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工師于國丨羅沛霖:以紅色力量,變革電子信息領域

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創(chuàng)刊于1956年;
收藏

編者按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是中國首個以科學家群體為主題的大型綜合博物館,集“采集、館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功能為一體,旨在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工師于國

工業(yè)遺產背后的中國工程師主題展展廳

他擁有諸多榮譽,包括中國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前成員等頭銜。他曾領導中國電子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為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是終身學習者,不斷拓展著知識領域和技術邊界,創(chuàng)造無限可能。他謙遜待人,默默為祖國付出,從不索取回報。他就是中國資深院士羅沛霖。

追逐無線電的少年

羅沛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羅沛霖出身于天津,是一位電子學與信息學家。在童年時期,羅沛霖就與無線電結下了緣分。他成長于書香世家,父親羅超漢是早期電信界的知名人物,母親孫云則是一位熱愛國詩人和畫家。家庭教育早早地為羅沛霖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傳授了許多科學知識,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楊敏如、錢學森、羅沛霖(左起)交談中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在科學啟蒙的道路上,羅沛霖走得比同齡人更遠。回憶童年時光,他記得電話局巷子里豎立著兩根大桿子,中間橫跨兩根電線,這就是無線電。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漸漸沉浸于無線電的魅力中。高中畢業(yè)后,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同時錄取了羅沛霖,但他心中已經有了明確志向,最終選擇在上海交通大學無線電專業(yè)學習。

1991年5月27日,羅沛霖就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問題致錢學森的信(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大學期間,羅沛霖結識了對他影響深遠的人物——錢學森。二人的交往激勵羅沛霖更加投入到無線電領域。為了追逐夢想,他閱讀了大量關于電信的書刊,自學現(xiàn)代物理知識。此外,錢學森曾告訴羅沛霖,“光靠讀書救不了國”,這句話讓羅沛霖重新審視自己的報國志向,激起了他內心的革命熱情。

解延安燃眉之急

中央軍委三局局長王諍曾開玩笑說:“有了羅工程師,我們就不再是‘土八路’了。”1937年,中華民族陷入危機之中,年僅24歲的羅沛霖毅然決定放棄優(yōu)渥的生活 ,奔赴革命圣地延安。1938年,羅沛霖抵達延安后,加入中央軍委三局,為黨的初期情報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參與創(chuàng)建了陜甘寧邊區(qū)延安(鹽店子)通信材料廠,并擔任工程師負責技術和生產工作。在工作與研發(fā)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羅沛霖帶領工人利用豬油、燒酒和杜梨木頭制造絕緣材料,設計可變電容器、波段開關、可變電阻等無線電零部件,解決了組裝通信電臺的技術難題。他制造了60余部電臺,送往抗日前線,解了延安的燃眉之急。

陳書建議,開拓未來

羅沛霖手稿《關于我國微電子產業(yè)建設方針的一項建議》(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全國解放在即,祖國迫切需要大批技術人才來建設。在黨的指示下,羅沛霖前往加州理工學院繼續(xù)深造。盡管身患潰瘍,遭受病痛的折磨,他仍堅持不懈地學習,僅用22個月就通過了博士學位口試答辯。

羅沛霖文件稿(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羅沛霖還提出了許多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研究,他的貢獻包括準確測定衛(wèi)星落點的超遠程雷達、彈道導彈預警系統(tǒng)以及防御系統(tǒng)的構想等。1992年,羅沛霖與張光斗、王大珩、師昌緒、張維、侯祥麟聯(lián)合名起草了《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呈遞給黨中央。他們期望能夠加快提升中國的科技實力,發(fā)展產業(yè)技術水平,在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就,讓中華民族重煥光彩。

羅沛霖忠誠于黨、熱愛祖國。他將自己的知識成果奉獻給祖國的科學研發(fā)事業(yè),成為中國電子工業(yè)領域的精神航標,指引我們不斷前行。他的精神將時刻激勵著我們,他的事跡將永存于人民心中,為我們點燃亮耀眼的科學之光。

我們將陸續(xù)發(fā)布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相關活動內容,敬請期待,歡迎參觀!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北辰東路、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