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燃料電池是清潔能源領域的明星技術,但其核心反應——氧還原反應(ORR)依賴昂貴的鉑催化劑,且易被甲醇等雜質“毒害”。近日,金陵理工學院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團隊在《Frontiers in Energy》發(fā)表研究,開發(fā)出一種新型Fe-N-C催化劑(Fe-PD/PGO),其ORR半波電位達0.886 V(比鉑基催化劑高37 mV),甲醇耐受性更是遠超傳統(tǒng)材料,為低成本、高穩(wěn)定燃料電池帶來突破。
鉑基催化劑為何“失寵”?
鉑催化劑雖性能優(yōu)異,但每克成本超千元,且易被燃料中的甲醇“黏住”活性位點,導致反應效率驟降。近年來,科學家嘗試用鐵、氮共摻雜碳材料(Fe-N-C)替代鉑,但這類材料常面臨活性位點不足、結構不穩(wěn)定等難題,如同“拼圖少了關鍵一塊”。
雙氮源“打配合”:活性位點密度翻倍
研究團隊創(chuàng)新性地引入兩種氮源——氰基胍(DCDA)和聚苯胺(PANI),前者像“氮元素倉庫”提供高濃度氮原子,后者則像“結構工程師”形成三維多孔網絡。通過兩步高溫煅燒,最終合成的Fe-PD/PGO催化劑氮摻雜量達3.29%,比單氮源材料提升近一倍。電鏡圖像顯示,材料表面布滿2納米級孔隙,比表面積高達639.1 m2/g,相當于每克材料鋪開一個籃球場大小的活性表面。
性能逆襲:半波電位領先,甲醇中毒“免疫”
在0.1 mol/L氫氧化鉀電解液中,F(xiàn)e-PD/PGO的ORR半波電位達到0.886 V(vs. RHE),比商業(yè)鉑基催化劑(0.849 V)提升37 mV,質量活性更是其1.24倍。更驚艷的是,當向電解液注入3 mol/L甲醇時,鉑基催化劑電流密度暴跌,而Fe-PD/PGO僅輕微波動。團隊解釋稱,雙氮源形成的Fe-N?活性位點能快速切斷甲醇吸附,如同“自帶排毒過濾器”。
壽命挑戰(zhàn)鉑基:萬次循環(huán)衰減僅7 mV
傳統(tǒng)Fe-N-C催化劑常因活性位點脫落而“短命”,但Fe-PD/PGO在1萬次循環(huán)后,半波電位僅下降7 mV,電流保留率超95%。XPS分析表明,材料中吡啶氮(N-P)與石墨氮(N-G)的比例達0.84,這種高活性氮構型如同“分子膠水”,將鐵原子牢牢錨定在碳骨架上,避免性能衰退。
產業(yè)化之路:從實驗室到生產線
研究團隊采用“溶膠-凝膠法+可控煅燒”工藝,原料成本不足鉑基催化劑的1/10,且合成時間從傳統(tǒng)72小時縮短至24小時。目前,該材料已通過小規(guī)模試產,未來有望用于車載燃料電池和金屬空氣電池。不過,團隊指出,材料中殘留的微量硅元素(約0.5%)可能影響長期穩(wěn)定性,需進一步優(yōu)化蝕刻工藝。
這項研究不僅打破了鉑基催化劑的性能壟斷,更揭示了雙氮源協(xié)同設計的巨大潛力。隨著工藝迭代,燃料電池的“無鉑時代”或許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