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同的思考模式以及思考模式的差異性

CHN九象科技
讓科技知識在網(wǎng)上和生活中流行
收藏

在這種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時代中,掌握語言遠遠不夠,還需要跳出本國文化的思維定勢,了解其他國家背后的文化。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族群都有不同的文化,這些不同源于文明模式的不同,不同的文明模式也使得人們的思考方式大相徑庭。本文主要介紹兩種,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以及這兩種文明帶來的不同的文化和思考方式。

一、農耕文明農耕文明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四大古文明(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都是農耕文明。這里以中華文明為例展開。

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并且是精耕細作型的農耕文明。這種農耕文明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要看看中國在世界板塊上所處的位置。

中國地形圖

中國北面是高寒凍土,西北是帕米爾高原,西南是青藏高原,東邊是廣闊的太平洋,只有南面有小部分與別國陸地接壤的部分能讓人們自由出入,所以中華民族所處的地域相對封閉,外面的人進不來,里面的人也無需出去,地形是中國形成農耕文明的一個重要基礎。

中國豐富的河流資源、東部廣袤的平原地形、雨熱同期的氣候特點滿足了農業(yè)發(fā)展最基本的條件,人們可以依靠自己的土地滿足自己的溫飽需求。中國老祖宗向往的生活就是“二畝田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喜歡待在家里伺候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生活自得其樂,自給自足,無需向他人去求。中國人常說“所有的事都是地上的那點事”,這就是重農。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知道商業(yè)的利益遠遠高于農業(yè),如果農民都去從事商業(yè),那么國家的糧食供應就會出現(xiàn)問題,因此“重農抑商”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傳統(tǒng),更是統(tǒng)治者對國家利益的強調。

總結下來,農耕文明導致了中華文明的三個特點:安土重遷、自給自足和重農抑商。

這種文明又帶來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考方式。首先農耕文明嚴重依賴自然條件,若天公不作美,后果很可能是災難性的,于是中國強調“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把“天時”放在首位;歷朝歷代的君主都重視天人之間的關系,這不僅是君主鞏固政權的工具,也是對自然的敬畏,才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理論的出現(xiàn),君主也會因為自然災害發(fā)出“罪己詔”。正是農耕文明使中國人相信人與天之間必定有冥冥之中的聯(lián)系。而這種天人關系也逐漸引申到君臣、父子之間的聯(lián)系,強調尊位與孝悌,直至今日。第二,農耕文明要求人們在乎彼此間的相互關系,遵從集體利益,強調群體意識,而并沒有過多地強調個人主義。這種集體觀念、大局意識根植在中華民族的基因中。第三,農耕文明自給自足的特點使得中華文明缺少與外界的交流,古代中國的興盛在固步自封、因循守舊、安于現(xiàn)狀中走向了落后和衰弱,在西方槍支炮彈的攻擊下不堪一擊。本來,明代有過一些大呼大吸,是足以釋放郁悶的。例如,十五世紀初期的鄭和下西洋,十六世紀晚期的歐洲傳教士利瑪竇來華。這樣的事情,本來有可能改變中華文明的素質,進一步走向強健,但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力量太強硬了,它終于以農耕文明加游牧文明的立場避過了海洋文明,也在半推半就的延宕中放過了歐洲文明。這種幾乎是必然的選擇,使明清兩代陷于保守和落后的泥潭,嚴重地傷害了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吨袊拿}》余秋雨

二、海洋文明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截然不同,它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混合體,我們依舊先從地理看起,歐洲漫長的海岸線和氣候溫涼的地中海造成了海洋文明,廣袤的高緯度的草原則造就了游牧文明。

歐洲地形圖

這里主要講海洋文明。歐洲雖然也有平原,但海洋性氣候和中高緯度的低溫都為農業(yè)發(fā)展造成了重重障礙,因此僅靠農業(yè)的歐洲是難以生存與發(fā)展的,于是歐洲人開始進行貿易和交換,并且逐漸擴大了貿易范圍。與中國臨近的太平洋、印度洋不同,地中海相當于一個內海,航行過程中島嶼、陸地都是清晰可見的,不容易迷失方向,這是一種安全的保障,所以歐洲人為了商業(yè)、為了財富勇于出海冒險,形成了海洋文明。

這種海洋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的三個特點:個體層面追求勇猛彪悍,人格層面追求獨立自由,社會層面追求契約意識。海洋文明強調個人的力量,注重人的自由發(fā)展,同時也造就了工商文明的產(chǎn)生,工商就是遠距離地調取生產(chǎn)資料、遠距離進行銷售,而陌生人之間的交往需要一份契約來約束,而這份契約就逐漸轉化成了法律。于是西方世界強調個人主義和法制意識,突出冒險主義和創(chuàng)新精神,與農耕文明孕育下的中國完全不同。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之間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文明和思考模式的差異,不過兩種文明之間并沒有孰優(yōu)孰劣的比較,而是這些差異一直延續(xù)至今,使不同文明間有著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處世之道,是我們在對外交往交流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農耕文明作為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tài),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yè)生產(chǎn)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yè)生產(chǎn)、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海洋文明則是人類歷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制度、思想、精神和藝術領域等方面形成的社會文化。不一樣的文明,產(chǎn)生不一樣的思考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環(huán)境決定的,在古代尤其如此。以千里沃野為根基的農耕文明形態(tài)和被廣袤海洋包圍起來的海洋文明形態(tài)在思考模式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

