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中國人民已經(jīng)開始在南海航行和生產(chǎn)活動,不僅首先發(fā)現(xiàn)南海諸島,并對南海有了初步認識。 隋唐時期分別以七洲洋、珊瑚洲、焦石山、象石等指稱南海海域或島礁,盡管名稱不盡相同,但表明隨著我國人民在南?;顒拥脑黾樱瑢δ虾5恼J知程度逐步加深并趨向了具體化。
南海自然風光
至宋代,南海諸島和南海海域已經(jīng)成為我國人民日常生產(chǎn)生活的家園,不僅以“石塘”“長沙”對南海不同島礁和不同海域清晰地加以區(qū)別和命名,而且將南海諸島納入了版圖。我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管轄從唐宋開始漸趨展開。在明清時期,我國政府對南海諸島實施管轄的機制更加完備,一方面繼續(xù)將南海諸島明確地納入版圖,并置于廣東省瓊州府萬州轄下。另一方面持續(xù)實施水師巡視。
夕陽下的三沙趙述島海岸景色(圖片來源:新華網(wǎng))
(以上內(nèi)容摘自《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24日 03 版 《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quán)的歷史事實無可爭辯》作者李國強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南海網(wǎng)梳理的部分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和命名南海諸島的史料,證明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quán)的歷史事實無可爭辯。
中國南海網(wǎng)(www.thesouthchinasea.org.cn)授權(quán)刊載
《異物志》 楊孚(東漢)
東漢(公元25-220年)楊孚所著《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漲?!睘槲覈糯鷮δ虾5姆Q謂,“崎頭”則為我國古代對海中島礁的稱呼。
《南州異物志》萬震(三國 東吳)
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吳國丹陽太守萬震所著《南州異物志》對南海諸島進行了記載。編纂于宋代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7—983年)的《太平御覽》中有多條《南州異物志》佚文,其中一條為:“句稚,去與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逼渲?,“漲?!敝改虾#捌轭^”泛指南海島礁,“磁石”泛指暗沙、暗礁。
《武經(jīng)總要》曾公亮(北宋)
隨著航海技術(shù)的發(fā)展,中國古代先民對南海和南海諸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自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南海諸島開始有了比較明確的命名。宋仁宗時天章閣待制(從四品)曾公亮、工部侍郎丁度主持修纂《武經(jīng)總要》,其中寫道:“廣州南??ぁ涞?,東南至大海四十里,東至惠州四百二十里,西至端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恩州七百五十里,北至韶州二百五十里,東南海路四百里至屯門山,二十里皆水淺,日可行五十里,計二百里。從屯門山,用東風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又三日至不勞山(原注:在環(huán)州國界),又南三日至陵山東(原注:有甜水),其西南至大食,佛師子、天竺諸國,不可計程?!苯?jīng)考證,“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群島。
《嶺外代答》周去非(南宋)
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任桂林通判的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以“長砂”(長沙)、“石塘”統(tǒng)稱南海諸島。其中寫道,“海南四郡之西南,其大海曰交阯洋。中有三合流,波頭噴涌而分流為三:其一南流,通道于諸蕃國之海也。其一北流,廣東、福建、江浙之海也。其一東流,入于無際,所謂東大洋海也。南舶往來,必沖三流之中,得風一息,可濟。茍入險無風,舟不可出,必瓦解于三流之中。傳聞東大洋海,有長砂石塘數(shù)萬里,尾閭所泄,淪入九幽。昔嘗有舶舟,為大西風所引,至于東大海,尾閭之聲,震洶無地。俄得大東風以免。”
《諸蕃志》趙汝適(宋朝)
南宋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所著《諸蕃志》不僅記載了千里長沙、萬里石床的方位,而且對其海域的危險性進行了描述:“外有洲曰烏里,曰蘇吉浪。南對占城,西望真臘,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床。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唯謹,毫厘之差,生死系焉?!?/p>
《宋會要》官修(宋朝)
官修《宋會要》以“石塘”或“萬里石塘”指稱南海諸島:“欲至中國者,自其國放洋,五日抵波斯蘭,次昆侖洋,經(jīng)真臘國,數(shù)日至賓達椰(榔)國,數(shù)日至占城界,十日過洋,傍東南有石塘,名曰萬里,其洋或深或淺,水急礁多,舟覆溺者,十(之)七八,絕無山岸,方抵交趾界。五日至欽廉州,皆計順風為則?!?/p>
《島夷志略》汪大淵(元朝)
元代民間航海家、地理學家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對以石塘概稱的南海諸島的地形地貌進行了描述?!笆林?,由潮州而生。迤邐如長蛇,橫亙海中,越海諸國。俗云萬里石塘。以余推之,豈止萬里而已哉!舶由玳嶼門,掛四帆,乘風破浪,海上若飛。至西洋或百日之外。以一日一夜行百里計之,萬里曾不足,故源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勃泥及古里地悶,一脈至西洋遐昆侖之地。蓋紫陽朱子謂海外之地,與中原地脈相連者,其以是歟!觀夫海洋泛無涯涘,中匿石塘,孰得而明之?避之則吉,遇之則兇,故子午針人之命脈所系。茍非舟子之精明,能不覆且溺矣!吁!得意之地勿再往,豈可以風濤為徑路也哉!”
