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這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卻又常被忽視的健康隱患,正時刻威脅著我們的健康。了解食源性疾病,掌握科學的預防方法,已刻不容緩。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食源性疾病,學會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有效預防它的發(fā)生,守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來講,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來的病。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化學性因素(如農(nóng)藥、亞硝酸鹽、真菌毒素等)、生物性因素(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有毒動植物因素(如霉變甘蔗、河豚魚、毒蘑菇等)。其常見癥狀以消化系統(tǒng)癥狀為主,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部分可伴有發(fā)熱、頭暈、頭痛等,嚴重者可能出現(xiàn)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二、預防食源性疾病的核心措施
(一)把好食材選購關
從預防食源性疾病的角度,挑選食材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正規(guī)渠道:優(yōu)先選擇正規(guī)超市、農(nóng)貿(mào)市場等有質(zhì)量保障的場所購買食材,確保食材來源可靠。
2.觀察食材外觀:蔬菜要選新鮮、無黃葉爛葉、無病蟲害的;肉類要查看有無檢疫印章,肉質(zhì)應有彈性、無異味;水果要表皮光滑、無破損、無霉變。
3.檢查食品包裝:購買包裝食品時,注意查看生產(chǎn)日期、保質(zhì)期、食品標簽等信息,確保包裝完好,無脹袋、漏氣等現(xiàn)象。
4.留意食材氣味:新鮮的食材通常具有其本身的正常氣味,若有刺鼻、腐臭等異常氣味,可能已變質(zhì),不宜購買。
(二)規(guī)范儲存保安全
科學合理的儲存方式能夠有效延長食物保質(zhì)期,防止細菌滋生和交叉污染。生熟食品必須嚴格分開存放,這是因為生肉、海鮮等生食品表面可能攜帶大量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如果與熟食接觸,就會污染熟食,增加食源性疾病風險。可以使用不同的容器、保鮮袋或儲物盒分別儲存生肉、海鮮、熟食和蔬菜水果。
控制冰箱溫度至關重要,冷藏室溫度應保持在 0 - 4℃,在這個溫度范圍內(nèi),大多數(shù)細菌的生長繁殖速度會受到抑制,但并不能完全殺死細菌,所以冷藏的食物也不宜存放過久。冷凍室溫度應在 -18℃以下,這樣可以使食物中的水分凍結(jié),進一步抑制細菌生長,延長食物保存時間。此外,定期清理冰箱是保持冰箱衛(wèi)生的重要措施,及時丟棄過期或變質(zhì)的食物,防止細菌滋生和異味產(chǎn)生。同時,冰箱內(nèi)部也要定期擦拭消毒。
(三)清洗加工要到位
徹底清洗是去除食物表面污垢、細菌和農(nóng)藥殘留的關鍵步驟。蔬菜、水果在食用前要用流動的清水反復沖洗,水流的沖擊力可以有效去除表面的泥沙、蟲卵和部分農(nóng)藥殘留。對于一些葉菜類蔬菜,如菠菜、生菜等,可以將其浸泡在清水中 10 分鐘左右,然后再用清水沖洗,這樣有助于去除農(nóng)藥殘留。對于帶皮的果蔬,如蘋果、梨、黃瓜等,最好削皮后再食用,因為果皮上可能殘留較多的農(nóng)藥和細菌。
肉類、海鮮在加工前也要徹底清洗,去除表面的污垢和細菌。尤其是海鮮,其生長環(huán)境復雜,體表可能攜帶大量微生物和寄生蟲,清洗時要仔細,必要時可以使用刷子刷洗。在加工過程中,嚴格做到生熟分開,使用不同的刀具、砧板和容器處理生熟食品。
烹飪是確保食物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一定要確保食物煮熟煮透。不同食物的烹飪時間和溫度要求不同,一般來說,肉類內(nèi)部溫度應達到 70℃以上,并且持續(xù)加熱一段時間,以殺死可能存在的細菌和寄生蟲。蛋類要保證蛋黃和蛋白完全凝固,避免食用溏心蛋,因為未完全凝固的蛋液中可能含有沙門氏菌等病原體。海鮮則要徹底煮熟,避免食用“夾生”食物,如貝類海鮮要煮至貝殼完全張開,且開口后再煮 3 - 5 分鐘,確保內(nèi)部的細菌和寄生蟲被殺死。
(四)外出就餐需謹慎
外出就餐時,選擇餐廳是關鍵。優(yōu)先考慮衛(wèi)生條件好、口碑佳的場所,可以通過查看餐廳的食品經(jīng)營許可證、量化分級標識等,了解餐廳的食品安全狀況,盡量選擇食品安全等級高(A級或B級)的餐廳。這些餐廳在食材采購、加工制作、環(huán)境衛(wèi)生等方面都有更嚴格的管理,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就餐時,要注意觀察餐廳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包括餐具是否干凈、桌面是否整潔、廚房是否封閉且無明顯油污和異味等。餐具不干凈可能殘留細菌,影響用餐安全。此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未徹底清洗的涼拌菜、生魚片等。這些食物在加工過程中如果衛(wèi)生條件不達標,很容易受到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污染。盡量選擇熱食,熱食經(jīng)過高溫烹飪,能夠有效殺滅病原體。
如果有食物需要打包,要注意打包盒的衛(wèi)生,選擇干凈、密封的容器。打包的食物要盡快冷藏,并在短時間內(nèi)食用完,再次食用前要徹底加熱,確保食物達到安全食用溫度。
三、食源性疾病發(fā)生后如何應對
一旦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疑似食源性疾病癥狀,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盡量臥床休息,減少體力消耗。癥狀較輕時,可通過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補充水分和電解質(zhì),防止脫水。因為腹瀉和嘔吐會導致身體大量失水和電解質(zhì)紊亂,如果不及時補充,可能會加重病情。
如果癥狀持續(xù)不緩解或加重,如出現(xiàn)高熱(體溫超過 38.5℃)、劇烈腹痛、嚴重腹瀉、脫水(表現(xiàn)為口干、眼窩凹陷、尿量減少等)等情況,應及時就醫(yī)。就醫(yī)時,要盡量保存剩余食物、嘔吐物或糞便樣本,以便醫(yī)生進行檢測和診斷。同時,向當?shù)匦l(wèi)生部門報告,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疾病進一步傳播。此外,患者在康復期間要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讓腸胃得到充分休息,逐漸恢復消化功能。
預防食源性疾病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它貫穿于我們?nèi)粘I畹拿恳粋€環(huán)節(jié)。從食材選購、儲存、加工到就餐,每一個步驟都關乎我們的健康。只有樹立正確的食品安全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和科學的飲食觀念,才能真正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享受健康、美味的飲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