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腦轉移瘤的放射治療解析

今日科普
每天閱讀今日科普,健康更進一步。
收藏

楊紅麗 深圳市人民醫(yī)院 腫瘤放療科

腦轉移瘤,作為一種嚴重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對癌癥患者的生存與生活質量有著非常大的威脅。放射治療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在腦轉移瘤的治療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你知道腦轉移瘤的放射治療方法都有哪些嗎?

什么是腦轉移瘤?

腦轉移瘤是指源自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細胞,通過血液循環(huán)途徑遷移至顱內,進而形成的新的腫瘤病灶。這一過程涵蓋了腦實質轉移和腦膜轉移兩種類型,其中腦膜轉移相較于腦實質轉移較為罕見,但其預后往往更為惡劣。在惡性腫瘤的進展過程中,腦轉移瘤的發(fā)生率約有20%至40%,尤其以肺癌、乳腺癌、惡性黑色素瘤、腎細胞癌及結直腸癌等最為常見。

腦轉移瘤的癥狀

腦轉移瘤的臨床表現(xiàn)與顱內原發(fā)腫瘤具有相似之處,但其具體特征主要取決于腫瘤所侵犯的腦部區(qū)域。主要癥狀囊括了以頭疼、惡心、嘔吐及視乳頭水腫為典型表現(xiàn)的顱內壓增高癥狀,以及一系列特定的局限性神經癥狀與體征,如精神狀態(tài)的變化、癲癇發(fā)作、感覺異常、運動功能損害、失語、視力下降及視野缺損等。對于小腦轉移瘤而言,其臨床表現(xiàn)則呈現(xiàn)出更為多樣的特點,可能涉及眼球震顫、協(xié)調運動障礙、肌張力減退、行走困難及步態(tài)不穩(wěn)等。

腦膜轉移的典型特征為劇烈頭痛,這種痛感可能遍及整個頭部,呈現(xiàn)為脹痛或跳痛,且常伴隨惡心、嘔吐、復視及視力模糊等并發(fā)癥狀。少數(shù)病例中,患者可能面臨失明及顱神經麻痹的嚴重后果,眼底檢查進一步揭示出視乳頭水腫乃至出血的病理變化。此外,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xiàn)類似腦膜炎的體征,如腦膜刺激征和頸項強直,極端情況下可能引發(fā)意識障礙,盡管肢體運動障礙相對較為罕見。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年來全身藥物治療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典型腦膜刺激征的病例數(shù)量有所降低,而頭暈則逐漸成為更為普遍的臨床表現(xiàn)。

腦轉移瘤的治療原則:

腦轉移瘤的治療需依賴神經外科、神經影像科、放療科、神經腫瘤科、病理科以及神經康復科等多學科團隊(MDT)的緊密協(xié)作。這一過程嚴格遵循循證醫(yī)學證據,致力于制定并實施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旨在最大限度地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及總生存期(OS),并顯著提升其生活質量。

當前,針對腦轉移瘤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放療、手術及藥物治療等多個方面。其中,放射治療利用高能射線對腫瘤細胞進行破壞,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在腦轉移瘤的治療中,放射治療可以精確地定位到腫瘤部位,對腫瘤細胞進行有效的殺滅,同時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這種治療方式具有定位準確、療效顯著、副作用相對較小等優(yōu)點,因此被廣泛應用于腦轉移瘤的治療中。

腦轉移瘤的放射治療方法有哪些?

1、全腦放射治療( WBRT)

全腦放射治療是一種利用高能X射線或其他粒子束,對大腦進行全面而均勻的照射,旨在消滅或抑制癌細胞生長,從而減輕腦轉移瘤患者的腫瘤負擔的治療方法。

在全腦放療的實施過程中,常用的技術包括三維適形放療(3D-CRT)、調強放療(IMRT)以及容積調強放療(VAMT)。治療周期通常為2至3周,期間患者需要每周5天,每天接受一次放射治療,以確保有效控制腦轉移瘤的生長,并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該方法尤其適用于多發(fā)腦轉移瘤的患者,特別是當轉移灶數(shù)量眾多(常超過5個),且大小、位置各異,難以通過手術一一切除的復雜情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全腦放射治療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對健康腦組織造成一定的輻射傷害,可能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疲勞、頭痛、脫發(fā)等短期副作用,以及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障礙等長期影響。因此,在制定治療方案時,需綜合考慮患者病情、身體狀況及預期治療效果,以平衡治療效益與潛在風險。

