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一直流傳著各種版本“水猴子”的傳說,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的狐主任也因為辟謠各種“水猴子”而爆紅于網(wǎng)絡。
除了我國,其他國家也有“水猴子”傳說嗎?當然了!美國就有一位“水猴子”,它就是在濕地中咔嚓咔嚓地啃著水生植物的麝鼠(Ondatra zibethicus)。
“水猴子”駕到,圖片來源:GBIF
麝鼠是倉鼠科田鼠亞科麝鼠屬唯一的成員,也可以說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倉鼠。身長20-35厘米,長著長長的尾巴,毛呈棕褐色,身體圓滾滾,尾巴似槳狀。后腳有蹼,前腳有指,看起來很像一只尾巴被拉長變窄的河貍。
請仔細看它的大尾巴,圖片來源:GBIF
因為雄性麝鼠會使用一種很濃郁的氣味來標記領地,因此得名”Muskrat“,譯為麝香味的大耗子。
由于與民間傳說中的“水猴子”過于相似,常被一些營銷號們惡搞成“水猴子”來宣傳。人們曾經(jīng)一度還把它們當做危險的動物,但實際上,麝鼠非常溫順,不會隨便攻擊人類或其他動物。
麝鼠生活在池塘和溪流中,甚至在海岸或者有硫元素(硫磺)的河流中也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身影。它們是游泳健將,能夠潛入水中尋找食物,由于其出色的游泳能力又得名沼澤松鼠。
麝鼠會用香蒲和泥巴筑巢,有時也會使用北美河貍(Castor canadensis)的舊巢,所以有些麝鼠會混進“河貍社區(qū)”生活。麝鼠會把巢建在蘆葦蕩中,它們的巢和河貍的巢十分相像,巢的入口位于水中,巢的透氣性很好,即使冬天水面結冰也能夠呼吸。
巢,圖片來源:GBIF
麝鼠巢的內部結構,圖片來源:Exploring nature
母麝鼠每胎能生兩只幼崽。香蒲等水生植物、小龍蝦和其他水生動物是麝鼠的主食,郊狼(Canis latrans)、狼(Canis lupus)、鼬科動物和大型鸮類是麝鼠的天敵,它們會捕捉麝鼠幼崽。麝鼠經(jīng)常在黃昏和夜間活動,就是為了躲避天敵。不過有時也會在白天出門。
麝鼠寶寶,圖片來源:Pinterest
麝鼠的自然棲息地為美國(所有本土州)、加拿大(除紐芬蘭島)和墨西哥北部。后來作為皮毛獸引入我國,但因管理不當逃逸到野外。有人甚至在北京濕地公園的的池塘中遇見過它們,因此麝鼠也被列入《北京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之中。
除了我國,麝鼠在日本和歐洲也建立起了野生種群。由于數(shù)量過多,丹麥政府曾下令允許捕殺麝鼠。但即便如此,麝鼠依然在“國外”扎穩(wěn)腳跟,成為種群興盛的入侵物種。
麝鼠分布地,紅色為原生地,綠色為引入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加拿大原住民文化中,麝鼠是人類的母親,因為原住民相信水是生命的起源,而麝鼠正是生活在水中的。在其他北美文化中,麝鼠也被賦予幸運的象征。在皮毛交易時代(Fur Trade),麝鼠同北美河貍和海獺(Enhydra lutris)曾一度作為皮毛獸出現(xiàn)在各大交易市場上。而皮毛交易,對美國和加拿大的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
假如我們有幸遇到這只“水猴子”該怎么辦?如果只是在北京的野外,那就和它們保持安全距離,靜靜觀察一會,然后輕輕說聲byebye,因為麝鼠天性膽小,如果聲音太大是會直接嚇跑它們的哦。
但在北美,特別是加拿大,麝鼠經(jīng)常在半夜三更跑到車庫里“鬧鬼”,非??膳?。雖然不會對人造成什么傷害,但是“魔法輸出”還是很強的。遇到“水猴子”巡視,只能給野生動物管理局打電話,讓管理員帶走麝鼠并野放在離人類很遠的地區(qū)。
弱小可憐且無助的麝鼠,圖片來源:aiwc.ca
除此之外,我們還肩負著控制外來物種的責任,不放生外來物種,正確地宣傳科學知識。
還要讓家人和朋友意識到外來物種不止有可愛的外表,它們對本土物種和自然也有或大或小的破壞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好我們的本土物種。
審核專家:何嘉樂,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東北駐地工作組項目官員
END
蝌蚪五線譜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注明來源
責編/心與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