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5日
南太平洋島國湯加
一場毫無征兆的火山噴發(fā)
震驚了世界
這是全球近三十年來
威力最大的火山噴發(fā)
(湯加火山噴發(fā)的衛(wèi)星影像,長白山未來可能會發(fā)生不亞于此的大爆發(fā),圖源@NASA)
▼
震撼之余
人們也開始思考
我們身邊是否還有類似的危險分子
答案是肯定的
公元946年秋
中國東北大地之上
一聲巨響聲震寰宇
一個煙柱直沖蒼天
沉睡已久的超級火山突然覺醒
長白山
爆發(fā)了
(遠眺如今的長白山,攝影師@樸龍國)
▼
這是長白山有史料記載以來
最猛烈的火山噴發(fā)
也是中國近萬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火山噴發(fā)
及全球兩千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火山噴發(fā)之一
巨大的力量
讓山頂變得支離破碎
(請橫屏觀看,長白山航拍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火山灰漂洋過海
數(shù)日之后
如雪花般散落在日本
人們在驚異之余
也將此怪象載入史冊
(下文出自日本史料《興福寺年代記》,因風向、政權分立等原因,中國史料未見文字記載)
▼
“十月七日夜,白灰散如雪”
(請橫屏觀看,長白山946年噴發(fā)火山灰影響范圍示意,這次噴發(fā)也被學界稱作“千年大噴發(fā)”,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但是
這樣的噴發(fā)在長白山的歷史上
并不鮮見
長白山究竟是怎樣一座火山?
危險的火山噴發(fā)
又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讓我們首先聚焦地下深處
尋找答案
01
火山之王
6500萬年以來
太平洋板塊俯沖至亞歐大陸之下
并在地下約600公里處停滯
釋放出大量水分
水分降低周圍巖石的熔點
促使巖石熔融
產(chǎn)生大量巖漿
(請橫屏觀看,板塊俯沖作用及長白山巖漿起源示意,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隨后
高溫的巖漿開始上浮
聚集在地下不同的深度
形成一個個囊狀空間
是為巖漿房
(巖漿運動和巖漿房形成示意圖,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
在最近的幾千萬年里
這個龐大的巖漿系統(tǒng)十分活躍
在中國東北到處噴發(fā)
引發(fā)此起彼伏的火山活動
約500萬年前
新一輪巖漿噴發(fā)
出現(xiàn)在今日的吉林省東南部
長白山的成長
自此開始
(長白山及東北新生代火山區(qū)分布示意,新生代是6600萬年前至今的地質年代,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在隨后的成長歷程中
由于巖漿的特性不斷變化
長白山的面貌
也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
在長白山誕生之初
巖漿直接源自地幔深處
溫度高、粘度低、流動性好
噴出地表后四處溢流
甚至能像河流一樣蜿蜒
(2021年冰島格爾丁戈火山噴發(fā)時的熔巖噴泉和熔巖流,是典型的低粘度巖漿噴發(fā)的場景,僅作參考,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經(jīng)過長期噴發(fā)后
熔巖在廣大的面積里流淌、堆疊
一個大致以長白山為中心
半徑約60千米
面積約12000平方千米的
熔巖臺地就此形成
(長白山地區(qū)熔巖臺地范圍示意;圖中為當下而非剛形成時的地形,僅作范圍示意,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它是長白山的雛形
時至今日
其上早已綠樹成蔭
但是我們仍可以
在少數(shù)深邃的河谷里
窺見古代熔巖臺地的獨特風景
(望天鵝十五道溝的玄武巖柱狀節(jié)理,是古代熔巖臺地上形成的地質構造,攝影師@崔瀚予)
▼
隨著時間流逝
微妙的改變
在地下深處出現(xiàn)了
巖漿房周圍的巖石
逐漸被高溫巖漿熔化
導致一些新的化學成分加入巖漿
而伴隨著巖漿緩緩冷卻
一部分高熔點礦物也率先結晶析出
沉淀到巖漿房底部
這些變化
最終導致巖漿變得
粘稠
