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與大熊貓同樣是高度特化的以素食為絕對主食的食肉目動物,在某些特征上與大熊貓具有相似之處,但同時也有著屬于它本身的獨特魅力與形貌姿容。
小熊貓通體長約80至120厘米,其中長長的尾巴約30至50厘米,平均體重僅5千克左右。從背部看,毛色大體呈棕紅色至深栗色;而腹部和四肢卻是無雜色的黑色。小熊貓的首位研究者托馬斯·哈德維克在他的論文中這樣描述:“它(小熊貓)背部的毛色是一種非常美麗的茶褐色,向身體后方逐漸變淺,呈現(xiàn)出一種金色的色調(diào);而腹部與四肢的毛色為黑色,與背部界限分明?!?除了主體色,小熊貓的面部點綴有白色斑塊,而蓬松的尾部發(fā)育有棕紅色與淡黃色相間的數(shù)個環(huán)紋。根據(jù)目前的研究來看,小熊貓的雄性和雌性在外表特征上差別不大。小熊貓的兩個種:喜馬拉雅小熊貓(Ailurus fulgens)和中華小熊貓(Ailurus styani)的主要差別即毛色。相較于喜馬拉雅小熊貓來說,中華小熊貓的臉部毛色更紅,白色部分較少,尾部的環(huán)紋更加明顯。
圖1 喜馬拉雅小熊貓(上)和中華小熊貓(下)的基本形態(tài)(Hu et al., 2020)
小熊貓的面部較短,近似圓形,與相對壯實的身軀相比小巧可愛。再加上在臉頰、鼻周及額頭上白色的斑塊和長長的胡須,更添俏皮。從眼睛向下延伸的一條寬大的棕紅帶將鼻周的白色與臉頰的白色分隔開。耳朵大而高高聳起,邊緣為白色,看起來機敏靈巧,時刻捕捉環(huán)境周遭的信息。深棕色的眼睛又小又圓,時而有神,時而惺忪。鼻子為黑色,吻部較短。
圖2 小熊貓紅白相間的臉龐(劉旭,2009)
小熊貓的頭骨與齒列均為了適應(yīng)高植物纖維的竹食而發(fā)生了特化。相較于其他的食肉目分子來說,小熊貓的下頜比依據(jù)體型的推測更加強壯,而較高的下頜支和強壯的冠突反映了其超大尺寸的咀嚼肌,結(jié)合臼齒的附加尖突,共同幫助小熊貓研磨竹子。
圖3小熊貓巨大的咀嚼?。‵isher, 2011)
Temporalis:顳??;Digastricus:顎二腹??;Masseter:咬肌,分為中部(intermedia)、上部(superficialis)和下部(profunda)三部分
小熊貓的四肢短而粗壯,長度大致相等,都發(fā)育有五個趾。它的爪子能夠伸縮,同時鋒利而彎曲,利于爬樹。有趣的是,小熊貓的腳掌也被毛發(fā)覆蓋,這一特征被認為是對寒冷氣候的適應(yīng),為了使其能夠在雪地或其他冰冷的底質(zhì)上行走,就像北極熊或藏狐那樣。與四肢和腹部的黑毛不同,掌毛是白色的。與大熊貓類似,小熊貓的前肢也發(fā)育有偽拇指。從前的認識認為,大、小熊貓在一些形態(tài)解剖學(xué)特征的相似可歸因于對竹食的趨同適應(yīng),但大熊貓的偽拇指是直接適應(yīng)于對竹的把握,小熊貓的偽拇指則與輔助樹棲運動更加相關(guān)。然而,最近的比較基因組學(xué)研究顯示,竹食與偽拇指的發(fā)育與趨同演化關(guān)系更加密切。
圖4小熊貓前肢的骨骼,pt為偽拇指(pseudothumb)(Huetal., 2017)
從小熊貓的各個不同的俗名,我們也能看出小熊貓的一些姿容特征。例如,中國民間稱其火狐、紅熊貓、黃腰貍、金狗,是在形容其令人矚目、奪人眼球的火紅毛色;而九節(jié)狼、九節(jié)貍則是在描述小熊貓尾巴上的環(huán)紋。此外,還有山門蹲(四川方言,意為“傻乎乎”)這樣可愛的名字。根據(jù)小熊貓研究者劉旭對小熊貓行為觀察的筆述,小熊貓有著憨厚、可愛的性格,同時又十分富有好奇心。小熊貓睡覺愛放空,偶爾張開惺忪的雙眼觀察四周;若是你
突然闖入它們的領(lǐng)地,小熊貓會停止正在進行的動作,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你,你若稍動,它們就會跑開但又不會跑遠,再找一個隱蔽的地方偷偷伸出小腦袋觀察你,你若是裝作沒看到它,它還會慢慢靠近你。劉旭說:“這也可能是為什么小熊貓會被叫做山門蹲的原因吧?!贝送?,根據(jù)外國學(xué)者的研究記錄,盡管小熊貓不常吼叫,但它還是有一些基于叫聲而得的名字,例如“Wha”“Wah”“Oa”“Chitwa”等等。
圖5“傻乎乎”的小熊貓(劉旭,2009)
弗雷德里克·居維葉(小熊貓正式學(xué)名命名人之一)對小熊貓的評價非常的高:“真是世上最帥氣的哺乳動物!”。
主要參考文獻
劉旭. 2009. 小熊貓-西南叢林里的火紅精靈. 森林與人類,1: 30–45.
Cuvier F. 1825. Panda.Histoire naturelle des mammifères, avec des figures originales, colorées, desinéesd’apres desanimauxvivants. Paris: Tome 5: 1–3.
Endo H, Sasaki M, Kogiku H, et al. 2001.Radial sesamoid bone as a part of the manipulationsystem in the lesser panda (Ailurus fulgens). Annals of Anatomy,183:181–184.
Ewer R F. 1998. The Carnivore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554.
Fisher R E. 2011. Chapter 6 - Red Panda Anatomy. In: Glatston A R.Red Panda: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first panda. London: Academic Press:89–100.
Hardwicke T. 1827.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of the class Mammalia, from the Himalayan chain of hillsbetween Nepaul and the snowy mountains. Transactions ofLinnaen Society of London,15: 161–165.
Hu Y B, Thapa A,WeiF W. 2020. Ailurus fulgens (Himalayan Red Panda) andAilurus styani(Chinese Red Panda). Trends in Genetics,36(8):624–625.
Hu Y B, Wu Q, Ma S, et al. 2017. Comparative genomics reveals convergent evolutionbetween the bamboo-eating giant and red pandas. PNAS,114: 1081–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