《瓊臺志》唐胄(明朝)
13世紀初唐胄編纂的《瓊臺志》記載,“番夷諸國多在西南海中,逶迤而至崖南占、臘、暹、刺、哇、佛、泥諸番。而瓊之東則匝大海,千里長沙、萬里石塘,是即地所不滿之處。”此處將南海諸島分別指稱為“千里長沙”、“萬里石塘”。
《海語》黃衷(明朝)
明代關(guān)于南海諸島的名稱記載進一步明確。嘉靖年間(公元1507—1566年)兵部右侍郎黃衷所著《海語》中載,“萬里石塘在烏潴、獨潴二洋之東,陰風晦景,不類人世。其產(chǎn)多硨磲,其鳥多鬼車、九首者、四三首者,漫散海際,悲號之音,聒聒聞數(shù)里。雖愚夫悍卒,靡不慘顏沾襟者。舵師脫小,失勢誤落石汊,數(shù)百軀皆鬼錄矣”;“萬里長沙在萬里石塘東南,即西南夷之流沙河也。弱水出其南,風沙獵獵,晴日望之如盛雪。舶誤沖其際,即膠不可脫,必幸東南風勁,乃免陷溺?!贝颂幦f里石塘指西沙群島,萬里長沙指南沙群島。
《海槎馀錄》顧岕(明朝)
曾任職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的顧岕所著的《海槎馀錄》(1617年刻本)中記載,“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相傳此石比海水特下八九尺,海舶必遠避而行,一墮既不能出矣。萬里長堤出其南,波流甚急,舟入回溜中,未有能脫者。”此處千里石塘指西沙群島,萬里長堤指南沙群島。
《海國聞見錄》陳倫炯(清朝)
1730年(雍正八年),時任臺灣鎮(zhèn)總兵的陳倫炯在《海國聞見錄》中以南澳氣、七洲洋、萬里長沙、千里石塘來指稱南海諸島。其中記載,“南澳氣,居南澳之東南。嶼小而平,四面掛腳,皆嶁岵石。底生水草,長丈余。灣有沙洲,吸四面之流,船不可到;入溜,則吸擱不能返。隔南澳水程七更,古為落漈。北浮沉皆沙垠,約長二百里,計水程三更余。盡北處有兩山名曰東獅、象,與臺灣沙馬崎對峙。隔洋闊四更,洋名沙馬崎頭門。氣懸海中,南續(xù)沙垠,至粵海,為萬里長沙頭。南隔斷一洋,名曰長沙門。又從南首復生沙垠至瓊海萬州,曰萬里長沙。沙之南又生嶁岵石至七洲洋,名曰千里石塘?!?/p>
《更路簿》明清時期
明代中葉以后,我國對南海諸島的島礁灘沙有了具體命名。明清時期形成的《更路簿》是中國漁民往來于中國大陸沿海和南海諸島之間的航海指南,以多種版本的手抄本流傳并沿用至今,記錄了中國人民在南海諸島的生活和生產(chǎn)開發(fā)活動,記載了中國漁民對南海諸島的命名。其中對南沙群島各個島礁的命名達70余處。這些命名或用中國式羅盤的方位命名,如丑未(渚碧礁)、東頭乙辛(蓬勃暗沙);或用方言命名,如火艾礁;或用特產(chǎn)命名,如赤瓜線(赤瓜礁)、墨瓜線(南屏礁);或以島礁形狀命名,島串(仙娥礁)、雙擔(信義礁);或以某種實物命名,如鍋蓋峙(安波沙洲)、秤鉤峙(華陽礁);或以水道命名,如六門(六門礁)、五風(五方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