(巖漿房中巖漿演變示意,實際情況中這些過程往往同步發(fā)生,并無明確的先后順序,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粘稠的巖漿
在早已成型的熔巖臺地上
以更劇烈的方式噴出
產(chǎn)生大量的火山灰、火山彈等
火山碎屑物
(2022年2月意大利西西里島埃特納火山的斯通波利安式噴發(fā),僅作參考,落在火山口周圍的物質統(tǒng)稱為火山碎屑,圖源@視覺中國)
▼
熔巖和火山碎屑
堆積在噴口附近
逐漸形成錐狀的山體
分別在距今約300萬年和200萬年前
先后開始形成長白山火山的兩位鄰居
望天鵝火山和炮臺山火山
(長白山火山群主火山分布,望天鵝火山位于中國境內,炮臺山火山位于朝鮮境內,長白山則為兩國共有,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隨后
約100萬年前
主噴口繼續(xù)轉移
長白山的錐體
開始真正浮現(xiàn)在歷史的長河里
(長白山火山錐形成示意,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約5萬年前
長白山的高大火山錐大體形成
此時的它
應是更似富士山的錐形火山
其山頂海拔超過3000米
相對高度至少2500米
放至今日足以傲視中國所有火山
及眾多傳統(tǒng)名山
(日本富士山具有典型的錐狀外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但這番景象維持得并不長久
約五百萬年的時光過去
長白山地下的巖漿已變得
極度粘稠
粘稠的巖漿不斷上涌
往往還未來得及噴發(fā)
頂部便已率先冷卻
就像一個瓶塞堵住了火山口下方的通道
于是
巖漿中的氣體無處散溢
積聚在地下
把長白山變成
“超級高壓鍋”
終于有一天
“高壓鍋”的壓力突破極限
超級噴發(fā)開始了
(2015年智利卡爾布科火山噴發(fā),火山灰沖上20km高空,屬于普林尼式噴發(fā),僅作示意,長白山歷史上的超級噴發(fā)規(guī)模遠比它更大,圖源@視覺中國)
▼
氣體裹挾著巖漿沖向藍天
巖漿變成細小液滴
冷卻成細膩的火山灰
并與其他高溫碎屑、氣體
構成火山噴發(fā)柱
直沖數(shù)萬米的高空
持續(xù)數(shù)小時或數(shù)日
直到地下氣體完全釋放
火山噴發(fā)柱后繼無力時
巨量的碎屑從高空落回地表
堆積在火山口四周
轉變?yōu)槭杷啥嗫椎母r
(長白山天池北側天文峰,灰黃色的山體是古代超級噴發(fā)后堆積的浮巖,其中混雜著黑色的熔巖碎塊,攝影師@邱會寧)
▼
更多的火山灰
則順山勢傾瀉而下
化作灼熱的洪流
像雪崩一樣沖向四方
是為火山碎屑流
(印尼的錫納朋火山噴發(fā)時,注意右下方沿山溝涌下的火山碎屑流,僅作示意,長白山946年噴發(fā)的火山碎屑流規(guī)模要大得多,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萬物皆被
吞噬、掩埋
如今我們仍能從長白山的部分河谷中
看到火山碎屑構成的厚厚巖層
(長白山錦江峽谷兩側的古代火山碎屑地層,攝影師@翟東潤)
▼
大片森林被掩埋后
在數(shù)百度高溫的火山灰里燜燒
形成炭化木
(長白山南坡炭化木遺址,攝影師@樸龍國)
▼
如此規(guī)模的超級噴發(fā)
在長白山最近幾萬年里的歷史里
并非只有一次
而是反復出現(xiàn)
超級噴發(fā)逐漸耗盡了
巖漿房上部的物質
山體巨大的重量失去支撐
火山口周圍的巖石逐漸塌陷
慢慢形成巨大的破火山口
蓄水成湖
天池誕生了
(火山口湖形成示意,長白山天池即是火山口湖,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公元946年的“千年大噴發(fā)”
正是長白山最近的一次超級噴發(fā)
其火山噴發(fā)柱高達約25千米
火山碎屑流席卷四周
最遠到達50千米以外
波及近2430平方千米的地域
而天池水傾瀉出來的洪水
則影響到更遠的地方
(長白山火山碎屑流災害范圍示意,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在隨后的幾個世紀里
長白山又繼續(xù)發(fā)生了幾次小噴發(fā)
才最終暫時平靜下來
曾經(jīng)超過3000米的錐形山頂消失
化作2700米左右的16座山峰
與一池深邃的湖水
共同組成了
我們今日看到的長白山
(長白山十六峰示意圖,圖中十六峰名稱為清朝劉建封于1908年命名;目前部分山峰名稱有所變化,如華蓋峰已被稱為天文峰,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超級噴發(fā)
