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下循跡”系列課程中,我們開啟了一場穿越千年的瓷器探索之旅,收獲滿滿,回味無窮。
課程伊始,我們踏入神秘的水下考古世界,探尋出水瓷器的奧秘。隨著老師展示的一張張珍貴圖片與詳實數(shù)據(jù),那一件件從深海沉船中被打撈上來的瓷器,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從唐代的越窯青瓷到明清的五彩瓷器,它們的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豐富,令人驚嘆不已。我們了解到,這些瓷器不僅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還承載著不同朝代的工藝水平與審美風格。孩子們在課堂上積極提問,對這些沉睡海底的寶藏充滿好奇,仿佛自己也成了小小考古學家,試圖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接著,我們深入探討了陶器與瓷器的區(qū)別。面對這兩者,許多同學起初都是一頭霧水,傻傻分不清。但在老師的細致講解與實物對比展示下,我們逐漸明晰了它們在材質(zhì)、燒制溫度、外觀質(zhì)感等方面的差異。陶器質(zhì)樸、古拙,多為紅褐色,燒制溫度相對較低;瓷器則細膩、光滑,潔白或青翠,需在高溫下燒制而成。通過親手觸摸、觀察,同學們真切感受到了它們的不同,也對古代工匠的智慧與技藝欽佩不已,這堂課讓我們對陶瓷文化有了更精準、深入的認識。
課程的第三部分聚焦于陶藝。陶藝,這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我們。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陶藝的起源與發(fā)展,從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陶器到現(xiàn)代的創(chuàng)意陶藝作品,我們看到了陶藝在歲月長河中的演變與傳承。孩子們被陶藝家們巧奪天工的手藝所折服,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親身體驗一番。于是,在課程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我們迎來了期待已久的陶瓷 DIY。
在陶瓷 DIY 課堂上,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面對手中的陶泥,起初有些不知所措,但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大家逐漸掌握了基本的揉、捏、拉、盤等技法。有的同學做出了小巧精致的陶杯,有的則塑造出憨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雖然成品略顯稚嫩,但每一個作品都凝聚著孩子們的專注與創(chuàng)意,教室里洋溢著歡聲笑語。這不僅是一次手工制作的體驗,更是孩子們發(fā)揮想象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也讓大家深刻體會到陶藝創(chuàng)作的樂趣與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