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號稱“菌王”的雞樅菌,讓徐霞客、李時珍都念念不忘!

小新微科普
原創(chuàng)
有趣、有用的實用科普
收藏

雞樅菌(拉丁學名為Termitomyces albuminosus)是與白蟻共生的真菌,作為可食用的野生菌之一,主要生長在海拔1000-3000米的山區(qū),常見于針闊葉林中地上、荒地上、玉米地中等,被譽為“菌中之王”。在中國,雞樅菌的記載與文化淵源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本文將帶你穿越古今,探索雞樅菌在不同時期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兩千多年前,《莊子》書中記載: “朝菌不知晦朔” ,有云南食用雞樅的內(nèi)容。

明代時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 “雞菌,南人謂為雞樅,皆言其味似之也。雞樅出云南,生沙地間,丁蕈也。高腳傘頭,土人采烘寄遠,以充方物。點茶,烹肉皆宜,氣味如香蕈。”潘之恒在《廣菌譜》記載了雞樅菌的特殊風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的《滇游日記》日記中有數(shù)次吃雞樅的記述,比如:在曲靖羅平東門外,徐霞客就記述了吃到“薰雞樅”?!躲逦迦A送雞樅》中記載到:金科狀元楊升庵被流放到云南保山,途中食用雞樅后賦詩“海上天風吹玉芝,樵童睡熟不曾知。仙翁住近華陽洞,分得瓊英一兩枝?!?/p>

到了清代時期,曹樹翹在《滇南雜志》中記載 “土人鹽而脯之,經(jīng)年可食;若熬液為油,代以醬豉,其味優(yōu)佳,濃鮮美艷,侵溢喉舌間,為滇中佳品”,文中描述的是日常所吃的油雞樅菌。清代名家趙翼入滇后第一次吃雞樅,盛贊 “老饕驚嘆得未有,異哉此雞是何族?”賈杰作詩《雞樅》:“至味常無種,輪野生菌雪作膚。莖從新雨茁,香自晚春腴。鮮嫩頭番秀,肥抽九節(jié)蒲。秋風菁菜客,食品列茲無?!敝x久革也曾作詩:“菌香煙雨外,異味瘴鄉(xiāng)聞。雪肋應難棄,桑鵝與并芬。根多蟠蟻穴,名不出雞群。芽出殊蔬筍,芋茸覆綠云?!鼻迥┪娜税㈢凇堵玫崧勔婁洝分杏涊d:“熹宗只讓太監(jiān)魏忠賢品嘗雞樅,連張皇后都嘗不到。因為這雞樅來之不易,得由驛站遞送到京城,這與楊貴妃的喜啖鮮荔枝真可謂異曲同工了。” 《黔書》有云:雞樅菌,秋七月生淺草中,初奮則如笠,漸如蓋,移晷分披如雞羽,故曰樅。而《黔書》卷下雞葼條稱:“滇黔雞葼之美,久為中州膾炙?!薄暗嵋杂啦?、蒙自為最,黔者普定所產(chǎn),味不及滇?!惫饩w《永昌府志》雜志記載:“雞葼,菌屬,滇省在在有之,永郡惟永平尤多,以六七月大雷雨后生沙土中,或松下,或林中,鮮者多蟲,間有毒,或云其下有蟻穴,出土一日即宜采,過五日即腐,采后過一日則香味俱減。土人鹽而脯之,經(jīng)年可食。若熬液為油,以代醬豉,其味尤佳,濃鮮美艷,侵溢喉舌間,為滇中佳品。”

雞樅菌不僅是一種美味的野生菌,更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從古代文獻到清代詩詞,雞樅菌以其獨特的魅力貫穿于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情感寄托。在現(xiàn)代社會,雞樅菌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與追捧,繼續(xù)在文化傳承與交流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

參考資料:1.東川發(fā)布《雞樅言》;2.開屏新聞網(wǎng)《深度 | 云南野生菌上市,正確食用“上帝的食物”很重要!》;3.國家林業(yè)局宣傳中心《云南野生菌 不僅是美味》 ;4.麒麟融媒《【清涼曲靖 避暑天堂】吃在麒麟 | 川菜滇菜都是西南江湖菜》;5.曲靖日報掌上曲靖《徐霞客與云南的雞樅菌》;6.中國食用菌協(xié)會《盤中有雞樅 可以食無肉》

評論
尖刀情懷永遠跟黨走
大學士級
雞樅菌,菌中之王,跨越兩千多年歷史。不僅是美味的野生菌,更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學習本文知識,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5-03-19
科普老兵聞向東
大學士級
從古代文獻到清代詩詞,雞樅菌以其獨特的魅力貫穿于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情感寄托。我們要保護好這一珍稀物種,讓他在文化傳承與交流中,繼續(xù)發(fā)揮獨特作用。
2025-03-19
傳承解惑
大學士級
你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雞樅菌的烹飪,每一種方式都能讓你如獲至寶,口感甚佳,野生菌中的珍品,自然的饋贈,你值得擁有。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