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這個名字,是宋代以后出現(xiàn)的,“津”本身就是渡口的意思。三國時這里叫“蒜山渡”,曾駐有孫權(quán)的東吳水師;唐代曾名“金陵渡”,更是專門派有兵丁守衛(wèi)巡邏。著名詩人張祜就曾題詠:“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其描寫的一腔“客愁”惟妙惟肖,堪與張繼的《楓橋夜泊》媲美。
■古時著名的長江渡口
西津渡自三國時期開始,就已是著名的長江渡口。隋唐以后,鎮(zhèn)江成為絲綢和糧食等漕運重鎮(zhèn),西津渡也隨之成為長江南北的咽喉要道,當時這里整日船來貨往,忙忙碌碌,上上下下,不亦樂乎。清末鎮(zhèn)江詩人于樹滋在他的《瓜洲伊婁河棹歌》中,曾這樣描寫繁忙景象:“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穩(wěn)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因為是他自己的所見所聞,所以訴諸筆墨如此傳神,細膩入骨,其情其景,栩栩如生,歷歷在目。
當年的人們從船上下來,基本的路徑就是拾級而上,沿著青石板鋪的地面走到岸上。如今這條路已有所翻新,卻并沒有改變歷史的調(diào)性,兩邊的青石板還是顯得不太規(guī)則,好像都是些零散石料的修補,只有中央的青石板比較中規(guī)中矩,整齊劃一,在精心修砌中,塑造出一條小路蜿蜒而去,彎彎曲曲??粗裉欤簿偷扔诳吹阶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青石板上都有一道深深的凹槽,據(jù)說這是當年獨輪車留下的車轍。當我們看著這條痕跡宛然的青石板路時,肩擔手推之狀如在目前,穿越之感油然而生。
待渡亭,就是人們候船的地方,也是古人迎來送往揮別之處和躲風避雨之所。眼前的待渡亭是四角亭的建制,因為有一面靠墻,省略了一個翹檐,挺立出來的只有兩個角,但三處敞開的,微風駘蕩,設(shè)有欄椅靠背,坐在那里四面透空,好像也挺舒服的。且不說三五聊天,天南海北,談笑風生,就是獨自一人,放眼望去,也視野開闊,“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一江春水向東流;轉(zhuǎn)過頭來,鏡頭又會回到市井生活,更多的能看到參差不齊的粉墻黛瓦,競相奔騰的“馬頭墻”,鄰里人家的風土人情,小商小販的買賣情景,這些都是尋常人家的普通日子。
■老街見證千年繁華
我們從待渡亭繼續(xù)往江邊走,沒走多遠,就能看到高聳壁立的蒜山石崖。當年石崖之下即為滾滾長江,石崖就是扼守江岸的屏障。清代以后,由于江灘淤漲,江岸北移,渡口就不得不進一步下移,這樣才能靠近江邊。隨著新渡口走到前臺,也意味著老渡口退出歷史舞臺,但因此而日隆的西津古街,卻沒有從此消失暗淡,反而持之以恒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歷史風貌。
這是一條有著1300年歷史的古街,現(xiàn)在全長約千米,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沿街四道券門的石額上,分別題刻著:“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飛閣流丹”“層巒聳翠”,這是一種主題的索引,也是一條貫穿的線索??粗值纼蛇咓[次櫛比的秦磚漢瓦,我們恍若隔世,仿佛回到笙歌曼舞或?qū)庫o致遠的年代,迎面觸目之間,總會給人一種塵封多年的感覺。兩層小樓,錯落有致,斑駁墻壁,翹閣飛檐,商店林立,琳瑯滿目,雕花窗戶,儼然是用故事壘起來的歲月,見證著千年前的繁華,也散發(fā)著千年后的余韻。
古街旁邊,一條條幽深的小巷,又不知要通向何處,循循善誘,遐想無窮。只是那天已近黃昏,許多商家陸續(xù)關(guān)門,店門都是用一塊塊杉木板拼連起來的,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和老舊的感覺,夕陽殘照下的街道顯得非常寧靜,隨著靄氣飄浮,地面也變得濕濕潤潤的,走在里面忽然有一種莫名的空曠感。這里的整個氛圍已不是高歌猛進的節(jié)奏,彌漫著一唱三嘆的慵懶和倦怠。這時,我們找了一個路邊小店,坐了下來,要了一碗正宗的鍋蓋面,配上幾片肴肉,恰逢饑餓襲來,那滋味、那感覺,比神仙還要美,真是美得讓人“吃醋”。
■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
隋唐以前,鎮(zhèn)江江面寬40多里,到唐代時還有20多里,孟浩然就曾有“江風白浪起,愁殺渡頭人”的詩句,長江天塹,風大浪急,木帆之船仍然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常常險象環(huán)生。但伴隨著救生會的產(chǎn)生,又出現(xiàn)了一線新的生機。它是一個帶有慈善性質(zhì)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gòu),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專門從事義務(wù)打撈沉船和救生事宜,為江上行船安全保駕護航。那時的救生船以紅色為標志,桅桿上還掛著一個醒目的虎頭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緊急情況下,鳴鑼開道,刻不容緩,任何船只都不得阻擋,就像當今的救生船一樣,紅船也擁有救急救命的優(yōu)先特權(quán)。我們現(xiàn)場看到的那些救生設(shè)備,雖已陳舊不堪,但它還是在默默地敘述著許多千鈞一發(fā)的時刻,還有當年那些英勇救援和與風浪殊死搏斗的鏖戰(zhàn)場面。
昭關(guān)石塔,是老街上的古跡精品,橫跨在救生會和觀音洞之間,一眼望過去,就是滿滿的歷史感。因塔上刻有“昭關(guān)”兩字,故名“昭關(guān)石塔”。包括塔座、塔身、塔頸、十三天、塔頂?shù)任鍌€部分,外觀如瓶,又被稱為“石瓶”。相傳為三國時孫權(quán)與劉備聯(lián)姻時所建,作為兩情相許的見證和攻守同盟的圖騰。傳說歸傳說,事實是事實。實際上,它建于元末明初,據(jù)考證“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畫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劉高仿京剎梵相而作”,至今有600多年,是國內(nèi)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過街石塔。
游完以后,總有個問題盤桓心中。究竟是因為先有西津渡然后才有了西津渡街,還是因為西津渡街的繁華帶動了西津渡的繁忙?它們之間誰前誰后確實很難理清,應(yīng)該說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共同攜手為我們打開了一幅卷帙浩繁的歷史長卷。英籍華人女作家韓素音對此深有體會:“漫步在這條古樸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內(nèi)散步?!彼f得很對,也恰如其實。唐宋風韻,源遠流長,這里有許多值得觸摸的千年之脈和深層之蘊;目光所至,思維所及,這里還有由來已久的歷史等待,更有無法阻擋的生命掘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