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有不少專家對于構建國家植物園體系展開了討論,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國家植物園體系看來不是“該不該建”的問題,更多的人討論的是“該如何建”的問題。
就國家生態(tài)安全角度出發(fā),在全國建立一個國家植物園體系,毫無疑問是重要的。那么如何建立國家植物園是關鍵。我認為關于“如何建”有幾個出發(fā)點。
第一個就是一定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指導,就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因此我們的國家植物園體系,應該包括至少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所涉及的所有的植物;同時,生態(tài)文明思想里面還包括人與自然和諧,所以我們要強調原地保護(in-situ conservation),這是科學家已經達成的共識了。
另外我們還應該找到竜山。竜山(Sacred hills)是什么?竜山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里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的南方人民的傳統(tǒng)勞動里面,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之中,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經驗,最重要的一個經驗就是在他們的村寨邊上有小山,這個山不能動,不能進去,不能夠砍柴,也不能抓山上的鳥和兔子去吃,叫做“竜山”。因為竜山是神圣的,當時的人們?yōu)榱思訌娚袷ゲ豢汕址福€要去竜山祭拜,去燒香,祈求平安,祈求豐收,祈求健康,這是為什么?
因為這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這是他們的水土自然的保護,不是為了某一個特殊的物種,千百年來形成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有一位科學家跟我說,以前有數(shù)以千計的竜山,竜山的歷史至少都可以上溯到千年,不是一個村寨、一個地方,很多地方都曾經有。比如,傣族是西雙版納的主體民族,全民信奉原始多神教,認為他們的祖先來自森林,而人去世后的靈魂一定要返回其祖先居住過的地方。所以,在他們建村寨和建勐(部落)的附近都要選一片森林,建“寨神林”和“勐神林”,每年都要隆重地祭拜。因而,“竜林”里的一切動植物、土地、水源等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嚴禁砍伐、采集、狩獵和開墾等,即使是林中的枯枝落葉也要讓其腐爛。而附近的村寨以及其它民族也決不進入“竜林” 狩獵與采挖活動。所以,“竜林”是歷史上由傣族的宗教信仰和鄉(xiāng)規(guī)民約保護下的一個個小型自然保護區(qū)(點)。[1]
我們的國家植物園建造也是一樣的道理,植物園體系里邊必須要有幾個“竜山”,這個東西不光是傳統(tǒng),不光是文化,不光是我們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也是最新的科學。
最新的科學是什么?人與自然和諧是真正的自然,竜山是真正的自然,我們的國家植物園千萬不能夠再走西方人走過的老路——大興土木,還要去全球去各地找不同的植物品種。毫無疑問的,這不是我們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的重點。
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的重點在于:把我們全國的具有特色的、傳統(tǒng)的、人民的、本地的、自然的這些植物體系連通,植物體系中的其他的生物,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微生物和動物。從我們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包括基因、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角度去看,(其中物種里邊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這是一個生命體。
還有像湖南和很多的中偏南地區(qū)的地區(qū),有一種農業(yè)實踐叫作“凼(dàng)”,這個字在今天的漢語里面是塘、水坑的意思。在傳統(tǒng)農業(yè)實踐中,秋天會有水坑,人們把除了的雜草扔在里邊,到來年,凼里面的流體和水田里的水流通之后,它又重新發(fā)揮了它的作用,做固氮,做化肥等等。其實凼的生態(tài)功能還遠不止于此,凼其實就是一個個的小微濕地(small and micro-sized wetlands),里面也許還有蟲子,水生生命,螺,可能還有青蛙的卵,浮萍……它們都開始重新煥發(fā)生機。這個小小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就像我們講的竜山一樣,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蘊含了真正的生物多樣性。
我們的國家植物園體系應該是構建這樣的體系,去展現(xiàn)人民千百年來的成果,去發(fā)現(xiàn)我們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里邊,不同的當?shù)刂参铮约爸参镔囈陨娴纳鷳B(tài)系統(tǒng)和植物所帶來的獨特的基因,希望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的時候,重點的關注這些。
如今城市中的很多做法,相當于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最后一次大掃蕩,雜草都除掉了,蟲子都消滅掉了,不同的地形地貌也全部給除掉了,變成整齊的漂亮的草地樹林,漂亮的干凈的步道,……這些就像我們放在房間里的微縮景觀一樣,已經不是綠水青山,雖然它可能ph值和bod, cod各種金屬含量指標可能是合格的,但是它從來都不是我們生態(tài)文明語境下的綠水青山。生態(tài)文明語境下的綠水青山,是人類的棲息地,是自然。我們的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應該建設的是我們國家綠水青山的保護系統(tǒng),是我們生物多樣性工作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本文根據(jù)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fā)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口述整理,未經本人核實文字。)
作者:周晉峰(口述)
整理:Daisy(中國綠發(fā)會國際部)
審核:綠茵
【參考資料】
1. 許再富,《關于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竜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建議》(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原園長、終身研究員)
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