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認知世界里,“神經疾病”和“精神疾病”這兩個概念既有相似之處易被混淆,又各有特色有本質不同。湖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省腦科醫(yī)院)睡眠障礙及神經癥科副主任醫(yī)師胡力將帶我們探索剖析這兩類疾病的區(qū)別。
人體宛如一座繁忙的大都市,而神經系統(tǒng)則是這座城市中錯綜復雜的交通脈絡,由神經纖維構成的“道路”、神經遞質充當的“信號燈”,以及大腦和脊髓組成的“指揮中心”共同編織而成。
當這條交通脈絡遭遇道路損毀(神經受損)、信號燈失靈(神經遞質失衡)等硬件故障時,城市的交通秩序便會陷入混亂,這便是“神經疾病”的顯現(xiàn)。
例如,神經炎如同道路局部遭受侵蝕,導致信息傳輸受阻,可能讓身體的某部位傳來刺痛或麻木的異樣信號;而腦部腫瘤則猶如城市中心突現(xiàn)的龐大障礙物,壓迫周邊神經,擾亂身體各部位的正常運作。
那么,“精神疾病”又是何番景象呢?它更似這座城市軟件系統(tǒng)遭遇了致命侵襲。大腦這一超級軟件原本井然有序地運行,管理著我們的情緒、思維與行為等核心程序。然而,一旦軟件被病毒(如遺傳因素、心理創(chuàng)傷、神經遞質紊亂等)侵入,程序便會陷入混亂,宛如平靜的城市突遭狂歡節(jié)的喧囂席卷。
在“精神疾病”的疆域里,幻覺猶如城市上空乍現(xiàn)的海市蜃樓,患者能感知到并不存在的事物。譬如,一位患者可能在空蕩蕩的房間里,緊張地凝視角落,仿佛那里潛藏著一只兇猛的怪獸,而周遭之人卻一無所見。妄想則是大腦軟件中滋生的錯誤指令,患者深信一些違背常理的觀念,如同城市廣播不斷播放著虛假的緊急警報,而人們卻束手無策,無法將其關閉。
從治療層面來看,“神經疾病”的治療宛若修復受損的交通網絡。醫(yī)生們化身技藝高超的工程師,針對不同類型的損傷采取相應修復措施。對于受損的神經,可能會借助藥物促進其修復與再生,或通過手術移除壓迫神經的障礙物。
而“精神疾病”的治療則更像是對大腦軟件進行重寫與調試。心理治療師猶如經驗豐富的程序員,運用認知行為療法等手段,協(xié)助患者識別并糾正錯誤的思維模式;精神科醫(yī)生則利用藥物消除那些干擾軟件正常運行的“病毒”,恢復大腦的和諧狀態(tài)。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認識到,“神經疾病”患者是身體這座城市交通網絡的受害者,他們正竭力尋求修復之道;而“精神疾病”患者則是大腦軟件故障的承受者,他們亟需我們的理解與幫助,以引導他們重拾正確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唯有如此,我們方能真正洞悉這兩個概念的本質差異,為那些身陷困境的人們點亮希望的明燈。
湖南醫(y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省腦科醫(yī)院)睡眠障礙及神經癥科 劉君君
關注@湖南醫(y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