(1)農耕文明注重傳承,海洋文明注重創(chuàng)新。

農耕文明最為顯著的特征便是傳承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許多地方都能夠體現(xiàn)農耕文化傳承性。農耕文化的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了農業(yè)種子、技術對季節(jié)變化、工具制造等方面知識積累上具有傳承性。儒家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對祖先的崇拜,實際上是農耕文化傳承性的突出表現(xiàn)。甚至傳宗接代這種觀念,也是農耕文化傳承性的表現(xiàn)。此外,在文字、語言上,這種傳承性也有充分體現(xiàn)。農耕文明國家的文字,相對于海洋文明來說具有更為穩(wěn)定和持續(xù)特性。

“天大為天”,在中國古代人民的思想中,“天”是至高無上的,“天”主宰著人間的一切。統(tǒng)治階級為了更好地統(tǒng)治勞動大眾,也打著上天的旗號,把皇帝稱為“天子”?!疤熳印贝砩咸旖y(tǒng)治人間,百姓只能順從,不可違背。因而中國古代的國民性就表現(xiàn)出溫和、謙讓?!皽亓脊€讓” 就是中國儒家思想所要努力推行的“仁人君子”的標準。另一方面,歷代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階級,即使在后期看到制度的不合理,阻礙著社會的發(fā)展,統(tǒng)治到了無法維持的時候,也只是進行一些枝枝葉葉維護和改革,并不會觸及到封建制度的本身。制度、法制、社會習俗等又繼承以前的老一套。中國的封建制度能得到兩千多年延續(xù)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就是中華民族表現(xiàn)出來的保守性和傳承性。

與農耕文明的注重自身傳承不同,海洋文明是一種不斷從異質文化汲取營養(yǎng)的文明,經(jīng)濟上講,它是一種對外貿易依賴型的文明,發(fā)展海外市場,開拓海外殖民地成為這種文明的最重要的經(jīng)濟要求。從人口流動上講,它在不斷吸收外來人口的同時,又不斷向外殖民。人口的流動改良了人種的素質,又促進了文化和思想的開放。古希臘人在思想道德行為方面的束縛之少也是有名的,這一點在阿里斯托芬的戲劇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證。古希臘的這種開放精神后來也鼓勵了文藝復興運動中的歐洲人利用這種精神去沖破中世紀教會的束縛。

(2)農耕文明注重集權,海洋文明注重多元。

農耕文明由于缺少變化,所以非常容易建立一種穩(wěn)定恒常的秩序,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其發(fā)展導致必然出現(xiàn)中央集權。從文明發(fā)展的進程看都是漸進的,反應在國家制度上也是漸進的。

海洋文明,則更多體現(xiàn)出它的多元性。容忍異質文化和多種文化共存競爭成為這種文明開放性的補充。各種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種文化都隨時意識到競爭的存在,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都要設法不斷發(fā)展,以發(fā)展求生存。多樣性促進了競爭,而競爭又促進了發(fā)展。文化的多元性體現(xiàn)在一個政治實體內部就是容忍個體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其政治體現(xiàn)就是民主制。希臘文明的興衰也恰恰體現(xiàn)了這一點。

(3)農耕文明重權威尊神性,海洋文明重自我尊理性。

農耕文明因為靠天吃飯,所以在對抗大規(guī)模自然災難的時候,對權威就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注重;也因此,對制造各種災難的自然,也有一種神靈崇拜。從古至今,農耕文明將人類能戰(zhàn)勝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而生存下來歸根于依靠集體的力量、權威的力量和神靈的力量。在國家制度形成后,這種觀念成為一個國家內,人與人之間、部族與部族之間相處的準則。我們可以從《周易》的思想中窺見一斑,《周易》 講究陰陽調和,認為自然與人文是一個整體,天道的自然和諧是人效仿的榜樣。

而海洋文明則強調自我與理性。人從陸地進入海洋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挑戰(zhàn),征服海洋會培養(yǎng)和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新和進取精神。古希臘人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縛。古希臘人能夠在各種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很大程度是靠了這種精神。當年中國人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列強不能理解。因為在他們海洋文明的詞典里只有“競爭法則”,沒有“和平共處”這樣的概念。中國人信奉的集體原則,被西方認為是不能保障的主要因素。原因在于:在海洋文明中,個人主義至上,只有強調個人自由,人權才能得到保障的思維定勢起作用。相較于農耕文明,海洋文明不講究順應自然,反而是與自然相對抗,相對更富有冒險拼搏精神。

總的來說,農耕文明的思考模式傾向順應天命、追求和諧安穩(wěn),對外界封閉、依賴經(jīng)驗,尊重權威神性。而海洋文明則具有冒險精神,注重創(chuàng)新,追求多元,強調個人自由。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各有優(yōu)缺點。農耕文明長于穩(wěn)定,而海洋文明長于創(chuàng)新。近代以來,長于創(chuàng)新的海洋文明的確是占據(jù)了上風,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農耕文明。各種文明應當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在發(fā)展自身文明的同時,兼收其他文明的優(yōu)點。

評論
演繹無限精彩
大學士級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各有優(yōu)缺點。各種文明應當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在發(fā)展自身文明同時,兼收其他文明的優(yōu)點。
2022-05-23
鄭州夕陽天使
少師級
農耕文明的思考模式傾向順應天命、追求和諧安穩(wěn),對外界封閉、依賴經(jīng)驗,尊重權威神性。
2022-05-23
科普5c常壽忠
大學士級
農耕文明
202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