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擁有完善的理論體系,也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導下,根據四季氣候變化,通過調整個人的飲食、起居、情志,配合導引、吐納運動,可以達到不生病、少生病的目的。
1.起居調攝
春季陽氣開始生發(fā),天氣轉暖,衣著宜寬松舒展,春不忙減衣,注意保暖,入睡時間不宜超過子時(晚上11點),早些起床,日出而作。
圖源:Pixabay
夏季陽氣旺盛,氣候炎熱,衣著可選用天然棉、麻、絲質等吸濕性能好的材料,日長夜短,適當午睡,晚睡(不宜超過子時)早起,出戶多活動、多曬太陽,適當出汗,不宜長時間在空調房內,避免貪涼。
秋季陽氣開始收斂,燥氣當令,天氣干燥,宜多涂抹潤膚霜,天氣漸涼,逐漸增衣,以防感冒,早睡早起,收斂神氣。
冬季陰寒氣盛、陽氣內藏,起床可稍晚些,順應陽氣的藏與升,衣著注意保暖,日??啥鄷裉柣蛟∽惴篮?/h4>
2.飲食調養(yǎng)
春季萬物復蘇,飲食上宜多食生發(fā)之品,如蔥、蒜、韭、蒿、芥等辛香鮮嫩之菜,少食辛辣、寒涼之品,可選擇香椿香蔥煎蛋、韭菜炒鮮蝦、春筍炒臘腸等藥膳。
夏季暑熱較重,宜多食甘涼之品,如西瓜、苦瓜、蓮子、綠豆、馬齒莧等,不宜過食冷飲、甜黏之品,可選擇涼拌馬齒莧、南瓜綠豆湯、金銀花水鴨湯等藥膳。


圖源:Pixabay
秋季多燥易傷陰,應多食滋陰潤肺之品,如雪梨、銀耳、百合、蓮藕、枇杷等,少食油炸、燒烤等燥熱之品,可選擇百合栗子羹、銀耳雪梨羹、玄參麥冬排骨湯等藥膳。
冬季陰寒氣盛,宜多食溫熱之品,如牛肉、羊肉、胡桃肉、黑豆、龍眼肉等等,少食辛辣動陽、寒涼傷陽之品,可選擇芝麻桃仁糊、八角燜牛腩、當歸生姜羊肉湯等藥膳。
3.情志調暢
春季宜順應生發(fā)之氣,保持情緒樂觀、精神愉悅,避免急躁易怒或生悶氣,可出戶踏青、出游、放風箏等活動舒緩不良情緒。日常宜欣賞親切爽朗、生機盎然的角調式樂曲,如《胡笳十八拍》等。
夏季炎熱,易心煩易怒,擾亂心神,可午后漫步林間、溪邊垂釣、納涼品茶等,保持心神的寧靜,消暑除煩,心靜身涼。日常宜欣賞活潑輕松、歡快明朗的徵調式樂曲,如《紫竹調》、《百鳥朝鳳》等。
秋季宜逐漸收斂神氣,保持情緒穩(wěn)定,平心靜氣,宜登高望遠、賞觀秋景,緩解憂郁、緊張等情緒。日常宜欣賞高亢悲壯,鏗鏘雄偉的商調式樂曲,如《陽春白雪》《黃河大合唱》等。
冬季宜順應收藏之氣,精神放松,心態(tài)平和,培養(yǎng)琴棋書畫愛好,養(yǎng)成凝神靜氣的習慣。日常宜欣賞清純溫婉、潺潺流淌的羽調式樂曲,如《梅花三弄》、《漢宮秋月》等。
4.導引吐納
四季均應結合自身的體質選擇適當的運動,建議選取相對比較柔和的健身方式,如八段錦、太極拳、六字訣等,以達到全身微汗為宜,不可過度出汗。盡量避免運動后馬上喝冷飲,迎風而吹。
5.穴位按摩
5.1 取穴
春季可選具有升陽益氣、疏肝理氣作用的膻中穴(具體取穴方法請查閱相關資料,下同)、氣海穴、太沖。夏季可選具有通利三焦、利水除濕作用的支溝穴、陰陵泉穴、水道穴。秋季可選具有調補肺氣、健脾和胃作用的肺俞穴、足三里穴、脾俞穴。冬季可選具有作用的溫陽益氣、益腎固精的氣海穴、關元穴、腎俞穴。
5.2 操作方法
用指腹對穴位進行點、按、揉,用力時要均勻柔和,有一定的滲透力,以局部感覺或酸、或麻、或重、或脹為度。穴位處和手指可涂抹植物精油或凡士林等按摩油/膏。
5.3 注意事項
穴位按摩不宜在過饑或過飽時操作;皮膚破損處不可按摩;按摩時力度應由輕到重,切不可用蠻力,以舒適為度。
主要參考文獻
[1] 馬烈光,蔣力生.中醫(yī)養(yǎng)生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6.
[2] 張其成.《黃帝內經》養(yǎng)生大道[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5-124.
[3] 楊志敏.每日一膳[M].廣洲:廣東科技出版社,2017.
供稿單位:重慶市中醫(yī)院
審核專家:李群堂
聲明:除原創(chuàng)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yè)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