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張照
監(jiān)制:中國科普博覽
編者按:為了解前沿科技動態(tài),科普中國前沿科技項目推出“帶你讀懂科學頂刊”系列文章,精選權威期刊的優(yōu)秀論文,第一時間用通俗語言進行解讀。讓我們透過頂刊之窗,拓寬科學視野,享受科學樂趣。
深海的“未知之境”
地球上,還有未知的角落嗎?
今天的人類,雖然已經(jīng)探索過陸地的最高峰、大海的最深處,甚至能夠探索月球和火星,但對于我們地球上這片廣袤的大海,仍然有許多未知。據(jù)美國大氣與海洋局的估算,我們目前僅僅探索了約5%的海洋區(qū)域,也就是說,還有95%的區(qū)域?qū)τ谌祟惗允俏粗摹?/p>
在浩瀚的太平洋深處,隱藏著一條神秘的海底山脈——東太平洋洋脊。這里是兩大構造板塊交匯之地,新的地殼在這里生成,并以每年70毫米的速度向兩側推移。這也造成了頻繁的火山活動,催生了眾多熱液噴口。熱液噴口就像是海底的“溫泉”,海水在這里滲透進地殼,與巖漿相遇,再攜帶大量的礦物質(zhì)噴涌而出。有些熱泉因富含硫化物而呈黑色,因而形象地得名“黑煙囪”。
大西洋海底的深海熱泉“黑煙囪”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這里獨一無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原本被認為是生命荒漠的地方卻意外的“熱鬧”:長達2米的巨型管蟲、長著“鐵足”的蝸牛、能夠忍耐80℃高溫的龐貝蟲……它們的存在打破了傳統(tǒng)生物學的認知,成為研究極端環(huán)境下生命生存方式的熱點。
生活在東太平洋洋脊海底熱泉的巨型管蟲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但是自1977年第一次發(fā)現(xiàn)海底熱泉生態(tài)系統(tǒng)以來,科學家普遍認為,在這些熱液噴口下方的海底地殼中,只有微生物和病毒能夠存活。堅硬巖石之下是否還隱藏著其他生命,人們一直不得而知。
這個謎團最近被揭開了。維也納大學的研究團隊操控著水下機器人SuB-astian,深入到2515米深的熱液噴口區(qū)域進行探測,揭開了一個全新的生命世界,徹底刷新了我們對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理解。
深入海洋2500米
研究團隊最初的目標是在海底鉆探一些小孔,以探究巨型管蟲的幼蟲如何在熱液區(qū)域安家落戶。然而,當水下機器人謹慎地用鑿子鑿開一個大約2厘米寬的孔洞時,科學家們通過實時傳輸?shù)漠嬅娌蹲降搅艘恍┮饬现獾木跋蟆?/p>
這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促使他們采取了更加大膽的措施。他們遙控機器人,小心翼翼地掀起了一塊約10-15厘米厚的火山巖板。當巖板被翻轉時,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在堅硬的巖石之下,竟然隱藏著一個約10厘米高的空腔,空腔之內(nèi)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深海生物!巖石之下就像是一個隱藏的“地下城”。
海底“地下城”
這個深?!暗叵鲁恰钡慕ㄖY構十分復雜。你可以想象一座多層的停車樓:每層之間都由厚實的混凝土地板分隔,層與層之間通過坡道相連。海底“地下城”也是類似的結構:它由多層火山巖板層層堆疊而成,每層之間形成了約10厘米高的空腔,這些空腔通過巖石中的裂縫相互連通,溫暖的海水在其中流動。
巖石之下的多層空腔結構
(圖片來源:文獻)
在這個獨特的地下世界里,巨型管蟲(Riftia pachyptila)依舊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它們的體長可以達到50厘米,巨大的軀體肆意生長,遍布空腔,就像地下的樹根一樣盤根錯節(jié)。這些管蟲沒有嘴和消化系統(tǒng),它們與體內(nèi)的細菌共生,依靠細菌分解硫化物獲取能量。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這些管蟲不僅在地下生存,甚至能夠在這里繁殖。
從巖石下方向上生長的巨型管蟲
(圖片來源:文獻)
除了巨型管蟲,還有一些體型較小的管蟲(Oasisia alvinae)。它們特別喜歡纏繞在空腔頂部突出的“巖石鐘乳”上生長,有些個體長達20厘米,超過了以往在海底表面發(fā)現(xiàn)的任何同類。
除了管蟲這類“釘子戶”,一些活動的居民也生活在“地下城”里。包括多毛類蠕蟲(Paralvinella),它們在一處空腔底部的白色微生物墊上覓食。
還有一些捕食者,比如一種沙蠶科的沙蟲(Nereis sandersi)。甚至軟體動物也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些腹足類動物和半固著生活的海螺(Neomphalus fretterae)。
其他生活在巖石之下的生物
(圖片來源:文獻)
這些動物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從食物鏈的底層到頂層都有相應的物種。它們或是固著生活,或是自由游動,在這個無人知曉的地方,或許已經(jīng)生息繁衍了數(shù)萬年乃至上億年。
“地下城”的秘密
在最初的驚訝過后,科學家們開始更進一步思考問題:這些生物是如何在“地下城”中生存的?
