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鳥愛好者的圈子里,通常會用“菜鳥”指代那些十分常見的鳥類?!安锁B”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且并不畏人,但似乎很少有人關注它們。大多數情況下,“菜鳥”因為太過常見以至于我們會主動忽略它們的存在。面對人類的習以為常,“菜鳥”們或許并不感到遺憾。
相較于被我們關注,它們更喜歡觀察我們:早上八點,一群麻雀已經在地鐵站口附近的欄桿上等候多時,快要遲到的上班族大口吃著早餐,而掉在地上的碎屑下一秒就被麻雀們哄搶而光,這熟悉的一幕絲毫不會引起人群的注意,麻雀們就在我們眼皮底下悶聲發(fā)著“大財”。
城市“菜鳥”:麻雀;圖片?原野
當大多數鳥類還在將人類視作威脅,唯恐避之不及時,麻雀們卻反其道行之,主動打起了人類的主意,這種策略顯然更適合在城市化的時代進程中更好地生存下去,麻雀的種群數量由此得到發(fā)展,繼而成為城市中最常見的“菜鳥”之一。(保護城市鳥類,從數數開始)
“菜鳥”的“菜”代表的是物種演化過程中的一次巨大成功,只有那些能夠快速適應全然不同且日新月異的城市環(huán)境的物種,才能擁有“菜”的稱號。
“菜鳥”之才
現代化城市的出現只有不到300年的歷史,而物種演化動輒要以萬年為單位,物種演化的速度遠遠跟不上城市環(huán)境的劇變。況且城市的發(fā)展始終圍繞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對于其他生物而言可能不太友好,因此適應城市生活對于包括鳥類在內的野生動植物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城市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從來不缺少新的機遇,而成為“菜鳥”的關鍵就是能夠在新環(huán)境中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實現種群的快速發(fā)展。
城市環(huán)境中的珠頸斑鳩;圖片?原野
同麻雀一樣,珠頸斑鳩也是城市鳥類里的“菜”中“菜”,它們暗灰色的羽毛在城市環(huán)境中已經不能再低調了,唯一稱得上華麗的珍珠“披肩”不仔細看也很難發(fā)現。絕佳的保護色讓珠頸斑鳩可以自信大膽地出現在以水泥灰為主調的城市里的各個角落,從而獲得更豐富的資源。
陽臺筑巢的珠頸斑鳩;圖源網絡
珠頸斑鳩以“隨地大小蛋”著稱,它們的巢可能會出現在任何意想不到的位置:陽臺的防盜窗、窗臺的花盆、空調外機的縫隙,甚至是掛陽臺上忘記收回來的衣服里……幾根樹枝搭建的“毛坯房”就能滿足珠頸斑鳩繁育的基本需求,這種低成本的投入能夠有效抵御城市中不確定性的風險,實現高效的繁殖。
珠頸斑鳩在陽臺衣服中的巢;圖源網絡
灰椋鳥和絲光椋鳥在城市中也很常見。椋鳥是一類群居性的鳥類,通常在樹洞中繁殖。然而城市中并沒有太多自然的樹洞,椋鳥們開始探索和嘗試更多的可能性。城市建筑外墻上預留的空調孔及通風口尺寸大小剛好滿足椋鳥繁殖的需求,而且不同朝向、不同樓層可供選擇數量很多,可供集體入住。居民小區(qū)很快就成了城市中椋鳥們重要的繁殖區(qū)域。
利用建筑外墻空調孔洞筑巢的灰椋鳥;圖源網絡
類似的還有城市中較為常見的紅隼、游隼,在自然條件下它們通常會在高聳的崖壁平臺上筑巢,而在城市中,它們會利用高層建筑的樓頂以及外墻放置空調設備的平臺筑巢繁殖。
高層建筑平臺繁殖的紅隼;圖源見水印
除了巢址,很多城市“菜鳥”在巢材的選擇上也做出了改變。白頭鵯一般會選擇較細較軟的植物纖維編制碗狀的巢,而喜鵲更喜歡較粗的干枯樹枝搭建球狀的巢。
白頭鵯“碗狀”鳥巢;圖源:博物
