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碰了一下菇……它居然在流血?!

中國科普博覽
原創(chuàng)
中國科協(xié)、中科院攜手“互聯(lián)網(wǎng)+科普”平臺,深耕科普內(nèi)容創(chuàng)作
收藏

作者:蘑菇志(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文章來源于科學(xué)大院公眾號(ID:kexuedayuan)

——

在自然界中,有一類植物叫做“龍血樹”,被歸于龍血樹屬(Dracaena)中。Dracaena一詞來源于古希臘語δρ?καινα,意為“女龍”,這類植物在受到傷害之后會分泌出紅色的樹脂,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龍血”,甚是奇異。

龍血樹Dracaenadraco (圖片來源:wiki)

無獨有偶,在蘑菇這個大家族里面,有一位奇特的“成員”,它受傷后不僅會變色,而且和龍血樹一樣,能夠分泌出紅色的汁液,它就是本期主角——血紅小菇(Mycena haematopus)。

受傷后的血紅小菇(Mycena haematopus)流出鮮紅的“血汁”(圖片來源:蘑菇志)

“流血”小菇會發(fā)光

血紅小菇(Mycena haematopus)以往也被叫做紅汁小菇,是1799年國際著名真菌學(xué)家佩爾松(Persoon)在德國發(fā)現(xiàn)的。一開始它被放到蘑菇屬Agaricus中,1871年被挪到了小菇屬Mycena,Mycena haematopus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Haematopus可以分為Haemato和pus兩部分,分別來源于古希臘語α?ματο(血)和που?(腳),所以在國外也被稱為血腳蘑菇(blood-foot mushroom)。但實際上,這個名字并不那么恰當(dāng),因為血紅小菇紅色的汁液往往從菌蓋流出,從流血部位考慮,可能得叫做“血頭蘑菇”(恐怖程度加倍!)。

顯微鏡下血紅小菇(Mycena haematopu)菌褶邊緣的囊狀體,本質(zhì)是菌絲特化的一種結(jié)構(gòu)(圖片來源:蘑菇志)

那么,血紅小菇的紅色汁液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我們知道,蘑菇其實是由菌絲聚集形成的,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特化出一些其它的結(jié)構(gòu),例如擔(dān)子、囊狀體等等,其本質(zhì)也是絲狀的細胞,而血紅小菇的紅色汁液就是由菌肉中的絲狀細胞產(chǎn)生的。一般情況下,在幼嫩新鮮的蘑菇中才會流出紅色汁液,筆者也遇到過受傷后沒有流出紅色汁液的血紅小菇,只是留下紅色的印子。

腐木上的血紅小菇(Mycena haematopus),割后發(fā)紅卻沒有流汁(圖片來源:蘑菇志)

血紅小菇的汁液中含有一種名為“血紅素B”(haematopodin B)的色素,在空氣中見光分解成穩(wěn)定血紅素(haematopodin),這是在真菌中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吡咯喹啉類生物堿。這類化合物具有一定細胞毒性以及抗菌活性,常存在于海綿中,在陸地生物中較為罕見,也因此引起不少研究者的興趣。

抖動著的血紅小菇(Mycena haematopus),給人以妖艷、毛骨悚然之感(圖片來源:蘑菇志)

此外,血紅小菇也是一種會“發(fā)光”的蘑菇,但是這種發(fā)光的現(xiàn)象非常弱,以至于需要用X射線膠片曝光20小時后才能檢測到。除血紅小菇之外,蘑菇里面有不少可以發(fā)光的種類,比如大家都比較熟知的熒光小菇(Mycena chlorophos),它在夜間能夠發(fā)出非常強烈的熒光。

熒光小菇(Mycena chlorophos)(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Mycena_chlorophos)

對于蘑菇發(fā)光的生化基礎(chǔ)目前尚不清楚,一般來說,生物發(fā)光是由熒光素酶[通過螢光素(一種色素)的氧化而發(fā)光的酶]的作用引起的。至于真菌生物為什么要發(fā)光,同樣也是未解之謎。不過學(xué)界有這么幾種假設(shè):1.吸引昆蟲幫助自身傳播孢子;2.發(fā)光現(xiàn)象可能僅是其他生化功能的副產(chǎn)物;3.可能有助于阻止異養(yǎng)生物的侵?jǐn)_。

被霉菌(Spinellus fusiger)感染的血紅小菇(Mycena haematopus),很有藝術(shù)感(圖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ycena_haematopus#cite_note-Persoon1799-2)

“研究小菇屬,從小姑娘變成老太太都研究不完”

那么,去哪可以一睹血紅小菇的真容呢?

