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別名烏仁哈欽、匹鳥、官鴨等,是鴨科鴛鴦屬一種鳥類。從正面看來,雄鴛鴦頭頂就像戴著一頂端端正正的官帽,所以得名“中國官鴨”。鴛鴦屬于小型鴨類,重量約為428克~693克,平均體長為43厘米~51厘米。雌雄異色,雄性鴛鴦繁殖期時,從額部到頸部有艷麗的羽冠,頭頂兩側(cè)有純白色的眉紋,三級飛羽的最后一枚外羽片的內(nèi)羽片擴大呈扇狀,直立如“帆”,呈栗黃色;非繁殖期的雄性鴛鴦體色與雌性鴛鴦相似,總體上呈現(xiàn)灰色和白色到棕色和綠棕色不等,頭頂無羽冠,雌性個體也缺少金屬光澤和直立帆狀羽,胸、胸側(cè)、兩脅棕褐色雜以淡色斑點。鴛鴦棲息于山地的河谷、溪流;常見于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的沼澤、蘆葦塘及湖泊等;被水浸沒的草原、田地也有它的蹤跡。
2018年,鴛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中,等級為無危(LC)。 2021年,鴛鴦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等級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鴛鴦是濕地環(huán)境質(zhì)量評價的指示物種之一,具有生態(tài)、科研和觀賞價值,此外,鴛鴦還具有經(jīng)濟價值。由于鴛鴦代表婚姻的幸福和忠誠,常被描繪在陶瓷、漆器和紡織品上,作為與婚禮相關(guān)的吉祥符號,各國也都有以鴛鴦為對象創(chuàng)作的畫作、玉器等藝術(shù)作品。
雄性鴛鴦(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形態(tài)特征】
鴛鴦屬于小型鴨類,雌雄異色,其中雄性個體羽色鮮艷華麗。
雄鳥
【繁殖羽】雄性鴛鴦冠羽艷麗,額部和頭頂中央部分覆蓋著帶金屬光澤的翠綠色羽毛,其銅赤色的枕部與暗紫色的后頸、暗綠色的長羽等共同組成羽冠,頭頂兩側(cè)有純白色的眉紋,眉紋一直延伸到頸部構(gòu)成羽冠的中間部分;眼的上方和耳羽呈棕白色,眼先淡黃色;頰棕栗色;喙紅色;頦、喉等處的顏色接近純栗色;頸側(cè)領(lǐng)羽形似“長矛”,呈輝栗色,羽軸為黃白色。背部和腰部呈具有銅綠色光澤的暗褐色。其內(nèi)側(cè)肩羽為藍紫色,外側(cè)數(shù)枚純白色,并鑲有絨黑色的黑邊; 翼上覆羽與背同色;初級飛羽暗褐色,具有銀白色的羽緣、內(nèi)羽片先端具銅綠色光澤;次級飛羽褐色,羽端白色,內(nèi)側(cè)數(shù)枚的外羽片亦呈金屬綠色;三級飛羽黑褐色,外羽片也呈金屬綠色,最后一枚外羽片呈金屬藍綠色,并具有栗黃色的先端,其內(nèi)羽片擴大呈扇狀,直立如“帆”,呈栗黃色,邊緣的前半部為棕白色,后半部為絨黑色,羽干為鮮黃色,這對羽毛俗稱“劍羽”或“相思羽”;次級飛羽外翈和三級飛羽共同組成藍綠色翼鏡。腋羽褐色;上胸和胸側(cè)呈暗紫色金屬光澤;下胸兩側(cè)絨黑,伴有兩條明顯的白色半圓形帶狀斑,下胸和尾下覆羽乳白色,近腰的脅羽先端具黑白相間的橫斑,再后有紫赭色塊斑;尾羽為帶金屬綠色的暗褐色,尾下覆羽乳白色。腳橙黃色,跗蹠橙黃色。
【潤羽】
雄性鴛鴦成鳥的潤羽的一般羽色基本上與雌性成鳥個體基本相似。眼周和眉紋呈白色,沒有羽冠和帆狀飾羽,其背部的羽色顏色為灰褐色,羽干較暗,并稍帶金屬光澤;腰部為灰褐色;腹部和尾下覆羽純白色。
雌性鴛鴦(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雌鳥
雌性鴛鴦的羽色沒有雄性個體艷麗,總體上呈現(xiàn)灰色和白色到棕色和綠棕色不等,其中,頭和后頸灰褐色,頭頂無羽冠,虹膜深褐,外緣淡黃;眼周白圈與眼后白紋相連形成獨特的白色眉紋。喙為褐色至粉紅色,基部白色。頦、喉白色。上體呈灰褐色。翅與雄鳥相似,但缺少金屬光澤和直立帆狀羽。胸、胸側(cè)、兩脅棕褐色雜以淡色斑點。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 跗跖部和腳呈橙黃色。
雛鳥
鴛鴦的雛鳥全身絨羽呈毛狀,上嘴為青灰色,嘴甲和下嘴呈肉紅色;從額頂?shù)奖巢坑幸粭l深褐色的條帶和背部連接;從頦、喉、頸至腹部全為乳黃色,肩羽和飛羽部各有一塊乳黃色的塊斑。跗蹠為青黃色,蹼的顏色較深。幼鳥形態(tài)與雌性相似,但雄性個體的喙為粉紅色。
【棲息環(huán)境】