使長白山成為中國的“火山之王”
約2700米的高度
也使長白山成為中國東北第一高山
但是
極致的危險之外
暫時平靜下來的長白山
憑借著雄偉的身姿
還要展現(xiàn)給世人
更多的美麗
02
東北水塔
在現(xiàn)代長白山
火的力量暫時偃旗息鼓
舞臺上真正的主角是
水
長白山身處近海之地
深受太平洋水汽的影響
而2700多米的高度
讓水汽得以在爬升中冷凝
化身云霧縈繞山間
(請橫屏觀看,長白山的山頂云霧,攝影師@卓永生)
▼
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000毫米
山頂更是可高達1300毫米
相比于許多江南地區(qū)也毫不遜色
是東北降水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
(吉林省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制圖@張威/星球研究所)
▼
加之長白山地處北緯42度
冬季漫長而且嚴寒
在高海拔低溫的加成下
水汽能夠快速凍結成小冰晶
于是長白之雪細小如粉末
積雪蓬松、干燥且厚重
(長白山望天鵝風景區(qū)的積雪,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山頂?shù)姆e雪
可以從每年10月存續(xù)到來年6月
達9個月之久
“長白“一名
或許便來源于此
(銀裝素裹的長白山,攝影師@樸龍國)
▼
而在山下的河流湖泊中
水面無法凍結的地方
也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水汽
一旦遇到冰冷的樹枝
它們便凝結其上
形成霧凇
為長白山平添幾分魔幻色彩
(長白山魔界風景區(qū)的霧凇,攝影師@王智超)
▼
豐富的降水
令天池湖水充盈
逐漸形成
南北長約4400米、東西寬約3370米
平均深度204米、最深處達373米
儲水總量約20億噸的巨大湖泊
是為中國最大的火山口湖
以及中國最深的湖泊
(天池與中國部分著名湖泊水體特征對比,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在天池的北側
湖水從唯一的缺口流出
形成乘槎[chá]河
(長白山天池出水口景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但乘槎河十分短小
僅流出1250米便遇到斷崖
跌落成落差68米的
長白瀑布
(長白山瀑布秋季景觀,攝影師@劉兆明)
▼
即使在隆冬時節(jié)
天池全湖冰封
但乘槎河水依舊流淌
令長白瀑布也繼續(xù)澎湃
(冬季的長白瀑布也會繼續(xù)流淌,攝影師@任琳)
▼
瀑布之下
流水游蕩于山谷之間
順山勢蜿蜒而下
松花江的源頭二道白河
就此形成
(二道白河峽谷,攝影師@付明澤)
▼
它是松花江的源頭
除此以外
長白山充沛的降水
還在南坡和東坡
分別孕育了
匯入日本海的圖們江
和匯入黃海的鴨綠江
(長白山地區(qū)流域示意,僅標出了鴨綠江流域、圖們江流域以及包含松花江的黑龍江流域,制圖@張威/星球研究所)
▼
于是
誕生于火海的長白山
憑借著自身高度和近海的有利位置
成為東北的“三江源”
是名副其實的東北水塔
眾多干流和支流交織成密布水網(wǎng)
覆蓋千里之域的同時也形成了
大大小小的濕地
形形色色的湖泊
(長白山綠淵潭,攝影師@王智超)
▼
流水也滲入地下
經(jīng)過火山巖層的過濾而變得純凈
并從火山巖里溶解出
豐富的硅、鈣、鈉、鎂等礦物質元素
形成優(yōu)質的偏硅酸礦泉水
(長白山冰水泉,攝影師@邵梓軒)
▼
豐富的水資源
讓這座火山顯得柔和起來
更滋養(yǎng)了生靈萬物
續(xù)寫著長白山的傳奇
03
萬千生靈
最近五萬年來
長白山周圍的生靈
曾飽經(jīng)火山噴發(fā)磨難
萬幸的是
“千年大噴發(fā)”之后
大規(guī)模的火山噴發(fā)不再
被巖漿毀滅的大地
逐漸恢復生機
(長白山北坡的古代熔巖流,形成于至少5千年前,盤山路在它的映襯下顯得十分纖細,攝影師@線云強)
▼
高溫的火山灰冷卻以后
其疏松多孔的質地
非常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長
微風和飛鳥帶來樹木的種子
高大樹木便在火山灰中扎根、生長
無需地衣和苔蘚等拓荒植被的參與
便可快速重建生態(tài)
(西班牙拉帕瑪火山,在古代噴發(fā)產(chǎn)生的火山灰上,森林快速復蘇,這一現(xiàn)象僅出現(xiàn)在火山灰廣泛覆蓋的地方,對于熔巖冷卻形成的巖石山體,仍需要地衣和苔蘚首先把巖石改造成土壤,僅作參考,圖源@視覺中國)
