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回歸視頻《雕漆隱花,雕出紫氣東來》一經發(fā)布,瞬間全網刷屏,仍然是熟悉的歲月靜好。
在14分鐘的視頻里,她向大家展示了耗時8個多月的手工雕漆隱花的過程——從最原始的采漆開始,再過濾、揉漆、裱布、髹漆、紋樣、螺鈿、雕漆、打磨……在她靈巧的雙手下,漆器制作的四十余道工序緩緩展開,“麒麟回首、萬事不愁”的中式美學打動了無數網友。
圖源李子柒B站視頻截圖
李子柒這次回歸的題材讓漆藝重回大眾視野,殊不知,中國不僅是“瓷之國”,也是古老的“漆之國”……本期,我們和大家一起走近漆器,了解中國漆器的悠久歷史~
圖源李子柒B站視頻截圖
漆器是將漆樹液體提煉成色漆,髹涂在器物胎骨上雕制而成。新石器時代為漆器的起源階段,這個時期的漆器胎體厚重,主要以挖制和斫制為主,漆的顏色以紅、黑兩種單色為主,制作工藝簡單,僅有彩繪和鑲嵌兩種。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漆的特性并將漆調成各種顏色,用作美化裝飾之用的國家??脊湃藛T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鎮(zhèn)河姆渡村的東北,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fā)現了木胎朱漆碗,由此揭開了中國漆器制造史上光輝的第一頁。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
圖源|浙江省博物館
木胎朱漆碗就是將整塊木料以石器斫制和挖制相結合的方式而制成,器表可能用礫石、砂等工具挫磨后髹朱色漆,經放射性14C年代測定,該碗為距今約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漆器文物。
或許是農業(yè)文明的緣故,中國人的衣食住用里,一直透著對自然的敏感。漆器是最典型的一種。這些以漆(一種樹的汁液)髹涂的器物,小至筆墨紙硯、盤碗碟盒,大至桌椅箱柜,幾乎可以覆蓋古人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可見漆器的巨大包容性。
比如關于漆器作為食器的較早文字記載可見于《韓非子》一書中:“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山木而財之,削鋸修之跡,流漆墨其上,輸之于宮,以為食器,諸侯以為益侈,國之不服者十三……”。
商漆器殘片
圖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到商周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漆器制作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古人的家具、樂器乃至兵器都開始用大漆,特別是祭祀時,會將最美的漆器獻給祖先和神靈。該時期的器物造型逐漸豐富,彩繪技巧更為細致、精湛,鑲嵌材料不但加工細致,還出現了貼金箔等新工藝,如河南堰師二里頭遺址陸續(xù)發(fā)掘出土了一批漆器殘片,僅存朱色漆皮,能辨識的器物有斂口圓腹平底漆盒、漆豆、筒形器等。
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各種手工業(yè)蓬勃發(fā)展,漆器工業(yè)也興盛起來。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人對漆器可謂情有獨鐘,可以說“無器不髹(xiū)”,開創(chuàng)了漆文化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并且一直延續(xù)到漢代。
戰(zhàn)國楚彩繪漆透雕座屏
圖源|故宮博物院
戰(zhàn)國及漢代的漆器制造尤為繁榮,各種用途的漆器工藝品大量涌現。髹漆(即把漆涂在器物上)工藝主要有描彩漆、鑲嵌、針刻等。戰(zhàn)國時代的漆器就已經出現了非常精美的透雕、浮雕,而且紋樣越來越繁復,包括動物紋、云紋、幾何紋等。后來,漆器又和骨牙、珍珠等其他材質結合起來,形成更為精美的藝術品。
戰(zhàn)國楚彩繪漆渦紋方耳杯
圖源|故宮博物院
此杯出土于荊州江陵雨臺山354號戰(zhàn)國楚墓。耳杯是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的一種飲食具,從出土的情況看,方耳杯較圓耳杯原始,時代較早,出現于春秋,到戰(zhàn)國時數量增多,至漢代則已絕跡。此耳杯所飾變形鳥頭紋是戰(zhàn)國漆器中最具特點的裝飾紋樣。
考古資料表明,漆器是戰(zhàn)國和漢代墓葬中數量和品種最為豐富的陪葬品之一。秦漢漆器的生產和工藝達到了鼎盛,創(chuàng)造出大量造型優(yōu)美、紋飾精致的漆器。漆器兼具美觀與實用性,頗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深受特權階級的青睞,將其視為權力、地位和財富的象征。
西漢 漆盤
圖源|《中國文物報》·考古???/p>
該文物出土于關口西漢一號墓,位于重慶市武隆區(qū)江口鎮(zhèn)烏江腹地,屬于天子墳遺址的一部分。天子墳遺址內涵豐富,歷年出土有漢至六朝時期石闕、石辟邪等殘件,“長孫無忌”衣冠冢也處于遺址范圍內。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漆器、木器、竹器、絲麻制品、陶器、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
據西漢政論性散文集《鹽鐵論》記載:“夫一文杯得銅十杯……一杯椿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供”,意思為一件彩繪的漆杯價值等同十件銅杯,制作一件漆器在當時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漢代還出現了專門制作漆器的部門,形成了龐大的管理機構,管理髹漆業(yè)的官員多達4級以上。制漆器工序被確定下來,不同工人負責不同工序形成了類似流水作業(yè)模式的髹漆業(yè)。
