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賀俊薇(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文章來源于科學大院公眾號(ID:kexuedayuan)
——
走進超市,我們會看到柜臺上擺放著品種多樣、品類繁多的牛奶,有純牛奶、高鈣奶、全脂奶、脫脂奶等。然而只有一種牛奶“與世隔絕”,自己悄悄地躲到了冷藏冰柜中,這就是“巴氏牛奶”。
同等規(guī)格的巴氏牛奶比常溫牛奶價格不僅要高一些,而且儲存的時間也很短。即使是這樣,很多人到了超市還是要“挖地三尺”,把它帶回家。問其原因,只會寥寥地回答一句“新鮮,好喝”。
沒錯,“巴氏牛奶”的確新鮮,但是除此之外您對它還了解多少?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探究下巴氏牛奶的前世今生。
巴氏牛奶為什么怕“熱”?
巴氏牛奶這么怕“熱”,主要是因為它特殊的生產過程,即利用了巴氏滅菌法。巴氏滅菌的目標是殺死牛奶中的致病微生物。經過巴氏消毒,牛奶中的微生物并沒有被全部殺滅,因此在滅菌之后依然需要冷藏。如果更加細心些,您還會發(fā)現(xiàn),一般“巴氏牛奶”的保質期也很短。
什么是巴氏滅菌法?
巴氏滅菌法(pasteurization),亦稱低溫消毒法,是一種利用較低的溫度(一般在零上60-82℃),既可殺死病菌又不損害食品品質的消毒法,現(xiàn)在常常被廣義地用于定義需要殺死各種病原菌的熱處理方法。
你知道嗎,巴氏滅菌法并非起源于牛奶,而是葡萄酒。
在十八世紀,法國的葡萄酒、啤酒已經風靡歐洲,但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他們——葡萄酒、啤酒儲存的時間長了就會變酸,一桶桶香氣四溢、清香味甜的美酒最后變成了連老鼠都不愿理睬的“酸汁”,甚至有的酒商因此而破產。
直到1856年,一位叫巴斯德的科學家受里爾一家釀酒廠廠主的邀請,懇請其幫助他們尋找美酒“變酸”的原因。
路易斯·巴斯德 (Louis Pasteur,1822-1895):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愛國化學家,現(xiàn)代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奠基人。他的貢獻在于把微生物的形態(tài)研究轉移到微生物的生理途徑研究上來,開創(chuàng)了微生物生理學。當然,他的貢獻不僅僅局限于此,比如相繼征服了蠶病、雞霍亂、炭疽病和狂犬病。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巴斯德名列第12位,緊跟在愛因斯坦之后,可見他為拯救和造福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巴斯德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他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原來在變質的陳年葡萄酒中有一個“搗蛋鬼”,它的形狀猶如根根細棍——沒錯,它就是乳酸桿菌。
正是因為它們的大量繁殖,才使得葡萄酒變成了“酸汁”。而沒有變質的陳年葡萄酒中卻是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
顯微鏡下的乳酸桿菌(上)和酵母細胞(下)
為了進一步解決“變酸”問題,他開始親自做實驗。這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殺菌其實不難,直接煮沸一段時間就行,但結果就是酒毀了。
巴斯德用鐵絲籃子裝上封閉的酒瓶泡在水中,分別加熱到不同的溫度,目的是找到能夠除掉這批“搗蛋鬼”,而又保留葡萄酒、啤酒原味的方法。
經過反復試驗,他終于找到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50~60℃的環(huán)境里,持續(xù)30分鐘,就能將里面的乳酸桿菌“一網打盡”。這種方法以巴斯德的名字命名,即著名的“巴斯德滅菌法”(又稱低溫滅菌法)。
