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數(shù)百萬的動物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冬天遷徙至越冬地,明年春天回到它們的繁殖地。鳥類、哺乳動物、魚類和昆蟲的消長是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組成部分。
遷徙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戰(zhàn)略。
對于像鳴禽這樣的小動物來說,為了能夠從非洲或南歐返回到它們的繁殖地,它們需要能夠反復導航到相同的地方。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這個問題已經(jīng)困擾了科學家60多年。
一項研究表明,小動物——它們的大腦也相應地很小——是如何穿越山脈、海洋和沙漠而不迷路的。
鳥類似乎在利用環(huán)境中可用的外部線索,比如恒星和地球磁場,提供類似地圖和指南針的作用。但它們是如何把這些線索結合在一起的?
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小型歐亞鳴禽葦鶯的導航方式。首先把一塊小磁鐵貼在鳥的前額上,這干擾了它們感知地球磁場的能力。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阻擋了它們對星星的視線時,這些鳥就無法找到正確的遷徙方向。然而,一旦看到星星,它們就能重新找到路了。
就像一個細心的工程師,自然選擇的進化過程為鳥類的導航系統(tǒng)建立了一個故障安全裝置,確保在多云的天氣有備用的定位裝置可用。
研究小組的另一項研究表明,這些葦鶯在遷徙時是如何準確判斷自己的位置的,以及它們?nèi)绾螒獙婏L路線或阿爾卑斯山等障礙。
研究人員將葦鶯置于人工磁場中,該磁場與鳥類遷徙路線西北方向的自然磁場相匹配。然后,在一個方向籠里測試了它們的方向感。這是一個直徑30厘米的小漏斗,通過分析鳥在籠子里跳躍的位置,可以測量出鳥想要起飛的方向。
當被放置在這個人工磁場中時,鳥類的方向從東南改變?yōu)槲髂希@表明它們已經(jīng)認識到磁場信號是外來的,并試圖回到它們的路線。
這種技術為“虛擬置換”,因為這只鳥實際上從來沒有離開過它被捕獲進行測試的地點。它已經(jīng)成為了解動物如何感知和利用地球磁場導航的新工具。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造磁場并不是鳥類之前在遷徙時遇到的磁場。這意味著它們對所學到的磁場信號沒有反應。相反,這些鳥利用它們對地球磁場隨距離變化的本能感知,判斷出它們在飛行路線的西北方向。對那些小鳥的大腦來說,這已經(jīng)不錯了。
顯然,星場和磁場都是鳥類遷徙的重要線索。但人類活動有可能破壞這些重要線索。城市夜晚的人造燈光降低了星星和月亮的能見度。對于其他動物,如蜣螂和沙蚤,已經(jīng)被證明人類活動會對它們的導航能力產(chǎn)生負面影響。
更重要的是,人造電磁信號——比如來自無線電發(fā)射塔的信號,甚至是來自日常設備(如水壺)的電流——也會干擾鳥類探測自然磁場的能力。人類可能給鳥類造成了雙倍劑量的污染,這是它們的自動防故障系統(tǒng)無法克服的。
現(xiàn)在還不完全了解這些污染物是如何影響候鳥的,但隨著我們越來越了解大自然的GPS,了解人類活動對這一非凡的導航系統(tǒng)造成的風險至關重要。
參考:
Migratory Eurasian Reed Warblers Can Use Magnetic Declination to Solve the Longitude Problem
https://journals.biologists.com/jeb/article/224/22/jeb243337/27348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15009549
Just a moment...
https://theconversation.com/natures-gps-how-animals-use-the-natural-world-to-perform-extraordinary-feats-of-navigation-173700?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Twitter#Echobox=1640874203
為助力生態(tài)文明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和《中國科協(xié)科普發(fā)展規(guī)劃(2021—2025年)》,作為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全國一級學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fā)展基金會發(fā)揮科學研究機構優(yōu)勢,致力于打造全面動員、全民參與的社會化科學傳播工作,于2021年12月推出《綠會生物多樣性科普小課堂》系列。
《綠會生物多樣性科普小課堂》以“科普性”為特點,傳播當前受到生存威脅的野生動植物種及生物多樣性相關知識,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呼吁各界攜手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家園。
譯/YJ 審/S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