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毒海螺可以用來美容?沒錯(cuò),還能治病!
作者:田達(dá)瑋 科普創(chuàng)作者
審核:張珊珊 泉州師范學(xué)院 海洋生態(tài)學(xué)副教授
假期的時(shí)候去海邊度假旅游,去沙灘上或者礁堆里撿貝殼,聽起來再愜意不過了。
但在海邊撿貝殼的時(shí)候,如果你碰上了下面圖片里這樣的海螺,而且是活的,就要小心了。這些海螺都是芋螺科的成員。
芋螺科的海螺們,圖片來源:Wikipedia
超級藥劑師
芋螺科是一個(gè)大家族,有接近1000個(gè)物種,種內(nèi)的成員分類雖然有爭議,可以確定的是,這個(gè)家族的海螺基本都有毒。
芋螺的毒素其實(shí)并不是為人類“量身定制”的,按照它們捕食的對象,可以粗略地劃分為三類:對蟲毒素,對螺毒素,對魚毒素。
其中對魚類這種的脊椎動物有效的毒素,對人類也更危險(xiǎn)一些。
比如下面圖片中的這種地紋芋螺,它就是一種吃魚的芋螺。而且它的毒素對人類毒性也極強(qiáng),所以地紋芋螺又有個(gè)外號叫“殺手芋螺”。從1705年至今,有明確記錄的大約有30多人被這種海螺蜇死。
地紋芋螺(殺手芋螺),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dāng)然了,這并不是說吃螺的、吃蟲的芋螺不會蜇死人,鑒于我們很難分辨芋螺種類,如果在海邊見到活的芋螺,最好都不要主動去招惹。
當(dāng)然也不用過于擔(dān)心,芋螺是不會主動攻擊人的。被芋螺蜇死的案例中,大部分都是被人抓住之后無法逃脫,它們才采用了蜇人這樣的最終手段。而且如果你看到的是空殼,也是可以放心撿的。
芋螺要進(jìn)化出這么強(qiáng)的毒素,其實(shí)也很容易理解。畢竟海螺的移動速度非常有限,如果想捉到魚這樣身手敏捷的獵物,它們就必須讓魚在極短的時(shí)間里失去反抗能力。即便是過幾秒鐘毒發(fā)身亡,小魚也有機(jī)會游出好幾米,那可能就會被別的動物“撿便宜”了。
芋螺毒素主要是由10到30個(gè)氨基酸組成的肽鏈,所以又被稱作芋螺肽。
雖然已經(jīng)確認(rèn)的芋螺種類不到1000種,但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芋螺肽的種類超過了5萬種。一只芋螺的身體里可能含有很多種芋螺肽,所以它們算是個(gè)“小毒藥罐子”。
你可能想不到,這些小毒藥罐子,竟然可以被用來美容,甚至是救命。
芋螺肽藥物大寶庫
如果你搜索芋螺肽,可能會看到一些美容產(chǎn)品。比如,下圖就是一種用來去除皺紋的芋螺肽。它的信息顯示,它是從一種名叫聳肩芋螺(Conus consors)的海螺身上提取的。
CAS編號936616-33-0的芋螺肽信息,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這種芋螺肽是一種高效的神經(jīng)阻斷劑,能阻斷神經(jīng)細(xì)胞之間的信號傳遞。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肌肉放松,從而起到去除皺紋的效果。
聳肩芋螺,圖片來源:Wikipedia
除了用來美容,芋螺肽這種阻斷神經(jīng)信號的能力也能用在其他方面。
比如,Prialt(齊考諾肽)這種止痛劑,就是模仿一種芋螺肽的結(jié)構(gòu)人工合成出來的(全部從海螺身上提取成本太高了,產(chǎn)量也會受限)。
它的止痛效果是嗎啡的1000倍,并且它長期使用也不會引起治療耐受性,也不會引起成癮性。
除了能夠做止痛劑,芋螺肽也顯示出了治療其他疾病的潛力。比如有些種類的芋螺肽擁抗抑郁癥的潛力,還有一些可能對阿爾茨海默癥、癲癇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另外,通過研究郁金香芋螺以及前面提到的殺手芋螺,科學(xué)家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有治療糖尿病潛力的芋螺肽。
郁金香芋螺,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種芋螺肽在芋螺捕魚的過程中能發(fā)揮輔助作用。芋螺在悄悄接近魚類時(shí)候,會直接向海水中釋放這種芋螺肽,這些芋螺肽能通過魚鰓進(jìn)入小魚體內(nèi),起到類似于胰島素的作用,讓小魚的血糖降低出現(xiàn)低血糖的癥狀,比如反應(yīng)遲鈍,運(yùn)動能力減弱。
通過這種方式,芋螺就能提高自己的捕食成功率了。而這種類型的芋螺肽,也有望用來治療人類的糖尿病。
而2021年發(fā)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篇文章也提到,帝王芋螺這種食蟲芋螺能夠釋放“迷魂劑”,讓沙蠶誤以為有對象可以交配,從而自動送上門。
這種毒素不需要注射,可以直接口服使用,雖然它們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人體,但是它們可能會對其他藥物產(chǎn)生拮抗或者促進(jìn)作用。
芋螺可能自己也沒想到,它們在演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致命毒素,竟然會有這么大的作用。
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海螺,或許很快就要成為藥劑師的好幫手了。
參考資料:
[1] Fiorotti H B, Figueiredo S G, Campos F V, et al. Cone snail species off the Brazilian coast and their venoms: a review and update[J]. Journal of venomous animals and toxins including tropical diseases, 2023, 29: e20220052.
[2] http://penelope.uchicago.edu/~grout/encyclopaedia_romana/aconite/geographus.html
[3] https://www.dcchemicals.com/product_show-mu-conotoxin.html
[4] Turner A, Kaas Q, Craik D J. Hormone-like conopeptides–new tools for pharmaceutical design[J]. RSC Medicinal Chemistry, 2020, 11(11): 1235-1251.
[5] Torres J P, Lin Z, Watkins M, et al. Small-molecule mimicry hunting strategy in the imperial cone snail, Conus imperialis[J]. Science advances, 2021, 7(11): eabf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