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節(jié)來故宮參觀,你或許會注意到不少區(qū)域種有紫薇。
紫薇樹皮平滑略帶灰色。紫薇花花序造型優(yōu)美、花瓣繁密、花色豐富,其從初夏可以一直開到晚秋,成為夏秋時節(jié)紫禁城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紫薇又被稱為“癢癢樹”。這是因為當人用手輕輕撫摸樹干時,樹上部的枝梢、葉片和花會立刻輕輕搖擺,如同微風吹拂,又如被人搔癢后的抖動一般。實際上,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紫薇的重量分布與普通喬木或灌木植物不同。后者的樹干是下粗上細,重心偏低;而紫薇的樹干卻是上下粗細近似,重心偏高。這使得紫薇樹干被觸動后,容易因重心偏移產(chǎn)生側(cè)向振動,且振動通過枝干傳到其他部位,從而引起枝、花、葉的輕微晃動。另一方面是因為紫薇的樹皮光滑,樹干厚度較薄,部分品種不具有韌皮纖維厚壁細胞。這使得外界產(chǎn)生的刺激信號在枝干傳遞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很小,因而輕觸樹干后,枝梢、葉片和花很快都會出現(xiàn)“癢癢”現(xiàn)象。古人對紫薇的這種特性也頗感興趣,如宋代董嗣杲的《紫微花》載:“何從借取麻姑爪,莫厭爬搔此樹頻。”說的就是紫薇的這種特性。
紫薇樹除了外形優(yōu)美,與紫禁城內(nèi)的景致相得益彰外,其歷史文化內(nèi)涵也十分豐富。
紫薇花與紫微星有所關聯(lián)。紫微星是古人對北極星的稱呼。古人經(jīng)過長期觀測,認為紫微星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為天帝的居所,因此紫微星也被稱為“紫微宮”。紫薇花與紫微星相關聯(lián)的記載,較早的可見東晉王嘉的《拾遺記》。書中載,西晉時期,民間園圃雜草滋生、狐貍兔子頻頻出沒;朝中官員認為此象出現(xiàn),是因為觸犯天宮中的紫微星,如不制止,都城洛陽很可能被毀,于是皇帝下令在全國園林中廣栽紫薇花,以壓制這種不祥之兆。宋代劉敞在《答黃寺丞紫薇五言》中稱,紫薇“名與星垣同”“應是天上花”,亦反映古人對紫薇花、紫微星的理解。
紫薇花還與古代宮廷官職有所關聯(lián)。唐代的中書省設在皇宮內(nèi),為中央最高權力機關,其主官為中書令。唐玄宗開元時期,中書省曾改名為“紫微省”。相應的,唐代宮中廣植紫薇花。明代周祈在《名義考》中分析認為:中書令掌佐天子執(zhí)政,與天宮中“藩臣匡衛(wèi)”之星功能相似,因而作此改名。所謂“藩臣匡衛(wèi)”,即古人認為紫微宮周邊有星星環(huán)繞,它們被視為藩臣,用于護衛(wèi)天帝的安全。唐代詩人杜牧曾在中書省任中書舍人,掌傳宣詔命,古人有時會將紫薇與紫微混用,因此,他又被稱為“紫薇舍人”“杜紫薇”。
紫薇花陪伴紫禁城走過了一歲又一歲,一團團姹紫嫣紅豐富了紫禁城的色彩,也飄散著歷史的芬芳。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