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生物簡直就是為餐桌而生的,雖然這么說有點人類中心主義,但是這樣的好物種確實存在。
比如說鴨子就是個好物種,鴨胸鴨腿自不必說,鴨頭鴨掌也是麻辣小食中的當家花旦,連鴨胗鴨腸都可以自成一鍋干鍋鴨雜,就連唯一的廢料——鴨毛也可以出現(xiàn)在羽絨服之中為食客保暖,好讓我們在寒冷的冬夜還能在外尋覓街頭巷尾的美食(不過現(xiàn)在都沒法出門了)。
在蔬菜圈里,也有這樣的優(yōu)秀物種,那就是豆科豌豆屬的豌豆(Pisum sativum)。豌豆苗、豌豆尖、豌豆莢、豌豆黃,從發(fā)芽到生長,從開花到成熟,豌豆一直在為我們的餐桌貢獻著特殊的食材。
被孟德爾支配的恐懼
西南的豌豆尖,北京的豌豆黃,中國人對豌豆如此熟悉,很容易以為豌豆這東西就是中國自產(chǎn)的??墒聦嵅⒎侨绱?,豌豆的老家在西亞和地中海沿岸。這種作物的歷史非常長,長到幾乎跟人類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同時開始。大概從7000年前開始,土耳其的居民就開始收集豌豆了,而豌豆的栽培歷史至少有6000年。
最早人們主要是為了收獲豌豆的籽粒,這些富含淀粉的籽粒能提供很多能量,還能提供蛋白質(zhì)。與此同時,豌豆還可以當飼料,還有的豌豆被當成綠肥(豌豆根部與之共生的根瘤菌,能夠吸收空氣中的氮,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
除了吃吃喝喝,我們還應該感謝豌豆為遺傳學做出的貢獻。其實吧,遺傳學的祖師爺孟德爾剛開始是用小鼠搞研究的,但是他是個神父,他在天主教堂里的上級不喜歡他研究動物啪啪啪這件事,強行停了他的網(wǎng)課(大誤),所以他才轉向了植物。
孟德爾研究了豌豆的7大特征:植物高度、豆莢的形狀及顏色、種子的形狀及顏色、花的位置和顏色。相信大家都記得被“綠圓黃皺紅白花”的計算題所支配的恐懼。
他選擇了豌豆來進行實驗,一個重要原因是,豌豆的發(fā)育很快,大多數(shù)品種播種60天后就會成熟(做過雜交實驗的人都明白,如果你研究的生物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好幾年,意味著什么)。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豌豆是一種嚴格自花授粉,同時有多種明顯不同性狀的植物。嚴格自花授粉的好處是,你可以默認這株植物是純合子,這讓追蹤雜交變得容易很多。
美妙的豌豆尖
在中世紀以前,歐洲人都在跟豌豆的干種子較勁。這種做法顯然沒有爆發(fā)豌豆的小宇宙,這不,從2000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后(還有一說是從唐代起引進的),豌豆的新生開始了。豌豆的各項技能都得以發(fā)揮。
豌豆籽粒煮熟為食自不必說,從豌豆發(fā)芽就可以提供特別的食材“豆苗”了。值得注意的是,豌豆的子葉(豆瓣)并不會像大豆和綠豆那樣伸開來,而是永遠藏在地下或者趴在培養(yǎng)盤上。類似的子葉不出土情況,還發(fā)生在蠶豆和紅小豆身上。這也是區(qū)分豆子種類的有用特征。
當豌豆苗漸漸長大,出現(xiàn)了新的食材——嫩莖葉。在南方廣大地區(qū)這種食材被稱為豌豆尖、豌豆頭或者豆尖。豆尖和豆苗的味道非常相近,但是豆尖的味道更濃郁,口感也更脆嫩,汁水也更豐富(豆苗貌似更水靈,但是真不如豆尖的口感)。從12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都是吃豆尖的好時機。不需要做過多的處理,只需要熱油鍋翻炒一下,或者投入滴有幾滴葷油的沸水,一道豌豆尖菜肴就可以上桌了。
唯一破壞和諧口感的因素,就是那些像綠色蝦須一樣的東西。那些其實是豌豆的卷須,豌豆要靠這些東西攀爬而上,但它們很難嚼爛,整根滑過喉嚨的感覺不痛快。不過不用擔心,四川農(nóng)業(yè)科學院已經(jīng)育成了無卷須的豌豆——無須豆尖1號,在整個生長期,1公頃豌豆可以產(chǎn)出豆尖12000~15000千克。真是豆尖愛好者的福音。
外國豆?中國豆?
總算等到豌豆的莢果了。豌豆的豆莢分為兩層,脆軟多汁的外皮和堅韌的內(nèi)層革質(zhì)膜。堅韌的內(nèi)膜是保護種子的好裝備,但不合人的胃口。所以,辛勤的園藝學家孜孜不倦地去發(fā)現(xiàn)那些缺少保護套的個體,并且?guī)椭鼈儼l(fā)揚光大。于是出現(xiàn)了以生產(chǎn)豆莢為目的的莢用豌豆,我們熟悉的荷蘭豆就是一種莢用豌豆。
關于荷蘭豆有趣的一點是:在英語中,荷蘭豆被稱為Chinese snow pea。為什么中國人叫荷蘭豆,外國人叫中國(雪)豆?有一種說法是,缺乏結實內(nèi)膜,豆莢也可以吃的突變種是在中國附近發(fā)現(xiàn)的,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國人特別喜歡荷蘭豆,讓歐洲人誤以為,這種可以吃豆莢的豆來自中國。
但兩個理論細想都有些奇怪的地方。前者不符合農(nóng)業(yè)育種的一個常識:農(nóng)作物離它的馴化中心越近,遺傳多樣性越高,因為它在“老家”生長得最久,積累的突變也最多。野生豌豆被最早馴化的地區(qū)在地中海東部,在中國周邊找到這么一個重要的突變的幾率,按理說應該遠小于在歐洲找到的幾率。
后者如果是真的,就意味著歐洲人在某一個時刻集體不承認,荷蘭豆就是豌豆的一類。除了豆莢以外,荷蘭豆和普通豌豆幾乎沒有區(qū)別,無論怎樣的“處女座”(星座算命不是科學),都無法否認兩者都是豌豆吧?
與此同時,對豌豆籽粒的改造也在進行中,出現(xiàn)了很多籽粒鮮食的品種,這就是我們熟悉的“甜豌豆”。在西餐中經(jīng)常會碰到一些多汁的小圓豌豆粒,但是中國食客總會覺得這些豆子帶著淡淡的“生味兒”。這就是東西方飲食的差別吧。
特別推薦一個菜:豆尖薄荷湯,把新鮮的豌豆尖和皺葉留蘭香放入沸水(也可以是牛肉湯或雞湯),稍加葷油和精鹽,就能享受到具有特殊口感的鮮湯了。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作者@史軍 和@飄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