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大海就在那』探展日志|中國青花的幽藍(lán)神韻

中國航海博物館
中國航海博物館官方賬號,一起去航海!
收藏

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中,瓷器始終是中國外銷的大宗商品之一,清新典雅的青花瓷更是蜚聲海外,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

上海博物館收藏有眾多器型豐富、紋飾精美的青花瓷器。本期探展日志就將帶您走進(jìn)“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展廳,欣賞上海博物館帶來的三件珍品青花瓷,聽聽它們與航海之間不得不說的故事。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元(1271-1368)

高41.9、口徑6.1、底徑13.9厘米

上海博物館 藏

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中,瓷器始終是中國外銷的大宗商品之一,清新典雅的青花瓷更是蜚聲海外,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在元代發(fā)展到頂峰,以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元青花成就最為輝煌。

這件梅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腹下部內(nèi)收,淺圈足,足底無釉。器身的裝飾紋樣自上而下分五層,分別為卷草紋、纏枝蓮花紋、纏枝花卉紋、卷草紋、變形蓮瓣紋,上下紋飾帶之間均隔以二道弦紋。青花呈色青翠濃艷,可見鐵銹斑痕,胎體細(xì)密堅致,造型豐滿。

元青花瓷器造型風(fēng)格獨特,器形一改宋代瓷器的精巧之風(fēng),以大為美;裝飾紋樣也脫離宋代以花卉為主、布局舒朗的傳統(tǒng),紋飾繁縟,層次豐富,除少量歷史人物故事外,還有纏枝牡丹、蕉葉瓜果、云龍牡丹、鳳穿牡丹等植物動物紋。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英國藏

元·青地白花鳳凰穿花紋菱口盤

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元·青花開光花鳥草蟲紋八棱葫蘆瓶

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藏

這些元青花瓷多是為滿足國外市場需求制作的外銷瓷,主要銷往西亞伊斯蘭國家和東南亞各國。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比博物館和伊朗國家博物館就收藏有大量精美的元青花瓷器。

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紋洗

明宣德(1426-1435)

高12、口徑26.1、底徑18.1厘米

上海博物館 藏

折沿、平底、深腹,胎質(zhì)堅硬,釉面潤腴,器底無釉。器內(nèi)繪海水紋與團(tuán)花紋,外壁飾纏枝花卉紋。多黑色結(jié)晶斑,呈典型的蘇麻離青發(fā)色效果。

瓷洗的用途相當(dāng)于臉盆,這種器型是明永樂、宣德出現(xiàn)并流行的式樣,是從中東地區(qū)傳入中國。

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花澆

明宣德(1426-1435)

高13.25、口徑7.6、底徑4.5厘米

上海博物館 藏

這件青花纏枝蓮紋花澆,直口、短頸、溜肩、圓腹,如意形柄。腹部裝飾纏枝蓮紋一周,上下襯以變形蓮瓣紋。肩下署“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發(fā)色藍(lán)中現(xiàn)黑。

花澆是一種水器,從伊斯蘭地區(qū)的金屬器演變而來。

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青花瓷生產(chǎn),與鄭和下西洋這一航海壯舉還有著密切關(guān)系。

鄭和奉皇帝之命,從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先后七次率領(lǐng)龐大船隊下西洋,足跡遍布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會攜帶大量瓷器作為禮物與貿(mào)易商品,其中精美實用的青花瓷在海外尤其是伊斯蘭地區(qū)大受歡迎,刺激了國內(nèi)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生產(chǎn)。

中國的青花瓷也受到海外影響,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器型,本期的青花纏枝花卉紋洗和青花纏枝蓮紋花澆,就是源自西亞的金屬器和玻璃器。

此外,鄭和還從阿拉伯國家?guī)Щ亓恕疤K麻離青”鈷鐵礦,這種鈷料高錳低鐵,燒制出的青花瓷會呈現(xiàn)藍(lán)寶石般的鮮艷色澤,并在青花濃重之處形成結(jié)晶斑點“鐵銹斑”,成為永樂、宣德時期青花瓷的特有印記。

反映媽祖信仰的民俗畫作

描繪秀麗河山的精美織繡

下一期探展日志 , 天津博物館文物珍品等您一起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