當然,牛奶和酒不一樣,加上考慮到工業(yè)化的需要,處理方法要求盡可能簡單方便。像酒類那樣處理30分鐘顯然很不經濟。于是,食品學家按照巴氏滅菌法的思路,探索出了幾種更為高效迅速的方法處理牛奶。
巴氏牛奶、常溫牛奶、ESL乳的區(qū)別
巴氏牛奶(Pasteurised milk)
巴氏牛奶又稱巴氏消毒奶、巴氏殺菌奶、鮮奶、市乳,就是以生鮮牛奶為原材料,對奶源要求較高,采用巴氏殺菌法加工而成的牛奶,目的是殺死乳中所有致病微生物,其生產工藝是75-85℃下加熱10-15秒,保質期一般不超過7天。由于是低溫殺菌,在殺死微生物的基礎上,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天然、原始的營養(yǎng)成分。
UHT奶(Ultra High Temperature treated)
UHT奶又稱常溫奶、高溫奶、超高溫瞬時消毒奶、超高溫熱處理奶,其生產工藝是采用UHT滅菌法,目的是殺死乳中所有微生物。UHT是鮮奶處理的一種滅菌工藝,采用超高溫瞬時滅菌,135-140℃,加熱4-10秒,可無需在10℃以下冷藏保存,保質期可達1-6個月。UHT乳由于殺菌溫度高,乳的風味品質受到了很大影響。
ESL乳(Extended Shelf Life)
即為延長貨架期的巴氏殺菌奶,在改善殺菌工藝和提高灌裝設備衛(wèi)生等級的基礎上生產出來,主要采用超巴氏殺菌方式,125-130℃,加熱2.5-4秒,保質期為10-20天。
這樣利用比巴氏殺菌乳更高的殺菌溫度,但比UHT乳的殺菌溫度低,保質時間較短。它是介于普通巴氏殺菌乳及UHT乳之間,其本質上仍是巴氏殺菌乳。ESL乳不但有巴氏殺菌乳的新鮮口感,而且滅菌后的ESL乳的細菌數(shù)比巴氏殺菌乳更低,其保質期長于巴氏殺菌乳,而表觀的色、香、味以及內在的營養(yǎng)成分的保留狀況與傳統(tǒng)的巴氏殺菌乳十分接近,故被稱為“新一代巴氏殺菌乳”。
巴氏牛奶在營養(yǎng)成分上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巴氏滅菌法在歷經近200年后仍然被使用,特別是在牛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巴氏牛奶的“本身開掛,自帶光環(huán)”,在巴氏牛奶中包含了人體所需要的幾乎所有的營養(yǎng)物質:蛋白質、脂肪、豐富的鈣、維生素、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等。
臺灣乳品專家經過多年測試得出結論:巴氏牛奶的乳鐵蛋白含量是常溫奶的1800倍,并且保存了牛奶中的活性鈣成分,可謂是“本身開掛”。那么“自帶光環(huán)”又怎么解釋呢?巴氏牛奶與常溫牛奶本身在營養(yǎng)成分上差別不大,但是巴氏牛奶中的營養(yǎng)物質卻是“活的”,即巴氏牛奶含有很多活性物質。
活性物質是干什么的?我們人體就像是一個“發(fā)動機”,只有供應原料我們才能運作,原材料就是食物和水,發(fā)動機開動后就可以制造出我們正常生活所需的能量了,當然隨之產生的還有活性物質。能量是我們用來消耗的;活性物質則是一組“熱心”小團隊,比如:細胞出問題了,它們會去修修補補;新細胞產生,它們也會去參與一下。
生牛奶中,本身就含有一些活性物質,如堿性磷酸酶等。這些活性物質可以直接參與身體的代謝,如果經過高溫熱處理,這些活性物質就會被“殺死”。另外,經過UHT滅菌后,乳清蛋白中的免疫活性蛋白幾乎會消失殆盡。
所以說,巴氏牛奶與常溫牛奶雖然含有同樣數(shù)量的營養(yǎng)成分,但是利用率和實際價值卻是天壤之別。
說到這里,很多人會問:現(xiàn)擠的牛奶直接飲用豈不是更好嗎?
當然不是?,F(xiàn)擠的牛奶不能隨便喝。在未經過巴氏滅菌法和超高溫滅菌法加工的生牛奶中,存在結核桿菌和布魯氏桿菌,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
說了這么多,相信您一定會在“鮮”與“不鮮”、“營養(yǎng)”與“方便”之間做出自己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