▼
流水則溶解出火山灰里豐富的
鉀、鈣、鎂等營養(yǎng)元素
供植物吸收生長
于是在火山灰覆蓋的荒蕪之地
樹木逐漸茁壯茂盛
(長白山西坡錦江大峽谷兩側,暴露出古代超級噴發(fā)時堆積的火山灰地層,森林在火山灰上茁壯生長,攝影師@邵梓軒)
▼
第一批樹木站穩(wěn)腳跟后
枯枝落葉加速對火山灰的改造
冬季嚴寒的氣候
讓微生物難以將其分解完全
于是積累大量腐殖質
它們與火山灰結合
發(fā)生復雜的物理、化學作用
一方面加快火山灰分解
促使各種元素釋放出來
另一方面不斷改變火山灰的質地
形成更加疏松透氣透水的土壤
隨后
森林如綠色的浪潮
再次蔓延開來
“長白林?!敝噩F(xiàn)于世
(長白山北坡地下森林,生長在被火山灰摧殘過的山谷里,攝影師@喬力)
▼
長白山
終從寥寥寂靜走向勃勃生機
不同的植物群落
在不同海拔形成了四個植被帶
(遠眺長白山,可看出森林隨海拔變高而發(fā)生的樹種變化,直到最后消失,攝影師@陸雨春)
▼
海拔1100米以下
紅松、沙松、白樺等廣布于此
構成了針闊葉混交林帶
深秋時節(jié)五色斑斕
正是一年最美時
(針闊葉混交林,攝影師@邵梓軒)
▼
海拔1100-1800米處
氣溫有所下降
云杉、冷杉、魚鱗松等是這里的主宰
構成暗針葉林帶
松杉直立、苔蘚遍地
(暗針葉林,攝影師@樸龍國)
▼
海拔1800-2100米處
則是岳樺林帶
這里愈發(fā)寒冷
并時有大風來襲
年平均風速6-8m/s
8級以上大風日數(shù)可達200天以上
強勁的西風讓樹木彎曲
宛若森林舞者
搖曳身姿、靈動優(yōu)雅
(岳樺林,長白山上的岳樺林是中國境內分布最廣的,攝影師@李星志)
▼
海拔2100米以上
是長白山最寒冷的地帶
此處風力亦是最強
如2400米以上的山頂區(qū)域
8級以上大風日數(shù)可達280天以上
矮小灌木和苔蘚地衣成為了主要的植被類型
是為高山凍原帶
夏季來臨萬花盛開
天池湖畔更是光彩奪目
(請橫屏觀看,天池與凍原上的鮮花,攝影師@宋延文)
▼
而被群山合圍的長白山
也讓眾多特有種、珍稀物種
在此孕育
(長白松,又名美人松,原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后因保護得當、數(shù)量恢復快,2021年9月調整為二級,攝影師@邵梓軒)
▼
繁茂的植被也吸引著動物們到來
廣闊的橫縱空間
則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之地
于是常有珍禽停駐樹梢
(花尾榛雞,攝影師@樸龍國)
▼
也有異獸漫步林間
(梅花鹿,拍攝于長白山,攝影師@高鵬飛)
▼
許多動物
選擇在溫暖時節(jié)活動
避開了嚴酷的漫長冬季
(中華秋沙鴨,攝影師@馮江)
▼
但漫漫嚴寒
也讓長白山的生靈們
演化出各種御寒的本事
如厚厚的脂肪
又如溫暖的皮毛
(東北虎,拍攝于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僅示意;野生東北虎曾經(jīng)廣泛分布于長白山,如今僅分布于長白山支脈的老爺嶺區(qū)域,是我國野生東北虎現(xiàn)存的唯一棲息地,在這里建立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攝影師@李祿)
▼
海拔越高、氣候越寒冷的地方
此等特征越是明顯
肥嘟嘟、毛茸茸的樣子讓人頓覺溫暖
如暗針葉林帶的紫貂
(紫貂,攝影師@孫曉宏)
▼
又如岳樺林帶和高山凍原帶中的
高山鼠兔
(高山鼠兔,攝影師@王智超)
▼
豐富多樣的動物
讓長白山的生態(tài)更顯活躍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
長白山保護開發(fā)區(qū)有野生植物2277種
包括高等植物1727種
占東北地區(qū)的70%以上
野生動物1225種
包括脊椎動物370種
約占吉林省的70%
其中不乏難以得見的珍稀物種
(長白山保護開發(fā)區(qū)部分珍稀動物示意,拍攝于長白山動物有梅花鹿、紫貂、中華秋沙鴨、黑熊、棕熊、水獺、馬鹿、松雀鷹、蒼鷹,其余為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攝影師@李祿、樸龍國、程斌、馮江、劉璐、星智-自然影像中國、奚志農(nóng)-野性中國、謝振清、商睿、徐永春)
▼
就這樣
重歸平靜的長白山
再次綻放出勃勃生機
但是
長白山并不會永遠平靜
極致危險與極致美麗
將永遠相伴相生
04
圣山未來