喜歡長在闊葉樹腐木上的血紅小菇其實是個世界廣布種,在歐洲、北美、南美和東亞都有分布。在我國,血紅小菇常見于東北地區(qū),7月底到8月末都能在林子里看見它們小巧的淡紅色身影。雖然根據(jù)《中國食用菌名錄》的記載,血紅小菇可以食用。但在一些網(wǎng)站和論文中,對血紅小菇的描述也有說“食用性不明”的。秉持“有的說行,有的說不行,那就是不行”的道理。筆者并不建議食用血紅小菇。

想要對血紅小菇有進一步了解,還得查查它的家世——小菇屬。

小菇屬的蘑菇可謂名副其實,它們體型一般都比較小,種類繁多,在“真菌索引”(Index Fungorum)網(wǎng)站中目前有2317條記錄。對于科研工作者而言,這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而且每年都還在新增。因此,著名的菌物分類學(xué)家圖力古爾教授曾說:“研究小菇屬,從小姑娘變成了老太太,都研究不完?!?/p>

在小菇屬中,有一種和血紅小菇親緣關(guān)系很近的種,叫做乳足小菇(Mycena galopus),在我國比較少見。它有著褐色的菌蓋,也喜歡長在腐木上。受傷之后,其菌柄會分泌出白色的汁液,非常有趣。

乳足小菇(Mycena galopus),從照片看菌褶也會出乳汁呀(圖片來源:https://www.museubiodiversidade.uevora.pt/elenco-de-especies/biodiversidade-actual/fungos/basidiomicetes/mycena-galopus/)

還有一種小菇叫做血色小菇(M. sanguinolenta),從名字就能看出它和“血紅小菇”的關(guān)系匪淺,它和血紅小菇的宏觀形態(tài)非常像,受傷之后也會流出紅色汁液。

血色小菇(M. sanguinolenta),菌褶邊緣帶有黑邊(圖片來源:https://www.mycena.no/sanguinolenta6.htm)

有些蘑菇不變色,都對不起自己受的傷

除了會流血的“血紅小菇”,蘑菇中也有許多受傷之后會變色的種類,最為有名的莫過于“見手青”,這是一類在受傷之后菌肉會變成青色的牛肝菌,味道非常好,在我國的云南非常受歡迎。但它們往往含有致幻毒素,食用不當(dāng)能看見小人。

雙色牛肝菌(Boletus bicolor),“見手青”的一種,切開之后菌肉變青色(圖片來源:http://www.mushroomexpert.com/boletus_bicolor.html)

除此之外,劇毒蘑菇亞稀褶紅菇(Russula subnigricans)也是名聲在外。它的菌肉和菌褶受傷后都會變成紅色,和老百姓經(jīng)常采食的稀褶紅菇(R. nigricans)、密褶紅菇(R. densifolia)非常相似(這兩種蘑菇可能也含有胃腸炎型毒素,有中毒的報道,參看《毒蘑菇識別與中毒防治》),很難從形態(tài)上區(qū)分開。亞稀褶紅菇這種劇毒蘑菇曾在貴州、廣西、福建等地導(dǎo)致94人中毒,死亡23人。

從左至右依次為劇毒亞稀褶紅菇(Russula subnigricans)、稀褶紅菇(R. nigricans)、密褶紅菇(R. densifolia(圖片來源:https://blog.mycology.cornell.edu/2013/12/30/a-deadly-russula/;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ssula_densifol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ssula_nigricans)

再如卷邊樁菇(Paxillus involutus),它在切開之后菌肉會變成暗褐色,《毒蘑菇識別與中毒防治》一書認為含有慢性毒素,雖然在一些地區(qū)也被報道認為可食用。

樁菇(Paxillus sp.),切開之后菌肉變褐色,不建議食用(圖片來源:蘑菇志)

俗話說,“食菌不規(guī)范,全村來吃飯”。進入夏季,食菌愛好者又將面臨吃菌的“生死存亡”時刻。為延長個人品嘗世間美味的時間,還是建議大家通過正規(guī)渠道購買野生菌,安全地享受自然的饋贈。

參考文獻:

[1] Baumann C, Br?ckelmann M, Fugmann B, et al. Haematopodin, an Unusual Pyrroloquinoline Derivative Isolated from the Fungus Mycena haematopus, Agaricales[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 English, 1993, 32(7): 1087–1089.

[2] 戴玉成, 周麗偉, 楊祝良, 等. 中國食用菌名錄[J]. 菌物學(xué)報, 2010, 29(01): 1–21.

[3] 陳作紅, 楊祝良, 圖力古爾, 等. 毒蘑菇識別與中毒防治[M]. 科學(xué)出版社, 2016.

[4] 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Mycena_haematopus#cite_note-Baumann1993-34

[5] 蘑菇專家https://www.mushroomexpert.com/mycena_haematop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