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看古代皇家園林如何筑山理水

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
普及規(guī)劃學科知識,提升公眾規(guī)劃參與意識和水平。
收藏

中國古典園林特別講求筑山理水,山石景構筑了園林景觀的骨架和基礎,而水景是園林的脈絡。其中,“一池三山”是中國一種常見的園林模式,其由寬闊的水景鋪陳,湖上矗立三座小島,島上建筑景觀各有形態(tài),豐富了人們的視覺感受,自秦漢起,其代表的大水面格局就注入到中國園林的血脈,傳承兩千年有余。

從秦代的蘭池,到漢代的建章宮太液池、北魏的華林園天淵池、隋朝的大興宮后苑、唐朝的大明宮太液池,再到元朝的大都太液池、 明朝的玄武湖、清朝的圓明園蓬島瑤臺、 清漪園昆明湖,都是典型的“一池三山”園林造景模式。

秦蘭池

秦始皇派徐福東渡求長生之藥不成,退而求其次,引渭水在蘭池宮中開鑿一大水池,象征東海,池中堆筑島山,名蓬萊山,以模擬蓬萊、瀛洲的神仙境界。

這種創(chuàng)舉是求仙思想在空間上的首次體現(xiàn),是中國園林史上首次以人工方式堆山、挖池象征仙境的做法。

漢滄池

受到秦始皇的啟發(fā),漢高祖劉邦在興建未央宮時,也曾在宮中開鑿滄池,在池中筑島,是皇室貴族觀景游樂和舉行歡宴之處。

據(jù)文獻記載:“未央宮有滄池,言池水蒼色故曰滄池”。

《三輔黃圖》記載:“滄池中有漸臺,高十丈”。

漢建章宮太液池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在長安建造建章宮,于其西北仿效秦始皇的蘭池宮,開鑿了一座由渠引昆明池水形成的人工湖,占地10頃,象征北海,起名太液池,又名泰液池、蓬萊池,寓意池水漫漫、水面寬廣。

《史記·孝武本紀》:“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p>

池北岸有人工雕刻而成長3丈、高5尺的大石鯨,西岸有6尺長的石鱉3枚,另有各種石雕的魚龍、奇禽、異獸等。池中建有漸臺。為了求神祈仙,漢武帝還在池中筑有三座假山,以象東海中的瀛洲、蓬萊、方丈三座神山。

太液池湖光水色,山水相映,景色宜人,是建章宮中著名的風景區(qū),為皇帝游樂勝地。同時,其也為建章宮提供了大量蓄水。

太液池遺址發(fā)掘的石鯨(現(xiàn)存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漢代太液池的修建,標志著自秦以來開創(chuàng)的“一池三山”的中國園林模式發(fā)展成熟。

漢代開鑿的太液池是歷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園林。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神話中東海里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自此之后,“一池三山”成為歷代皇家園林以及一些私家園林的主要模式,延續(xù)了2000余年,同時也影響了日本、韓國的皇家園林建設。

唐大明宮太液池

1 發(fā)展沿革

唐太液池,又名蓬萊池,始鑿于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興于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憲宗時期又征調(diào)宿衛(wèi)禁軍浚通并在池周邊造環(huán)湖長廊400余間——“昔日太液池,廊廡四百間”,長廊之內(nèi)又修亭臺,亭廊相接,曲徑通幽,直到唐末被廢,后因歷史變遷,終被淤塞和填埋為平地。

唐大明宮太液池位置圖

2 水域范圍

太液池位于唐城內(nèi)庭中心地區(qū),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池苑。大明宮分為前宮和后宮,后宮是以太液池為中心而布局的,是宮廷的皇家園林景區(qū)。

太液池引浐水經(jīng)龍首渠東渠入城形成湖泊,水深面闊,“周數(shù)十頃(17.3萬平方米),池中有蓬萊山,嶄絕,上自然有奇草異卉,魚鳥所集。”分為東、西兩池,中間有渠道相通,西部還有水道槽渠。

經(jīng)考古發(fā)現(xiàn),西池面積較大,其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20多米,面積約有14萬平方米,位于宮城北部的中間,為太液池與蓬萊島的主景部分。

東池面積較小,卻呈現(xiàn)南北長、東西窄的形狀,長和寬分別是220米和150米,面積約3.3萬平方米。池的東岸距離東墻僅5米左右。池中現(xiàn)有一建筑基址。

根據(jù)池岸和池底最低處落差判斷,池水當時應有2~3米深。而今蓬萊島的位置和范圍已得到確定,而其他兩座島嶼的位置未能得知。

太液池復原圖

3 景觀布局模式

唐太液池充分繼承漢代“一池三山”的布局方式,體現(xiàn)了“以水定心”的景觀布局模式。

太液池是大明宮園林區(qū)的核心區(qū)域,圍繞東西水體在周邊設有大量亭、廊、閣、樓等園林建筑,形態(tài)設計巧妙,與麟德殿、紫宸殿、蓬萊殿等大型建筑相得益彰。環(huán)池四面均有景可觀,是消暑避夏及臨水游賞的核心區(qū)域;內(nèi)部設有蓬萊島,靠游船與陸地交通,島中植被繁盛,中間設有太液亭,作為全園中心景觀。

考古探勘在太液池西池南岸和西北岸邊以及蓬萊島發(fā)現(xiàn)了大量柱洞和多處夯土遺跡,都是沿著池岸密集分布的,判斷是騎岸跨水的水榭建筑。

同時,在太液池的考古發(fā)掘中,曾發(fā)現(xiàn)了蓮花、葉子、花蕾的遺跡,表明太液池內(nèi)曾廣植荷花,這也可以從歷代詩人的吟詠中窺見一二。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白居易《長恨歌》

宮連太液見滄波,暑氣微消秋意多。

一夜輕風蕷末起,露珠翻盡滿池荷。

——王涯《秋思》

唐大明宮太液池遺址淤泥中的荷葉遺跡

4 蓄水排洪

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太液池岸分布有廊道和房舍、溝渠和排水管道等遺跡,說明太液池在當時兼具蓄水排泄功能,可以有效解決皇宮雨季積水與生活用水問題。

5 遺址發(fā)掘

從1950年代開始,太液池先后進行過三次集中勘探發(fā)掘。由于太液池遺址保護較為完整,遺跡遺物埋藏豐富,出土文物種類多樣,長方磚、方磚、透雕龍紋石欄板、板瓦、筒瓦、瓦當、釉陶器、三彩器、銅錢等數(shù)不勝數(shù)。這也讓太液池遺址成為了大明宮遺址內(nèi)出土文物最多之處。

同時,太液池遺址的發(fā)掘,對于我國古代宮廷水系制度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意義。

秦代肇始、漢代成型、唐代成熟的“ 一池三山”園林布局模式,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之美,充分展示了大水面布景的靈動、縹緲,使整個園林景觀更具生機、活力,為后人研究中國古典園林提供了參考。

評論
中氣旋
少師級
已經(jīng)閱讀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