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取暖的銀喉長尾山雀
銀喉長尾山雀(學(xué)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為雀形目長尾山雀科長尾山雀屬的鳥類,多型種,廣布于整個歐洲及亞洲溫帶地區(qū),在中國分布于華北、華中及華東地區(qū),向西分布至甘肅中部、青海東部、四川中部和云南西北部等地。
銀喉長尾山雀原為A.caudatus的長江亞種(學(xué)名:A.c. glaucogularis)和華北亞種(學(xué)名:A.c.vinaceus),根據(jù)形態(tài)特征及分子生物學(xué)等差異拆分為獨立物種。拆分前A. caudatus的中文名為銀喉長尾山雀,拆分后,A. glaucogularis繼承中文名稱為銀喉長尾山雀,A.caudatus中文名為北長尾山雀。
銀喉長尾山雀頭頂和枕側(cè)灰黑色,頭頂中央貫以黃灰色縱紋;額、頭側(cè)和頸側(cè)淡葡萄棕色,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翼灰褐以至黑褐色,尾羽黑色。喜歡棲息在中、低海拔山區(qū)的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行動敏捷,來去均甚突然,常見跳躍在樹冠間或灌叢頂部,有時還像鹟類一樣,掠食空中飛行的昆蟲。秋季成小家族游蕩,至冬季可匯成多達100只的較大群體,繁殖期成對活動。
銀喉長尾山雀雖很小巧,但若為了保護巢區(qū)和幼雛攻擊入侵者,則異常兇猛。有研究者觀察發(fā)現(xiàn),在銀喉長尾山雀營巢期間,若沼澤山雀飛到那株樹或其附近取食,銀喉長尾山雀會即行攆啄。
銀喉長尾山雀主要啄食昆蟲。在中國東北地區(qū),除少量蜘蛛和小型蝸牛外,95%以上是昆蟲,包括落葉松鞘蛾、天蛾等危害森林的害蟲。在秦嶺、大巴山地區(qū)和四川西南與云南西北部等地,食物中昆蟲所占比例都在90%以上,包括半翅目、鞘翅目、鱗翅目及其它昆蟲,也有少許植物。
銀喉長尾山雀體重只有大約7-9克,由于它們的體溫只能始終保持在略高于40℃的水平,因此很難儲存足夠的食物來度過漫長的冬夜,尤其是寒冷的冬夜。當(dāng)氣溫低于20℃時,它們就需要食入更多的昆蟲才能生存,如果無法找到那么多的食物來保持體溫,就會在嚴冬中死亡。于是,它們在冬夜成群棲息、蜷縮在一起,以減小熱量散失。一只鳥夜間獨自棲息比一群鳥擁擠在一起棲息需要多耗費約25%的能量,而且,單獨的一只鳥在寒冷的夜里幾乎肯定無法存活下來。
銀喉長尾山雀小檔案:
銀喉長尾山雀 Silver-throated Tit
學(xué) 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
易 見 度:偶見
發(fā)現(xiàn)地點:成群活動于遷地保護區(qū)各處,有時和紅頭長尾山雀混群
保護級別: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