科學家們通過測量發(fā)現(xiàn),這些地下空腔的環(huán)境實際上與海底表面的熱液區(qū)域非常相似:溫度維持在大約18攝氏度,pH值約為6.1,含有豐富的硫化物,以及足夠的氧氣。這樣的環(huán)境為海床上的生物進入地下發(fā)展提供了順理成章的條件。
實際上,海床上和巖石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很可能是聯(lián)通和統(tǒng)一的,這一點在巨型管蟲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在地下空間里,管蟲們或是從巖石縫隙向上生長直達海床,或是從空腔頂部垂懸而下,以獲取周圍水體中的養(yǎng)分。它們的生活方式與海床上的管蟲并不不同,即利用共生的細菌分解海水中的硫化物為自己提供能量。
有趣的是它們的繁衍方式??茖W家們發(fā)現(xiàn),管蟲的幼蟲可能并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在海水中隨波逐流,而是會隨著冷海水滲入地殼,通過熱液系統(tǒng)在地下空間中遷移,再從其他裂縫噴出。巖石之下的這些空腔和裂縫就像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地鐵系統(tǒng)”,讓幼蟲可以隨意搭乘,到達任何適宜定居的地方。
科學家推測的海底表面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巖石空腔中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聯(lián)通方式,巨型管蟲的幼蟲可能通過地下“交通系統(tǒng)”進行遷移
(圖片來源:文獻)
無處不在的生命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項發(fā)現(xiàn)對人類所造成的震撼,那么一定是“生命無處不在”。過去,我們曾認為深海是一片“生命的荒漠”,但海底熱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發(fā)現(xiàn)打破了這一觀點。
在那之后,人們認為巖石之下不可能存在大型生命,但這項研究再次打破了人們的設想。這個發(fā)現(xiàn)的意義在于:如果生命能夠適應如此極端的環(huán)境,那么在類似的環(huán)境中,是否也可能孕育生命呢?
在太陽系中就有著類似的環(huán)境,其中之一是木星的一顆衛(wèi)星——木衛(wèi)二,又名“歐羅巴”。這顆衛(wèi)星比月亮略小,可能有著類似的地球的鐵-鎳核心和硅酸鹽外殼,最重要的是它擁有水-冰成分的地殼:在它厚達上百千米的冰層之下很可能隱藏著一片液態(tài)海洋。
科學家們推測,在木衛(wèi)二的海洋中,存在著類似地球深海熱液噴口的環(huán)境,而今天的這項研究讓我們看到了在其他星球上發(fā)現(xiàn)生命的可能性。如果太陽系中存在地外生命,它們很有可能不是靠陽光維持生存的。
木衛(wèi)二影像,其內(nèi)部結構,以及探測木衛(wèi)二海洋中可能存在的海底熱泉的藝術想象圖
(圖片來源:NASA,Kelvinsong)
此外,這項研究還引發(fā)了人們對生命起源的新思考。熱液噴口一直被認為是地球早期生命可能的發(fā)源地之一?,F(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不僅有簡單的微生物,還有復雜得多細胞大型生物,也許地球生命的“搖籃時期”都是在地下“秘密”進行的。
現(xiàn)在,也許我們能夠回答文章開始的問題。人類從一次次“征服”中學會了傲慢,但自然又在不厭其煩地教我們謙卑。生活在深海巖石之下的生命正在告訴我們: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jīng)足夠了解這顆星球,以及生活在其上的生命。
(注:文中拉丁文部分應為斜體)
參考文獻:
[1]Bright, M., Gollner, S., de Oliveira, A.L. et al. Animal life in the shallow subseafloor crust at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s. Nat Commun 15, 8466 (2024).
[2]García, María Colín et al. “Hydrothermal vents and prebiotic chemistry: a review.” (2016).
[3]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cassini/
[4]Peter Lonsdale,Clustering of suspension-feeding macrobenthos near abyssal hydrothermal vents at oceanic spreading centers,Deep Sea Research,Volume 24, Issue 9,(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