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對四川意味著什么?

科普中國
公眾科普,科學傳播。
收藏

我國第一長河長江擁有眾多支流,岷江就是其中一條,而岷江的支流大渡河知名度非常高。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清末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讀過偉人詩詞,也一定知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關于它的源頭有很多種說法。一種說法大渡河發(fā)源于青海省果洛州的久治縣的果洛山東南麓,果洛山有個很多驢友再熟悉不過的名稱——年保玉則峰。另一種說法是大渡河源頭是青海省果洛州達日縣境內的麻爾柯河,下游稱為足木足河。

另外,還有一條源于青海省果洛州班瑪縣的綽斯甲河,一般認為是大渡河的西源,其上游稱為多柯河(或杜柯河)。綽斯甲河與足木足河匯合于四川省阿壩州首府馬爾康以西的加達附近,稱為大金川。

著名的梭磨河就流經馬爾康,先在綽斯甲河與足木足河相匯。大金川向南流水,在丹巴縣匯入小金川后,之后的河流開始稱大渡河。大渡河西有大雪山與貢嘎山,東有夾金山,距離四川的盆地地帶并不遠,但這里是青藏高原的東部,地勢非常險要,和四川盆地幾乎是兩個世界。

大渡河經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向東流淌,最終在歷史名城樂山匯入岷江,全長1000多公里。著名的旅游勝地峨眉山,就在大渡河與岷江匯合處不遠。

岷江,在明朝末年之前,古人一直認為岷江是長江上游,成都是長江沿岸城市,杜甫詩云:“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認為坐船從成都出泯江可一水直達長江下游的東吳。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實地考察,才發(fā)現岷江并不是長江的上游,金沙江才是。

古人把大渡河稱為沫水,司馬相如奉漢武帝之命撫通西南時,“邊關益斥、西至沫若水。”這個沫水就是大渡河。著名的文學家郭沫若,就是四川樂山人,他名字的“沫若”就是指沫水(大渡河)和若水。

自秦朝之后,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一直是中原王朝(含南方大型王朝,如南朝、南宋)重要的統(tǒng)治區(qū)域,四川一直是中原王朝與周邊部落的相接點,可以說四川的安危直接影響著王朝穩(wěn)定與否。在這種情況下,大渡河的重要性就突顯了出來。如上所述,大渡河兩山夾一河,距四川盆地較近,是四川盆地的戰(zhàn)略屏障之一。

歷代統(tǒng)治者都知道大渡河的重要性,多在大渡河兩側設險關,以御不臣。大渡河附近的部落也借著大渡河特殊而險峻的地勢,經常進攻古稱西川的四川盆地。尤其是唐朝安史之亂后,西邊的吐蕃和南邊的南詔就盯上了西川。

唐代宗李豫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十月,吐蕃與南詔聯兵十萬之眾,分三道大舉進攻西川。聯兵甚盛,攻州陷縣,形勢非常危險,唐代宗憂心忡忡,決定派名將李晟(雪夜入蔡州的李愬之父)率兵救西川。

李晟一路將吐蕃與南詔的聯兵打得找不到北,追到大渡河的西岸,又是一場大勝。此役,聯兵慘敗,連同餓死、掉懸崖摔死的八九萬人。

對唐朝來說,這場大渡河的勝利,給吐蕃和南詔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不過由于大渡河是吐蕃、南詔進取西川的必經之地,即使敗得一塌糊涂,該來的還得來。

此后,吐蕃、南詔沒少在大渡河附近折騰,有時被唐軍在大渡河一頓暴打,有時在西川大掠之后,就渡過大渡河逃之夭夭。到了唐朝后期,主要是南詔圍著大渡河在做文章,而唐軍一旦守不住大渡河,強悍的南詔兵在平原地區(qū)就如入無人之境,攻陷了很多州縣。

比如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十一月,南詔兵渡過大渡河,結果被唐軍待其渡河一半而擊之,大敗。但南詔兵越來越多,唐軍援兵不至,慘敗。隨后,從大渡河狼狽逃回的敗兵擁入成都,把成都折騰的雞飛狗跳,人心惶惶。還是“落雕御史”高駢南下主持軍務,把南詔兵打退,并追到大渡河,大獲全勝,將捉到的幾十名南詔酋長押回成都斬首,大定川人之心。

對唐朝乃至對后來的宋元明清來說,大渡河對穩(wěn)定西南的局勢實在是太重要了。大渡河堪稱是四川(不含高原部分)的西大門,大渡河安則四川安。

比如北宋趙匡胤篡位后,守內虛外,不敢進攻大理,在地圖上劃大渡河說:“此外非我有也?!北彼位兆跁r,大理國打算與北宋在大渡河通商,也被宋徽宗拒絕了。

同時,大渡河又是云南的北大門,忽必烈就是奉元憲宗蒙哥之命,從大渡河南下進攻大理國的。

文:姜狼 圖:衛(wèi)大將軍

來源:地圖帝

評論
闕昊亮
舉人級
大渡橋橫鐵索寒
202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