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當兩廣地區(qū)的小伙伴還在為路邊巨大而黏滑的非洲大蝸牛惡心得頭皮發(fā)麻時,一起看似平凡的事件悄然登上了新聞——
四川自貢發(fā)現(xiàn)了新幾內(nèi)亞扁蟲,這是四川省首次,也是中國內(nèi)陸首次發(fā)現(xiàn)這種世界著名的惡性外來入侵物種。
繼2012年首次在香港被發(fā)現(xiàn),2018年首次在廣東被發(fā)現(xiàn)后,新幾內(nèi)亞扁蟲再度刷新了它在中國的分布地。
Part.1 原始的無脊椎動物——扁蟲
新幾內(nèi)亞扁蟲(Platydemus manokwari),又稱馬諾夸里扁形蟲,屬于扁形動物門渦蟲綱,是原產(chǎn)于新幾內(nèi)亞的一種當?shù)靥赜械谋庀x(也可以叫渦蟲)。
新幾內(nèi)亞扁蟲,右端是它的頭部
圖片來源:wikipedia
扁蟲是一類相對原始的無脊椎動物,位于物種演化樹靠近基部的位置。它們的身體柔軟,兩側(cè)對稱,不分節(jié),沒有體腔,也沒有專門的循環(huán)和呼吸器官,因此只能保持扁平的形狀,從而通過滲透、擴散的方式從外界獲取氧氣。它們的消化腔只有一個開口,也就是所謂的有口無肛門,吃進去和拉出來靠的是同一個口。
一張經(jīng)典的物種演化樹,左下角靠近基部被框起來的就是扁蟲
扁形動物門的物種說不上多,但也不算太少,整個門的物種數(shù)量大約在兩萬種上下,而新幾內(nèi)亞扁蟲所在的渦蟲綱大約有4500個物種。不過受限于簡單的身體結(jié)構(gòu),扁蟲的生存離不開水,大部分扁蟲物種生活在海水和淡水中,只有少部分生活在陸地上,而這些少數(shù)生活在陸地上的扁蟲,也只能生存于潮濕的環(huán)境,比如不引人注意的潮濕土壤和落葉堆中。所以對于大多人而言,扁蟲既不熟悉,也不常見。
溫馨提示:圖片可能引起不適,怕蟲讀者慎點哦~
新幾內(nèi)亞扁蟲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如果只看外觀的話,扁蟲長得有些像環(huán)節(jié)動物門的蚯蚓或是軟體動物門的蛞蝓,但是它們的分類學地位差距巨大,只能說形態(tài)上存在類似之處,親緣上卻是相距千里。
作為這么一種即不常見也沒什么存在感的原始小動物,新幾內(nèi)亞扁蟲本該籍籍無名——假如這世上沒有非洲大蝸牛的話。
Part.2 非洲大蝸牛的克星
若是沒有非洲大蝸牛的存在,新幾內(nèi)亞扁蟲或許便不會四處擴散,至今依舊會偏安于一隅;但與此同時,它或許也不會像如今這般惡名遠揚。
非洲大蝸牛
圖片來源:wikipedia
非洲大蝸牛(Lissachatina fulica)是一種原產(chǎn)于東非的巨大蝸牛,這種巨大的軟體動物因為寵物貿(mào)易、食材需求等各種原因被廣泛地引入了世界各地,不僅破壞當?shù)氐闹脖缓娃r(nóng)作物,還攜帶各種對人類有害的寄生蟲和細菌,是臭名昭著的“全球百大入侵物種”之一。
中國南部地區(qū)的小伙伴們對非洲大蝸牛應(yīng)該并不陌生。在一場清新的雨后,看著花壇邊、路邊緩緩爬行的許多非洲大蝸牛,大家怕是沒少頭皮發(fā)麻。
而對于非洲大蝸牛感到頭疼的,還有許多生活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比如那些生活在太平洋島嶼上的居民。在非洲大蝸牛入侵到這些太平洋島嶼后,它們不僅破壞農(nóng)作物、傳播疾病,還通過競爭,對那些島嶼上珍稀的特有陸生蝸牛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而為了阻止這些惡魔般的非洲大蝸牛,人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引入新幾內(nèi)亞扁蟲治理非洲大蝸牛!
取食蝸牛的新幾內(nèi)亞扁蟲
圖片來源:wikipedia
如果只看外表的話或許很難想到,看似柔弱的新幾內(nèi)亞扁蟲,其實是一種高效的掠食者。新幾內(nèi)亞扁蟲以陸生蝸牛為主食,并且也吃其它的陸生無脊椎動物,它們會沿著蝸牛留下的粘液追蹤蝸牛,是安靜無聲卻又極為高效的蝸牛殺手。
而非洲大蝸牛恰好就在新幾內(nèi)亞扁蟲的食譜之中。1978年,當新幾內(nèi)亞扁蟲被引入到太平洋的關(guān)島上后,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它們便在島上許多地區(qū)消滅了超過95%的非洲大蝸牛。
類似的事情還在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上發(fā)生著,入侵島嶼破壞農(nóng)作物還搶占本土珍稀蝸牛的非洲大蝸牛被新幾內(nèi)亞扁蟲消滅,人們想當然的認為,這將是又一個生物防治取得成功的經(jīng)典案例。
Part.3 生物入侵的災(zāi)難
然而遺憾的是,雖然人們可以決定什么時候發(fā)起一場戰(zhàn)爭,但一旦戰(zhàn)爭開始之后,何時結(jié)束,卻由不得人們說了算了。
在入侵的非洲大蝸牛被消滅后,接下來輪到的就是島嶼上的那些珍稀特有蝸牛了。
被新幾內(nèi)亞扁蟲捕食的島嶼特有橡子螺(Euglandina sp.)
