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白側(cè)耳

百度百科
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書
收藏

白側(cè)耳(拉丁學(xué)名:Pleurotus albellus (Pat.) Pegler ),真菌種名,傘菌目側(cè)耳科,菌蓋呈白色,直徑4-11cm。分布于廣東等地??墒秤?。

簡介

同物異名:Lentinus albellus Pat

分類地位:傘菌目、側(cè)耳科、側(cè)耳屬

生態(tài)習(xí)性:夏秋季在腐木上群生或叢生。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

性味:辛;苦;寒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突隔梅花草的全草或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搗敷。

【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拼音名】Bái Cè ěr

【別名】白耳菜、叫天雞(《貴州民間方藥集》),光板、金苦板(《浙江中藥資源名錄》),蒼耳七,金錢燈塔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白須草的帶根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高20~30厘米?;~4~8片,叢生;葉厚,腎臟形或稍帶圓形,全緣,基部深心臟形,具長柄;莖生葉3~6片,稍圓心形,無柄,抱莖。花單生于莖頂,大形;萼片5,基部多少相連,綠色,卵形;花瓣5,白色,卵圓形,基部急窄,邊緣細(xì)裂呈絲狀,長約1厘米;雄蕊5,與花瓣互生,蕊間有退化雄蕊,生于每1花瓣基部,先端深3裂,裂片先端各有1棒狀腺體;子房球形,心皮4,柱頭4裂。蒴果長橢圓形,上部4裂。種子多數(shù),細(xì)小。有翅?;ㄆ?~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于土坎、溝邊或濕潤地方。分布浙江、安徽、江西、貴州等地。

功能主治

鎮(zhèn)咳,止血,利濕,治虛勞咳嗽,咳血,吐血,亦痢,白帶,疔瘡。

①《貴州民間方藥集》:鎮(zhèn)咳,祛痰,驅(qū)風(fēng),解熱,利尿。

②《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疔瘡。

③《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清濕,止血。

附方

①治久咳成癆:白側(cè)耳二錢,鹿銜草二錢。燉豬肺服。(《貴州民間方藥集》)

②治久咳吐血及婦女白帶:白側(cè)耳五錢至一兩,水煎或燉雞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③治赤痢及久瀉后肛門熱痛,便血:白側(cè)耳干草七至八錢,仙鶴草、半邊蓮、天青地白草、茅草根各四至五錢,水煎,早晚空腹服;忌食生冷、油膩、酸辣、芥菜。(《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④治銅錢癬:鮮白側(cè)耳根一兩,在火上稍熏烤片刻,揉搓成團(tuán),擦患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備注

此外,在貴州民間作白側(cè)耳者,尚有同屬植物雞眼梅花草的帶根全草。植物形態(tài)詳雞肫草條。

形態(tài)特征

子實體中等至稍大。菌蓋直徑4-11cm,白色,平展中部下凹形漏斗形,或者扇形,干,肉質(zhì),近光滑,或干時表面撕裂反卷成鱗片狀,邊緣有條紋。菌肉白色,無明顯氣味。菌褶白色,蓋緣處每厘米20-25片,不等長,短延生,近緣處有小菌褶,褶緣微鋸齒狀。菌柄中生至近側(cè)生或偏生,白色,長1cm-8cm,粗0.5cm-1.5cm,圓柱狀,實心,初期被絨毛,后近光滑,表皮常斯裂,柄基部常數(shù)個連結(jié)一起。孢子卵圓形或橢圓形,6-7μm×2.5-3μm,光滑,無色。

生藥材鑒定

根莖呈不規(guī)則團(tuán)塊狀,棕褐色,具多數(shù)不定根、鱗片及葉柄殘基,頂端被毛。莖圓柱形,長3-28cm,直徑1-2mm,有縱棱,質(zhì)脆,易折斷。葉皺縮,基生葉完整者呈腎形或心形,長2.5-6cm,厚紙質(zhì),葉柄長達(dá)16cm。莖生葉1片,圓形,基部心形,抱莖。花黃色,單生莖端。有時可見橢圓形蒴果。氣微,味甘。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

評論
中氣旋
少師級
已經(jīng)閱讀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