鴛鴦棲息于山地的河谷、溪流;常見于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的沼澤、蘆葦塘及湖泊等;被水浸沒的草原、田地也有它的蹤跡。鴛鴦在不同時期對棲息地的選擇有所不同,其中,在繁殖期,該物種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區(qū)的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而在冬季,多棲息于開闊湖泊、江河、沼澤地帶。
【生活習性】
覓食行為
鴛鴦屬于雜食性動物,其食物的種類常隨季節(jié)和棲息地、個體的發(fā)育程度的不同而變化。例如,在繁殖季節(jié),鴛鴦會捕食小魚、昆蟲及其幼蟲、蝦、蝸牛、蜘蛛等動物;而在非繁殖季節(jié),該物種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包括青草、草葉、樹葉、草根、草籽、苔蘚、玉米、稻谷等農(nóng)作物和忍冬、橡子等植物的果實與種子。鴛鴦幼鳥則主要以昆蟲類為食,兼食漿果和青草等。鴛鴦的覓食活動主要在白天, 覓食活動在早晨和下午較為頻繁,晨霧時,該物種從夜棲叢林中聚集到水塘邊,在水流平穩(wěn)處和水邊淺水水面上直接涉水、漂浮、潛水和將頭伸入水中邊游泳邊覓食,也到路邊水塘和收獲后的農(nóng)田與耕地中覓食,取食的次數(shù)多時,每分鐘就取食一次。然后,飛到樹林中,1-2小時后回到河灘或水塘附近的樹枝或巖石上休息。
社群行為
鴛鴦是社會性生活的,雄性鴛鴦個體之間有時會自發(fā)進行爭斗。 該物種在繁殖期常成對生活于山谷水庫中。在春秋季節(jié)遷徙時,與大群野鴨如綠頭鴨、羅紋鴨等混在一起活動,常成七、八只到二十余只小群活動,遷徙時,常呈小群遷飛;冬季有時同其他野鴨混群。
節(jié)律行為
部分鴛鴦具有遷徙習性, 不同地區(qū)的鴛鴦的遷徙習性不同,例如,在俄羅斯遠東區(qū)域的鴛鴦具有遷徙習性,英國的部分鴛鴦種群也有長途飛行行為,但是,英國的大部分鴛鴦種群屬于留鳥。在中國,鴛鴦一般于每年3-4月北遷至東北的繁殖地,主要沿著東南沿海一帶以至長江中下游及東南各省浙江、福建、廣東、臺灣等越冬,有時也見于山西、甘肅、四川、貴州、湖南、云南、廣西等處,10月末從繁殖地前往東部、中部及南部的越冬地。
鴛鴦夜間常單獨棲息于河邊的柳樹叢下和河岸的土坑里,天剛亮就開始活動。在日行為時間分配上,鴛鴦不同性別、不同階段(卵期和雛期)及成幼間既有共同點,也存在差異。其共同點表現(xiàn)在它們的主要行為節(jié)律趨于一致,均表現(xiàn)為早、午和晚3個覓食峰值,覓食中或覓食后會有站立、理羽、警戒和游走行為,晨食后有明顯的靜棲高峰;這些個體間的行為也存在差異,例如,靜棲是卵期、雛期成年雌雄個體的優(yōu)勢行為,雄性站立和打斗行為顯著高于雌性,雌性覓食行為顯著高于雄性;卵期游走、覓食行為顯著高于雛期;雛期站立、理羽行為顯著高于卵期。
護幼行為
雛鳥出巢后,雄性個體就開始換羽,此時雄鳥單獨活動,尋求林地或有茂密的樹枝遮蔽的區(qū)域,開始脫毛換羽,在短短的幾天內(nèi),脫落全部飛羽,喪失飛行能力,等到飛羽長齊以后才能再次飛行, 這時的雄性鴛鴦與平時相比顯得更加機警和隱蔽,一般不易發(fā)現(xiàn),這不同于所謂“雌雄未嘗相離”的前人記述。 雌性個體換羽的時間視情況而定,若該個體正在筑巢,則其換羽時間延遲。
換羽行為
雛鳥出巢后,雄性個體就開始換羽,此時雄鳥單獨活動,尋求林地或有茂密的樹枝遮蔽的區(qū)域,開始脫毛換羽,在短短的幾天內(nèi),脫落全部飛羽,喪失飛行能力,等到飛羽長齊以后才能再次飛行,這時的雄性鴛鴦與平時相比顯得更加機警和隱蔽,一般不易發(fā)現(xiàn),這不同于所謂“雌雄未嘗相離”的前人記述。雌性個體換羽的時間視情況而定,若該個體正在筑巢,則其換羽時間延遲。
天敵
鴛鴦的天敵主要包括水鼬、貉、水獺、雕鸮、水游蛇等。
活動特點
鴛鴦天亮活動時,在江湖岸邊的葦塘或灌叢附近,常將頸延伸,兩翅擊水。戲水時,經(jīng)常發(fā)出咕咕咕地低柔的鳴聲。性機警,遇驚立即起飛,邊飛邊叫,發(fā)出短促而較響亮的“哦兒……哦兒……哦兒”的聲音。休息時,有的鴛鴦會漂浮在水面上打盹,有的站在河岸邊的樹枝上,或河中露出水面的大石頭上,也有在河岸邊的土坑里。睡覺時把頭插在翅膀下邊。 鴛鴦可在24小時內(nèi)飛行約805千米。
【生長特性】
生長特性鴛鴦在約1歲時達到性成熟,截至2020年,有記錄的鴛鴦最長可存活約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