豐富的自然資源
讓以長白山為主峰的長白山脈
成為東北人民自古以來
生活繁衍的寶地
(丸都山城下墓葬群,丸都山城是高句麗時代最為典型的早、中期山城之一,地處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位于長白山脈中的丸都山,攝影師@孫洪國)
▼
清代滿族
更視長白山脈為“龍脈”
讓其地位在清代空前絕后
而清朝統(tǒng)治者對長白山采取了封禁政策
也使長白山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
保持了相對原始的自然風貌
新中國成立之初
為了建設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度
包括長白山林海在列的東北林地
曾遭受不同程度的砍伐
但很快
人們意識到保護長白山獨特生態(tài)的意義
于1960年建立了長白山保護區(qū)
為今天的我們
保留下一個相對原生態(tài)的長白山
(長白山與白頭山生物圈保護區(qū),長白山與白頭山保護區(qū)分別于1979年和1989年被批準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構建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網(wǎng)絡,制圖@張威/星球研究所)
▼
持之以恒的守護
換來的是長白山不類他山的獨特風光
大量游客為此吸引
紛至沓來
人們來此
感受天池花園的美麗
(天池與湖畔花朵,攝影師@常建儒)
▼
感受火山蘊藏的熾熱
(長白山北坡聚龍溫泉與游客,攝影師@胡英飚)
▼
感受原始森林的神秘
(請橫屏觀看,秋季的長白山森林,攝影師@付明澤)
▼
也會在冬季
直面嚴寒的挑戰(zhàn)
擁抱這一山最極致的白雪
感受長白山的狂野
(請橫屏觀看,長白山冬季景象,攝影師@任琳)
▼
長白山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
但是美麗的外表下
依然隱藏著危險
為了監(jiān)測長白山的未來噴發(fā)風險
人們在1999年
建立了長白山火山監(jiān)測站
并不斷完善監(jiān)測設備和力量
讓科學家們得以傾聽長白山深處的“脈搏”
預判噴發(fā)的到來
制訂應對噴發(fā)的防災減災策略
(長白山監(jiān)測臺網(wǎng)示意,制圖@張威/星球研究所)
▼
在隨后的2002-2005年
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
長白山的微地震日漸頻繁
火山氣體釋放增多
山體發(fā)生微弱變形
就連泉水溫度也有所升高
這些都是地下巖漿重新活動的征兆
(長白山北坡聚龍溫泉,長白山的監(jiān)測者會定期檢測泉水溫度,攝影師@張揚)
▼
雖然此后長白山最終又歸于平靜
但我們無法就此放松
因為我們無法預知
未來它會在哪一天
再度展現(xiàn)地球深處的原始力量
(初冬的長白山景象,攝影師@仁甲看見)
▼
我們只有加強對長白山的研究和監(jiān)測
有了科學的守護
才能少一分面對未知的不安恐懼
多一分直面災害的鎮(zhèn)定自若
并將火山噴發(fā)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2021年10月30日,西班牙拉帕瑪火山噴發(fā)后,被火山灰掩埋的房屋和村莊,僅作示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長白山
這個中國最高大的活火山
這個哺育無數(shù)生靈的東北水塔
這個風景萬千的極致山地
它是讓人如此喜愛
卻又讓人如此恐懼
因為
極致危險創(chuàng)造了極致美麗
也可能隨時會將美麗
付之一炬
但這或許就是
大自然
(請橫屏觀看,遠眺長白山,攝影師@卓永生)
▼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撰文:山月樓 編輯:云舞空城、所長
圖片:潘晨霞 地圖:陳志浩、張威
設計:王申雯、羅梓涵、楊寧
審校:云舞空城、左口、河邊的卡西莫多、陳靜怡
頭圖、封面攝影師:仁甲看見
特別鳴謝
長白山攝影家協(xié)會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 鄭度主編;楊勤業(yè),吳紹洪副主編. 中國自然地理系列專著 中國自然地理總論.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5.09.
