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xiàn)在的農歷春節(jié),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而“春節(jié)”、“新年”以及“元旦”等名稱和日期的確定,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演變過程。
01 古代“元旦”二字有啥含義?
說起元旦,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解釋,可以理解為“首日”。
“元旦”的“元”有開始、第一的意思,凡數(shù)之始稱為“元”;“旦”是一個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象征地平線,結合起來象征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天開始了。
所以,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據(jù)說,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一元初始,萬象更新。古代的元旦十分受重視,晉代有個名叫辛蘭的詩人,寫過一首《元正》:“元正啟令節(jié),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庇浭龅谋闶钱敃r元旦的熱鬧情景。
02 古代“元旦”起源于何時?
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元旦”,據(jù)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稌x書》中記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雖然“元旦”表示一年之首日的意思從未改變,但由于歷法原因,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西漢武帝之前并不十分統(tǒng)一,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不一致。
舉個例子,古時候的夏朝使用夏歷,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但到了商朝,商朝使用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又決定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元旦”變成了“十月初一”。
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基本結束之前“變來變去”的狀態(tài):漢武帝太初元年,鄧平等人創(chuàng)立“太初歷”,重定夏歷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03 古代“元旦”吃什么?
“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元旦總是能給人們帶來新的期待,古代元旦宮廷有隆重的賀歲之禮。三國時曹植《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有一種說法認為,歷朝歷代類似的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源于上古社會的“蠟祭”,主要祭祀莊稼和收獲神,如農神等。在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人們在新的一年開始之日,要感謝“神靈”、祖先的庇護,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此時的飲食也是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中便有明確記述。比如,元旦到了,南朝時荊楚地區(qū)拜賀完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還要各吃一個雞蛋……
仔細數(shù)數(shù),其中有飲料、食品、藥物,各有寓意。古代“元旦”,人們按部就班的執(zhí)行者一整套習俗,忙的不亦樂乎。
明代詩人陳獻章在《元旦試筆》中則提到:“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焙盟埔环皹窔q圖”,描摹的正是人們歡度傳統(tǒng)新年的景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