圖片來源:Justin Gerlach et al., 2020
無論是巨大的非洲大蝸牛,還是相對要小許多的本土特有陸生蝸牛,它們對于新幾內(nèi)亞扁蟲而言,都不過是一坨又一坨鮮美的肉。而在新幾內(nèi)亞扁蟲眼中,肉與肉之間,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
它們吃非洲大蝸牛,也吃島嶼上特有的珍稀陸生蝸牛,它們被人們引入,于是便帶予島上所有各種蝸牛平等的滅亡。
新幾內(nèi)亞扁蟲的身份很快便從抵御非洲大蝸牛入侵的優(yōu)秀生物防治案例,搖身一變成了威脅島嶼珍稀特有蝸牛的惡性入侵物種。而新幾內(nèi)亞扁蟲也就此加入了“全球百大入侵物種”清單。
新幾內(nèi)亞扁蟲取食剛剛被重新引入的法屬波利尼西亞胡阿希尼島特有蝸牛(Partula varia)
圖片來源:Gerardo Garcia et al., 2023
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開,再想關(guān)上便很難了。
在被帶出新幾內(nèi)亞的原產(chǎn)地后,再想阻止新幾內(nèi)亞扁蟲的擴散,已經(jīng)是件不太可能的事了。除了被人為引入太平洋上的那些島嶼之外,新幾內(nèi)亞扁蟲通過土壤(比如樹苗、園藝土壤交易等方式),逐漸擴散到了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世界各地,尤以沿海地區(qū)為主。
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整個亞洲東南一片沿海地區(qū),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而如今,它們更是跨過了層層山河,出現(xiàn)在了位于內(nèi)陸的四川盆地。
與此同時,新幾內(nèi)亞扁蟲目前幾乎沒有已知的捕食者,殺蟲劑對于它們也普遍效果不佳,于是想要根除已經(jīng)入侵的新幾內(nèi)亞扁蟲,難度早已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新幾內(nèi)亞扁蟲的部分已知分布地
圖片來源:Jean-Lou Justine et al., 2014
值得慶幸的是,島嶼和大陸的地理情況不同,相對于無處可逃的珍稀島嶼特有蝸牛,大陸上的蝸牛至少有地方可逃,被新幾內(nèi)亞扁蟲一網(wǎng)打盡的可能性也較低。
所以比起那些受困于孤島上無處可逃的島嶼珍稀特有蝸牛,至少新幾內(nèi)亞扁蟲在大陸上所能造成的生態(tài)威脅要低不少。
Part.4 對人類的潛在威脅
不幸的是,新幾內(nèi)亞扁蟲同樣有著對人類的潛在威脅。作為一種以蝸牛為主食的生物,新幾內(nèi)亞扁蟲與蝸牛類似,能夠作為中間寄主,攜帶包括廣州管圓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又稱廣東住血線蟲)在內(nèi)的多種寄生蟲。
新幾內(nèi)亞扁蟲喜歡躲在菜葉子下面,所以經(jīng)常會在收獲蔬菜的時候被一起收走,如果收獲的蔬菜被生吃或者沒煮熟,那么意外吃下新幾內(nèi)亞扁蟲的人就有可能患上影響大腦和脊髓的血管圓線蟲病。
2018年對泰國發(fā)現(xiàn)的新幾內(nèi)亞扁蟲的研究顯示,泰國采集的新幾內(nèi)亞扁蟲里,有12.4%都攜帶有管圓線蟲屬的寄生蟲。
泰國采集的新幾內(nèi)亞扁蟲體內(nèi)的管圓線蟲屬寄生蟲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新幾內(nèi)亞扁蟲來到中國的歷史尚短,而作為一種亦正亦邪的無聲殺手,它們所帶來的一切改變,全處于不引人注意的悄無聲息之中。
我們尚且不知道被新幾內(nèi)亞扁蟲推倒的多米諾骨牌最終會倒向何方,是長久盤踞于中國南部的非洲大蝸牛再遇一生之敵,又或者新幾內(nèi)亞扁蟲在逐漸擴散的過程中醞釀出新的寄生蟲問題?
沒人知道。就像是那只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扇動翅膀的蝴蝶,不會知道它無意間卷起的颶風,最終會吹向何處。
而悄無聲息的新幾內(nèi)亞扁蟲,依舊在持續(xù)它的安靜殺戮。
參考文獻:
[1] The invasive land planarian Platydemus manokwari (Platyhelminthes, Geoplanidae): records from six new localities, including the first in the USA. Jean-Lou Justine et al. PeerJ. 2015.
[2] Status of Tree Snails (Gastropoda: Partulidae) on Guam, with a Resurvey of Sites Studied by H. E. Campton in 1920. Hopper, David R et al. Pacific Science. 1992.
[3] Potential impacts of the invasive flatworm Platydemus manokwari on arboreal snails. Shinji Sugiura et al. Biological invasions. 2009.
[4] Prey preference and gregarious attacks by the invasive flatworm Platydemus manokwari. Shinji Sugiura. Biological invasions. 2010.
[5] Distribution of the newly invasive New Guinea flatworm Platydemus manokwari (Platyhelminthes: Geoplanidae) in Thailand and its potential role as a paratenic host carrying Angiostrongylus malaysiensis larvae. Kittipong Chaisiri et al. Journal of Helminthology. 2018.
[6] Negative impacts of invasive predators used as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against the pest snail Lissachatina fulica: the snail Euglandina ‘rosea’ and the flatworm Platydemus manokwari. Justin Gerlach et al. Biological invasions. 2021.
[7] The invasive New Guinea flatworm Platydemus manokwari in France, the first record for Europe: time for action is now. Jean-Lou Justine et al. PeerJ. 2014.
來源:科學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