[2] 陳靈芝主編;孫航,郭柯副主編. 中國植物區(qū)系與植被地理.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12.
[3] 張榮祖著. 中國動物地理.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07.
[4] 王季平總纂;肖榮寰主編;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吉林省志 卷4 自然地理志.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04.
[5] 李誠固,王靜愛主編. 吉林地理.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06.
[6] 張子禎主編;張立果,王文卿副主編. 長白山地理系統(tǒng)研究 第1輯 1956-1981.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03.
[7] 魏海泉編著. 長白山天池火山.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14.08.
[8] 遼寧省林學會,吉林省林學會,黑龍江省林學會. 東北的林業(yè).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1982.07.
[9] 關連珠主編. 普通土壤學.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 2016.01.
[10] 劉厚生主編. 中國長白山文化. 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4.08.
[11] 王鳳麗主編. 國家生態(tài)保護叢書 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卷 上.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2015.12.
[12] 李立憲撰文攝影;吉林省白山市長白山文化研究會主編. 解說長白山. 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 2005.07.
[13] 趙大昌編著. 長白山植物圖譜. 沈陽:沈陽出版社, 2007.11.
[14] 高瑋,盛連喜主編. 中國長白山動物 中英文本. 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12.
[15] 高瑋,崔正植主編. 長白山生物種類與分布 動物 中韓拉丁文本.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03.
[16] 劉嘉麒著. 中國火山.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9.03.
[17] Zhang M, Guo Z, Liu J, et al. The intraplate Changbaishan volcanic field (China/North Korea): A review on eruptive history, magma genesis, geodynamic significance, recent dynamics and potential hazards[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8, 187: 19-52.
[18] Zhang M, Guo Z, Sano Y, et al. Stagnant subducted Pacific slab-derived CO2 emissions: Insights into magma degassing at Changbaishan volcano, NE China[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5, 106: 49-63.
[19] Yang Q, Jenkins S F, Lerner G A, et al. The Millennium Eruption of Changbaishan Tianchi Volcano is VEI 6, not 7[J]. Bulletin of Volcanology, 2021, 83(11): 1-10.
[20] 錢程, 崔天日, 江斌,等. 長白山地區(qū)晚新生代火山地貌形態(tài)研究及其地質應用[J]. 第四紀研究, 2014, 34(002):312-324.
[21] 劉嘉麒, 陳雙雙, 郭文峰, 孫春青, 張茂亮, 郭正府. 長白山火山研究進展[J].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15, 34(04)710-723.
[22] 王新茹, 趙波, 萬園,等. 長白山天池火山碎屑流災害區(qū)劃[J]. 震災防御技術, 2015, 10(2):9.
[23] Tang L, Li A, Shao G. Landscape-levelforest ecosystem conservation on Changbai Mountain, China and North Korea(DPRK)[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 31(2): 169-175.
[24] Xu J, Liu G, Wu J, et al. Recent unrest of Changbaishanvolcano, northeast China: A precursor of a future eruption?[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2, 39(16).
[25] 王志剛. 高句麗王城及相關遺存研究[D]. 吉林大學.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視角,探索極致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