但在城市中,人工材料比自然材料更為豐富,人們發(fā)現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區(qū)域的白頭鵯會更多選擇塑料膜、化學纖維作為巢材,而喜鵲會選擇晾衣架、鐵絲等人工材料。(Avian Res | 城市中的生存智慧:白頭鵯對人工巢材的利用)
利用塑料、紙片等人工材料的白頭鵯鳥巢; 圖源:Avian Research
繁殖是生物的頭等大事,它們理應選擇最穩(wěn)妥的方式保證繁殖的順利進行,可是城市“菜鳥”們卻選擇不斷做出改變以應對新的挑戰(zhàn),并且嘗試與人類共存。
這樣冒險的做法不禁讓人聯想到《共生關系》中描述的“南美洲生活的一些鸛為了防范浣熊等天敵的捕食,會將巢建在有鱷魚生活的沼澤里,即便鱷魚也會吃掉一些跌落的幼鳥”。鳥兒選擇與人類比鄰而居是出于權衡利害后的主動選擇,還是迫于城市環(huán)境的匱乏而做出的無奈之舉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這種冒險的繁殖方式確實在城市中獲得了成功。
那我們如何為鳥兒提供幫助,讓它們少一些在城市中的冒險繁殖呢?
我們可以嘗試為城市里的鳥類提供一些相對更自然的巢材,例如將棉麻纖維、寵物絨毛等收集起來放置在陽臺或小區(qū)花園,供筑巢鳥類選擇。
灰喜鵲使用志愿者提供的人工巢材;圖片?紅山森林動物園“菜鳥”調查
“菜鳥”們的成功案例讓我們看到了物種自身強大的生命力以及自然生物與人類社會共存的可能。與此同時,城市的變化日新月異,即便是“菜鳥”當影響生存的關鍵因素發(fā)生質的改變也會面臨種群的快速消失。
但是目前我們對于城市鳥類繁殖行為的研究并不充分,城市中有哪些種類的鳥類筑巢繁殖,不同鳥類選擇巢址、巢材的偏好,不同鳥類繁殖育幼的自然行為都是亟待研究和了解的問題。
通過調查研究,試著梳理和總結“菜鳥”的成功經驗,這或許可以為城市化對鳥類繁殖有哪些影響,哪些城市空間可以被更多的鳥類利用,如何為更多鳥類創(chuàng)造更友好的生存和繁衍的環(huán)境等更宏觀的問題提供靈感和思路,進而推進城市鳥類多樣性構建和保護。
不“菜”的鳥也很重要
并非所有的鳥類都能適應城市生活,其實大多數的野生鳥類都不能。許多依賴單一生境的鳥類,例如在濕地蘆葦環(huán)境中生活的震旦鴉雀、依賴山林生境的仙八色鶇、在芡實水塘中繁殖的水雉以及喜歡在農田中生活的黃胸鹀,它們注定無法像“菜鳥”一樣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環(huán)境中生存。
蘆葦叢生境中的震旦鴉雀;圖片?原野
面對城市持續(xù)的建設和擴張,會有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的物種要面對城市生存的嚴峻挑戰(zhàn),它們將何去何從?
鳥類在努力適應城市的發(fā)展,反過來城市的發(fā)展也應該去適應鳥類的需求,雙向奔赴才是城市與自然的共生之道。因此城市的發(fā)展需要保留自然的濕地、完整的山林和健康的農田,復雜性是維持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tài)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野生動物在城市中的繁衍無疑是健康城市的重要指標,豐富的環(huán)境類型對于鳥類和我們自己都有好處。
城市已經成為陸地上最顯著,面積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城市是一種自然之中而不是自然之外的存在。當自然生態(tài)系承受巨大壓力時,我們的城市可以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沒錯,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