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新冠疫情反反復復,但卻無法阻擋醫(y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腳步。今年3月末,黑龍江省醫(yī)促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黃睿教授和他的團隊勇?lián)L險,在全市部分區(qū)域處于嚴格管控的狀態(tài)下,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為一位尿毒癥合并腸癌的七旬老人成功施行了“腹腔鏡下乙狀結腸癌根治及降結腸造口術”,由此徹底清除了病灶,解除了腸梗阻的威脅。由于術前充分評估研判,術中精心操作,術后快速恢復腸內營養(yǎng),老人6天后拔除了腹腔引流管,10天后就康復出院了。
來自黑龍江綏化市的70歲老人吳某,2年前被診斷為尿毒癥,因需要長年接受肝素化透析,致使身體基礎狀況較差;而雪上加霜的是,吳老近一個月開始便血、排便困難,在當?shù)蒯t(yī)院確診為結腸癌。如不及早手術,極有引起腸梗阻的可能。老人的子女在網(wǎng)上掛了黃睿教授的號,渴望哈醫(yī)大二院能施以援手,讓患者早日住院治療。黃教授得知此事后積極協(xié)調,科室護士長特事特辦,迅速安排了床位,在幾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的前提下,老人很快被收入到結直腸腫瘤外科病房。
通過詢問病史,黃睿教授和他的團隊了解到,吳老因尿毒癥較重,每周需要到醫(yī)院透析3次,凝血功能每況愈下;同時還有高血壓和腦出血病史,伴隨右側肢體偏癱。老人入院后,黃教授請腎內科醫(yī)師定期為他開展血液透析;并請相關科室快速開展一系列檢查,血象報告結果為患者血紅蛋白76克/升,肌酐818摩爾/升……這些指標提示吳某伴發(fā)貧血、低蛋白血癥和酸堿水平失調等;并且其腸道腫瘤增長很快,嚴重影響老人飲食和消化功能,導致他的身體很虛弱。
經過全院多學科術前會診討論,專家一致認為,盡管尿毒癥合并直腸癌的手術風險極高,但通過術前心肺功能鍛煉,加強圍手術期腸內外營養(yǎng)支持,選擇合理術式,確保手術的高質量,以及采取有力的抗感染措施,充分的血液透析,完全可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降低病死率。在精心的準備下,3月30日,黃睿團隊為吳某實施了“腹腔鏡下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和降結腸造口術”,術中探查到腫瘤位于乙狀結腸,大小5×4×4厘米,未轉移到腹腔肝臟、腹膜、網(wǎng)膜等組織和器官。術后病理為“乙狀結腸潰瘍型中分化腺癌”,淋巴結沒被波及。
據(jù)專家介紹,尿毒癥是慢性腎臟病的終末期,在這個階段,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極容易催生各種癌癥,其中尤以消化道腫瘤居多。當尿毒癥與腸癌“勾結”到一起時,就會帶來糖尿病、貧血、低蛋白血癥、酸堿平衡失調、水和電解質紊亂、高血壓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一方面,嚴重的鈉潴留可使心血管負荷增大;另一方面,尿毒癥毒素在體內排不出去,可釀成各種手術并發(fā)癥,無疑成了外科手術的高危人群。
術后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黃睿教授指出:在尿毒癥合并直腸癌的難癥面前,辦法總比困難多!現(xiàn)如今,這樣的患者已不再是手術絕對禁忌證!通過本例手術的實踐經驗,黃睿團隊總結了以下幾點體會:一是術前需完善相關檢查,準確評估患者病情,積極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伴發(fā)疾病;同時科學安排好透析日程,手術應在某次透析后的24小時內完成。二是術中步步為營,精細摘瘤,盡量避免副損傷,同時術中要確切止血,減低出血量,控制好攝入的液體量,預防心力衰竭和肺水腫。
三是嚴格術后管理,恢復規(guī)律透析,密切觀察腎功各項指標,調控液體輸入總量,迅速過渡到腸內營養(yǎng)。四是貫徹全程管理原則,在術前、術中和術后的醫(yī)療過程中,宜選用腎毒性小的藥物,盡量減少液體量,并定期復查血項,以密切關注腎功能變化。五是需要醫(yī)護團隊根據(jù)患者的健康狀況,充分評估各種潛在風險,制定積極穩(wěn)妥的醫(yī)療方案,特別是安全有效的圍手術期診治方案,以利于患者順利康復,獲得長期生存的機會。
黃睿指出,有關腸癌伴尿毒癥的病例報道較少,對于這些疑難病癥的處理尚缺乏明確的標準和指南,需要今后攻堅克難,不斷積累,早日形成業(yè)內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