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學習困難精力匱乏?原來是它在作祟!

科小二
浙江省科普聯(lián)合會官方科普號,讓科普更靠譜。
收藏

你是否感到明明在學習上花了大量時間,卻始終看不到有效的進步成效?

你是否感到相同的知識學起來比別人困難的多?

你是否覺得自己一天到晚拼了命的去學,卻始終比不過他人?

沒錯,你正是被**麥克斯韋的惡魔(Maxwell's demon)**給纏上了!正是它的存在使得你的學習舉步維艱,事倍功半!

它是什么?

麥克斯韋的惡魔是19世紀的數(shù)學家和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描述的一種神話生物,它努力增加系統(tǒng)的階數(shù)(從而降低熵),而不會同時增加總凈熵(無序)。然而,這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是物理學的基本定律,該定律指出系統(tǒng)中的熵必須增加。

在學習中即可類比為,**學生忽視了自己學習的實際能力和實際情況,而拼了命地增加自己學習的時間和花在學習上的精力,忽略了復習帶來的重要性,要求自己在短期內(nèi)完全完成知識的學習。**這時候的學生就會被麥克斯韋的惡魔纏上。

就好比高中三年,你吃喝玩樂不學無術(shù)混過兩年半,在最后時刻良心發(fā)現(xiàn)決定在最后半年完成三年學業(yè),有多少人能夠這樣優(yōu)秀通過高考呢?

它是怎么影響我們的呢?

學習的過程既有確定性方面,也有隨機性方面。

學習的確定性方面表明可以保留多少信息。而我們的大腦在學習時,由于每單位時間只能建立有限數(shù)量的突觸修飾,因此這些突觸修飾不能通過提高信息傳遞速率來增加。

學習的隨機方面涉及學習所得的知識隨時間推移的衰減。然而,學習得到的知識的丟失是隨機的,就像另一個隨機過程——放射性衰變一樣。我們無法準確判斷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丟失哪些知識,但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一些知識的損失。

我們可以用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發(fā)現(xiàn)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來解釋為何短期內(nèi)囫圇吞棗的學習對我們學生來說幫助不大。

由曲線可見,如果我們學習的知識在我們大腦中不能形成長時記憶或永久記憶,它就會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則從我們大腦中遺失了。

而短期內(nèi)就算再瘋狂的學習能使那些知識形成長時記憶或永久記憶又是極其困難的。

短期記憶保留在20到40分鐘時開始衰減。每單位時間可以從短期記憶轉(zhuǎn)移到長期記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且其中一些信息會丟失。

這就是為什么被麥克斯韋的惡魔纏上的學生總是感覺學習舉步維艱如同竹籃打水。

那我們該如何避免或擺脫它呢?

01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在學習初期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可以在學長和導師乃至同學的幫助下將自己的學習方式更正加以修改。學習大體方向應(yīng)當是投入到學習本質(zhì)目的去,即達到知行合一,多身體力行地去完成知識點的學習,最終才會得到回報。

02注重每次學習成果檢驗的反饋

反饋可以來源于你的導師、你的同學,或是每一次學業(yè)考試等。正確對待遇到的正面反饋,接受可能遇到的合理的負面反饋并對接下來的學習方式做出調(diào)整。

03制定合理的學習時間表

學生應(yīng)當處在最佳狀態(tài)時努力學習。每次學習的時間應(yīng)當保持在20分鐘左右或更小段,在調(diào)整一段時間后再重新投入學習,而不是在短期內(nèi)用大量信息淹沒自己。

強化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關(guān)鍵分支點可以幫助強化知識記憶。這些分支點存在于 20 到 40 分鐘(轉(zhuǎn)移到中間記憶)和 24 至 48 小時(轉(zhuǎn)移到長期記憶)。在這些關(guān)鍵分支點認真審查學習過程中的信息可以減少信息的損失。這便要求我們周期性的強化記憶,每隔一兩天對知識重新溫習。

參考資料:

[1].醫(yī)學教育互聯(lián)網(wǎng)病理學實驗室(he Internet Pathology Laboratory for Medical Education Hos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Utah Eccles Health Sciences Library)

[2].McClare CW. Chemical machines, Maxwell's demon and living organisms. J Theor Biol. 1971;30(1):1-34.

[3].Bhatt DH, Zhang S, Gan WB. Dendritic spine dynamics. Annu Rev Physiol. 2009;71:261-82.

[4].Kandel ER.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memory storage: a dialogue between genes and synapses. Science. 2001;294:1030-1038.

[5].Cartling B. Dynamics control of semantic processes in a hierarchical associative memory. Biol Cybern. 1996;74(4):385.

[6].Hastings HM, Pekelney R. Stochas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biological systems. Biosystems. 1982;15(2):155-168.

[7].Pasquier F, Hamon M, Lebert F, Jacob B, Pruvo JP, Petit H. Medial temporal lobe atrophy in memory disorders. J Neurol. 1997;244(3):175-181.

[8].Squire LR, Zola-Morgan S. The medial temporal lobe memory system. Science. 1991;253(5026):1380-1386.

[9].Clayton DA, Grosshans DR, Browning MD. Aging and surface expression of hippocampal NMDA receptors. J Biol Chem 2002;26;277(17):14367-14369.https://webpath.med.utah.edu/TUTORIAL/LEARN/LEARN16.html

本文作者:陳靖宇 余昊聰 邵子嘉(溫州醫(yī)科大學仁濟學院)指導老師:呂佳妤 馬駿 (溫州醫(yī)科大學仁濟學院)

評論
Martinskye
秀才級
好好學習,理解學習認知覺醒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