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月球:宇航幻想的第一級階梯

科普時報
科技日報社旗下國家級科普全媒體平臺。
收藏

從宇航角度來說,月球?qū)τ谌祟惥哂邢喈斨匾囊饬x。某種意義上,月球本身就是大自然對我們的一項慷慨贈與。美國科幻與科普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曾聲稱:假如地球也像水星或金星一樣沒有天然衛(wèi)星,早年間人類可能就不會想到宇航探索。對于漫長的太空旅行來說,月球無疑是一級不可或缺的階梯。月球距地球只有38萬千米,金星距地球卻要遠上100倍——在經(jīng)濟上說登月的最初耗資人類尚能接受,宇航員在旅途中耽擱的時間也不會太久。即使從最直觀的意義來看,一輪明月當空普照,至少也給我們的祖先一種思考,一種想象,一種探索宇宙的好奇心。試想沒有這輪明月,僅僅是滿天不可測度和揣摩的群星,是不是會使人類“攀登天梯”的信心大打折扣?

人類很早就有與月球相關(guān)的幻想,而且是“動身前往”的幻想,我們最熟悉的故事自然是嫦娥奔月。在西方古代探索太空的幻想作品中,月球同樣也被擺在首位,只不過“登月”的手段五花八門。與嫦娥偷食靈藥不同,古希臘作家盧西恩筆下《真實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被一股旋風裹挾到了月球,法國作家希拉諾筆下《日月——兩個世界的旅行》中的主人公則是借助蒸發(fā)的露水升空;倒是近代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在其幻想作品《夢》(1600)中提及了特制的宇航服、噴氣推進以及失重狀態(tài)等更為真實的技術(shù)想象,然而之后美國作家愛倫坡卻又重回老路,在《漢斯·普法爾歷險記》(1835)中異想天開地憑借氣球登月。

真正科幻意義上的“登月”的還要數(shù)兩位歐洲科幻先驅(qū)——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和英國作家H.G.威爾斯。前者在其《從地球到月球》和《環(huán)繞月球》中,依靠炮彈載人前往月球——無論如何,這比旋風、露水以及氣球更加符合科學原理;而后者則在《首批登上月球的人們》中構(gòu)想出一種可以隔斷引力的“凱沃”物質(zhì),借此讓球狀飛船抵達月球。后來法國導演喬治·梅里埃以這些作品為藍本,創(chuàng)作出有史以來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這部時長僅21分鐘、借助了定格動畫技術(shù)的電影,首開科幻電影之先河。

人類的幻想總會遠遠超越科技發(fā)展,隨著科幻文學的興旺發(fā)達,充滿想象力的作家已不再將月球視為幻想故事的舞臺,開始在腦海中前往更遠的地方。自此科幻作品開始將月球視為一個無足輕重的背景,或者星際旅行中無關(guān)緊要的一站。阿西莫夫在其短篇科幻《響鈴》中只是利用了月球的引力,美國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來因的長篇科幻《月亮是一個嚴厲的女人》(1966)則把美國獨立戰(zhàn)爭搬上了太空;科幻電影也相類似:英國科幻電影《月球》(2009)只是把這里當作克隆技術(shù)的荒涼背景,芬蘭、德國、澳大利亞合拍的科幻電影《鋼鐵蒼穹》則讓納粹余孽竊據(jù)月球并最終陷入失敗。

只有英國科幻大師A.C.克拉克獨辟蹊徑,讓月球成為一個外星文明的觀測點——由科幻短篇《瞭望哨》(1951)開始繼而又發(fā)展出宏偉壯麗的太空史詩《2001:太空奧德賽》(1968)??死藙e出心裁地將外星聯(lián)絡(luò)裝置置于月球,因為曾涉足地球的外星文明對低等如恐龍的生命形態(tài)沒有興趣,他們希望等待一個已然發(fā)展出文明并掌握了宇航技術(shù)的種族,跨越太空來到近鄰月球開啟聯(lián)絡(luò)裝置,只有這時人類才具備了與外星文明交往的資格。

不過近年來,隨著人類對月球的深入開發(fā),這個寂靜無聲了一段的世界似乎又重新喧囂起來。當然這時的月球描寫,在技術(shù)上也更加細膩而逼真,已經(jīng)屬于科幻文學中的“近未來”狀態(tài)??苹秒娪啊痘鹦蔷仍吩髡?、美國科幻作家安迪·威爾在其新作《月球城市》(2017)中,就描寫了月球穹頂城市中的人生百態(tài)。

(作者系北京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作家)

評論
太陽
庶吉士級
有幻想,有探索
2022-07-26
太陽
庶吉士級
幻想也是我們認知的一種方式。
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