2、立體定向放射外科(SRS)/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RT)

SRS/SRT是一種采用高精度高能X射線或其他粒子束,針對患者腦部特定腫瘤區(qū)域實施單次/分次大劑量照射的照射療法。該技術將來自多個方向的射線聚焦于腫瘤之上,形成高劑量放射區(qū)域,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邊正常腦組織的損傷。

實現(xiàn)立SRS/SRT的技術多種多樣,包括伽馬刀(gamma knife)、射波刀(cyber knife)以及X線直線加速器等。與全腦放射治療相比,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以其單次或數(shù)次治療即能有效控制腫瘤生長、緩解患者癥狀、提升生存質量的顯著優(yōu)勢脫穎而出。該方法尤其適用于數(shù)量有限(通常不超過5個)且直徑一般控制在3-5厘米以內的小體積腦轉移瘤。對于期望通過非侵入性手段控制腫瘤生長,同時維持良好生活質量的患者而言,SRS/SRT無疑是理想選擇。

盡管此療法可能伴隨頭痛、惡心、局部水腫及放射性壞死、認知功能障礙等副作用,但立SRS/SRT依然是當前臨床治療小體積腦轉移瘤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3、其他放射治療——質子放射治療

質子放射治療,作為一種先進的腫瘤治療手段,利用高能質子束對腦轉移瘤實施精準照射。此療法中,質子束在穿透至特定深度時,會集中釋放大量能量,精準摧毀腫瘤細胞,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圍正常腦組織的傷害。這一特性不僅有效減輕了患者的腫瘤負擔,還顯著降低了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強度,尤其適合兒童患者及腫瘤鄰近重要腦部結構的患者。

相較于其他放療方法,質子放射治療雖同樣可能引發(fā)患者疲勞、頭痛、惡心等短期不適,但在減少認知功能障礙、神經功能損傷等長期副作用方面,展現(xiàn)出了明顯的優(yōu)勢,風險顯著降低。

腦轉移瘤放射治療的適應癥

1、顱內寡轉移瘤

顱內寡轉移通常指存在1-4個腦轉移瘤病灶,這類腫瘤往往體積較小、邊界明確且易于定位。因此,在治療上,以精準放療為特點的SRS/SRT成為首選方案。當腫瘤體積處于一定范圍內時,SRS/SRT能夠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

2、多發(fā)腦轉移瘤

多發(fā)腦轉移瘤則是指原發(fā)于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在腦部形成多個轉移灶的情況。這些轉移瘤通常數(shù)量眾多、分布廣泛,治療難度較大。在治療上,通常需要采用更為全面的放射治療方法,即WBRT。WBRT通過照射整個大腦,有效控制多個轉移灶的生長。對于多發(fā)但數(shù)量較少或伴有較大轉移瘤的患者,醫(yī)護人員可能會在全腦放射治療的基礎上結合SRT以提高療效。而對于病情復雜的多發(fā)腦轉移瘤患者,綜合治療方案,包括手術、SRT與WBRT的結合,則可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3、腦轉移瘤手術后輔助放療

所有腦轉移瘤術后患者均適宜接受放射治療。鑒于單純手術切除后的局部復發(fā)率至少高達50%,歷史上常將WBRT用作切除術后的常規(guī)治療手段。多項隨機對照試驗已明確表明,與單純手術相比,WBRT能夠顯著降低局部復發(fā)、遠處顱內復發(fā)及神經系統(tǒng)死亡的風險。然而近年來腦轉移瘤管理策略正逐漸趨向于更加精準的局部治療方案,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與WBRT相關的神經認知毒性潛在風險。與WBRT相比,局灶性治療手段,如術后SRS或針對瘤床復發(fā)的挽救性SRS,與更長的無神經認知惡化生存期及更低的神經認知功能損害總體風險密切相關

在腦轉移瘤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放射治療這一手段通過運用高能射線精準地消滅或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醫(yī)護人員需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挑選適宜的治療方案,方能有效遏制腦轉移瘤的蔓延,從而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