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jié)氣?!按笳?,乃炎熱之極也”?!八箷r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期。
這一時期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中國很多地區(qū)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發(fā)生也最為頻繁。
大暑之所以被稱為“大暑”,其實不僅在于氣溫,更在于濕氣蒸騰的悶熱,“大暑前后,衣衫濕透”。
為了緩解悶熱,現代人可以依靠風扇、空調等現代電器進行避暑,古代在沒有電力以及這些電器的情況下,那些文人墨客又是如何避暑的呢?
法寶一:扇子
第一種方法是用扇子納涼。
古代的百姓最主要的納涼神器便是扇子,扇子多由竹子編制,稱之為“搖風”,又稱之為“涼友”。
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會使用絹帛制成的扇子,相對竹制的扇子搖動起來更加地輕便。
而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文人墨客,他們則表現得更有情趣一些,會在扇面上寫下詩詞,并繪以山水。
清 蔣廷錫繪梅竹圖康熙帝臨米芾書折扇(圖源:微故宮)
經過特殊工藝制作的扇面,在良好的保存環(huán)境下可以數百年不受侵蝕。因此,現在我們在很多博物館里都能看到明清時期留存下的扇面。
法寶二:“涼枕寒床”
秘色瓷枕 后司岙窯址出土(圖源:微故宮)
第二種納涼方法則是采用瓷枕頭解暑。
瓷枕頭,顧名思義就是燒制而成的枕型陶瓷。靜息狀態(tài)下,人體的大腦是能量的主要消耗區(qū),消耗的能量其中一部分會以熱量的形式散發(fā)出去。
瓷枕頭的表面是釉,耐高溫,比熱容高,腦袋枕在上面不容易發(fā)熱,散熱還快,因此是乘涼的佳品。
而古代的文人墨客,除了使用瓷枕頭還會使用一些變種,比如石枕頭、玉枕頭。
圖源:百度百科
正所謂“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李清照便用玉石枕頭用以納涼,玉石相對于瓷枕,密度更高,濕度更低,冷而不冰,涼而不寒,還可促進深度睡眠。
金庸筆下《神雕俠侶》中的古墓派,便擁有一張寒玉床,此床有益人體健康。
法寶三:冰窖和冰室
梁啟超自稱飲冰室主人(圖源:百度百科)第三種納涼方式則是冰窖和冰室。
冰窖顧名思義,就是在家中設置用于儲冰的地窖。前一年冬天將冰塊置于其中,第二年夏天便可進去納涼,飲冰,如梁啟超便自稱飲冰室主人。
早在先秦時期,在貴族中流行的夏房叫做窟室,是一種類似于現代地下室的房間。由于窟室建造在避開日照的地下,內部陰涼,所以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飲宴會都會在窟室內舉辦,鄭國大夫良霄就經常在自家的窟室里飲酒作樂,通宵達旦。
法寶四:香帳
最后一種方式便是香帳。
夏季除了燥熱之外,蚊蟲叮咬也會讓人心煩,增加人們的活動量進而感到熱。古代沒有驅蚊水,因此便用蚊帳將蚊蟲隔離開。帳內懸掛一些茉莉、蘭花,夜晚可沁心脾。
一些人喜歡將香囊置于其中,香囊中裝有藿香、薄荷、菖蒲這類的驅蟲之物,用于避蟲醒腦。《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幼時喜歡在蚊帳中玩蚊子,「留蚊于宿帳中,徐噴以煙,做青云白鶴觀」。
除消夏之外,古代文人更重視賞夏,既然不能改變盛夏,那何不調整好心態(tài)去體會盛夏之美?
無論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還是「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都體現了古代文人墨客對夏季的喜愛之情。這種超凡脫俗的意境,怕是今人也有所不及。
作者:王維鈞(歷史學經濟學科普作者)水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