西漢彩繪漆云鳳紋樽
圖源|故宮博物院
樽圓筒形深腹,漆樽壁為薄木片卷接成型,通體髹赭紅色漆,蓋頂、樽外壁中部繪相互穿插的卷曲形云鳳紋,上下繪朱線弦紋。所飾變形云鳳紋為西漢漆器上特征鮮明的裝飾紋樣。漆樽是戰(zhàn)國時期開始出現的一種酒具,用于盛酒和飲酒,漢代以后逐漸消失。
東漢以后,一直到宋代,漆器的制作進入了平緩發(fā)展期——由于漢代時期瓷器開始發(fā)展起來,它比漆器容易制作,更加耐久;到了隋唐時期,瓷器的迅速發(fā)展逐漸取代了日用漆器,但漆器作為精美的工藝品,始終非常重視鑲嵌裝飾技術的發(fā)展,還是在工藝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比如唐代的“金銀平脫”工藝、宋代的雕漆工藝。
TIP:金銀平脫是一種將髹漆與金屬鑲嵌相結合的工藝技術,是盛唐時期制作漆器的高級工藝。考古發(fā)掘資料表明,金銀平脫技術是由金銀箔貼花技術發(fā)展而來,經由戰(zhàn)國、漢代較長時期的發(fā)展,到了唐代,這一工藝已得到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其作法采用金、銀薄片,裁制成各種紋樣,用膠漆粘貼,然后髹漆數重,后細加研磨,使金銀片紋脫露出。金銀平脫有兩種,一是花紋與漆底在同一平面;二是花紋高出漆底。
唐金銀平脫鸞鳳花鳥紋銅鏡
鏡子背面由金銀平脫工藝所造
圖源|洛陽博物館央視新聞
漆器制作發(fā)展至宋元,已至爐火純青之境。宋代的生漆精制技術獲得了關鍵性突破,發(fā)明了推光漆精制技術和器物的髹涂拋光技術,髹漆工藝也出現了描金堆漆、戧金和雕漆等技術。
宋人雕漆(漆器工藝的一種),要在器物上涂幾十層漆,然后再在上面雕刻人物樓臺花草,“雕法之工,雕鏤之巧,儼若圖畫……紅花黃地,二色炫觀,有用五色漆胎,刻法深淺,隨妝露色,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之類,奪目可觀,傳世甚少”,讓日本學者大村西崖在《東洋美術史》里驚嘆:“誠無上之作品”。
到了明代,中國人的巧手在漆器上閃展騰挪,技術之精密更令人發(fā)指。有的漆器上,髹漆層次甚至多達百層。肥厚的漆層,如豐饒之泥土,讓草木繁花之美得以充分的釋放。像明代初期這件剔紅水仙紋圓盤,圖案并不復雜,復雜的是花與葉層次繁密、起伏環(huán)繞、彼此疊壓,雕者的經營盤算,容不下絲毫閃失,時隔幾個世紀,依然令人驚嘆。
明剔紅水仙紋圓盤
圖源|故宮博物院
明清時期,官造漆器和民間漆器同時發(fā)展,加上皇家對漆器的熱衷,進一步推動漆器的再次繁榮發(fā)展,可謂漆器制造史的新高潮。比如明成祖朱棣還下令在北方修建御用漆器作坊果園廠,中國歷史上唯一存世的漆工圖書——《髹飾錄》(明代髹漆技人黃成所著,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總結中國古代髹漆工藝的技術專著。)便是在這時誕生的。
清剔黑開光花鳥紋梅瓶
圖源|故宮博物院
此瓶造型端正挺拔,線條優(yōu)美。通身以弦紋界出多個區(qū)域,分別雕飾多種花紋,還用了錦上添花、紅黑對比的手法,更兼花紋細密工致,紋理流暢,較早期雕漆器有了很大變化。此梅瓶華美可愛,在明代剔黑器中別具一格。
可惜的是,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化學工業(yè)的出現,傳統(tǒng)中國漆被化學漆代替,成本更低,中國生漆產業(yè)開始急劇地走下坡路,大量的雕漆廠也難以生存,漆器產品不再以主要日用品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同時,“百里千刀一斤漆”道盡了采漆工作的不容易。漆樹少、產量低,割漆工人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一刀一刀割生漆,還要面臨過敏的風險。盡管生漆歷史悠久,比化學涂料的性能更優(yōu)異,但還是輸給了實用性和成本。
現在的漆器,更多是以藝術品或非遺作品示于世人,例如極富地方特色的重慶漆藝。重慶漆器髹飾技藝發(fā)展于秦漢,鼎盛于隋唐,延續(xù)至宋和明清時期,工藝復雜精巧,有制胎、髹漆、打磨等數十種,還有獨創(chuàng)的研磨彩繪、蛋殼鑲嵌、金銀粉分光等特殊技法?,F主要分布于九龍坡區(qū)、渝中區(qū)、城口縣等地。2008年6月,重慶漆器髹飾技藝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九龍坡區(qū)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王宗秀和她的漆藝作品
漆器打磨
七千年的漆器文明
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
我們不僅要講述漆器曾擁有的日常華光
更期待它重新被大眾所認識
在當下生活中重新恢復它的魅力~
END
資料來源:洛陽博物館、央視新聞、澎湃新聞、文學報、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央博、甘肅省博物館、這里是甘博、道中華、重慶考古網《淺談漆器的起源、發(fā)展、組成及保護》/顧來沅、《中國文物報》·考古???/p>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洛陽博物館、央視新聞、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報》·考古???/p>
供稿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qū)文物管理所
審核專家:李小英
聲明:除原創(chuàng)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yè)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