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南瓜,有的人想到萬圣節(jié),有的人想到灰姑娘的馬車,我比較務實,我只想到吃。不過這么一個本來美好的話題,不能讓我這個吃貨給糟踐了,所以在最開始,送給大家一首詩人夏宇的作品《南瓜載我來的》:
金黃 / 澎湃 / 一棵南瓜 / 在墻角 / 暗暗成熟 / 如我 辛德瑞拉
散養(yǎng)南瓜也不能太松心
我剛剛搬到這個小區(qū)的時候是在秋天。那年秋天特別冷,下了幾場雨,等我把搬家的事都安頓好,從窗戶向外看,樹就只剩下光桿了,綠色的只有黃楊和半死不活的竹子。所以我一直也不知道,這個小區(qū)里還有什么值得關注的植物。
直到第二年春天,我才陸續(xù)發(fā)現(xiàn),這個老小區(qū),住在一樓的住戶,挺喜歡在窗戶外頭種植物。而且他們都不種花,只種食物。我能看見的有石榴、香椿、枸杞、葡萄、花椒、無花果,這些都是木本植物,草本的就更多了,有絲瓜、扁豆、葫蘆、苦瓜、蔥、韭菜、莧菜、西紅柿、茄子,就像個大菜園。那時候我還沒有特別留意種南瓜的老大爺。
花園這么重要,當然是用來種菜。圖片:jbolles / flickr
到了夏天,就有什么情況變得奇怪起來:種南瓜的老大爺他們家窗戶外面徹底失控了。南瓜的葉子非常寬,非常肥大,比我的手掌張開還要大,藤條也很粗,比我的手指頭還粗。南瓜的植株發(fā)瘋一樣地生長,把老大爺家的窗口遮擋得嚴嚴實實的。這倒不錯,不用擔心夏天的陽光暴曬了,不過想通風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老大爺家原本還種了韭菜和莧菜,好像還有小蔥,這回全都遭殃了,南瓜長起來,把其他蔬菜都給遮擋住了。后來我就看見,栽種韭菜、莧菜用的泡沫塑料箱子被清空了。
超大的南瓜花。圖片:bastus917 / wikimedia
南瓜開的花也很大,黃燦燦的。每天早上起來去上班的時候,我都能觀賞到南瓜花。有時候,也有路過的遛彎的人或者遛狗的人,在那看兩眼南瓜花。到了夏末,有一天我總算和南瓜的主人那位老大爺遇上了:他站在南瓜秧子前頭,愁眉不展的。
“你說別人家種的瓜啊果的,都結果了,怎么這南瓜什么都不結?。 崩洗鬆敽团赃吢愤^的兩個老大媽聊,“花開了那么多,一個都不結!”
我本來想多管閑事說兩句,不過聽見老大媽搭茬了,我就乖乖閉嘴。老大媽反正就是勸,可是夏天已經(jīng)快過完了,哪有這個時候還不結南瓜的道理呢?
其實我仔細觀察過老大爺家的南瓜。南瓜是雌雄異花的植物,異花但是同株,所以開了那么多朵花,沒準都是雄花。它的雄花和雌花都是花冠黃色的,都是單生,不仔細看的話,有點不好區(qū)分,但是認真觀察一下,就能分清楚雌雄:雄花具有3枚雄蕊,花絲腺體狀,花藥靠合,藥室折曲;雌花具有3個柱頭,膨大,頂端2裂。
側面也可以看出,南瓜雌雄花的不同。圖片:Mad.madrasi / wikimedia
我沒種過南瓜,因為這種植物太占地,但是我種過葫蘆。它們都屬于葫蘆科,在雌雄異花這件事上,有一些相似之處。首先你得判斷,是不是開了雌花,除了看雄蕊還是柱頭之外,雌花底部也有明顯膨大的子房。如果雌花開了,就別管傳粉昆蟲是不是努力工作,最好你都手動授一下粉,才能保證結實率。授粉后的雌花,也要稍微關照一下,最好別亂碰,這個時候可以施肥,保證營養(yǎng),不然雌花有可能脫落,那就真是白忙活了。
像這樣的南瓜花,自然是結不出大南瓜的。圖片:Fpalli / wikimedia
老大爺家的南瓜是散養(yǎng)的,種植方法太奔放,太松心,也沒說注意一下雌花開沒開,也沒授粉,就直接扔在窗戶外頭,日曬雨淋,靠天吃飯,而且這么粗這么大的藤條和葉子,還不是直接栽種在地里,而是種在大木箱子里。根系的空間不夠,植株的養(yǎng)分也跟不上,不開雌花,或者雌花未授粉,或者雌花掉落,都是有可能的。
南瓜開花不結果有很多種可能,但不授粉肯定是沒有小南瓜的。圖片:Austin Kirk / flickr
總之南瓜還是地栽比較好,養(yǎng)分充足的情況下,稍微關照一下雌花,還是容易結果的。鄰居老大爺那年一個南瓜也沒收到,挺不開心,第二年改種葡萄了。
“南瓜”到底是不是南瓜
雖然人們印象里的南瓜,就是橙色的扁球形的果實,但是俗稱為“南瓜”的植物或者商品,其實一直都比較混亂。大體來說,南瓜屬的幾個物種,以及由此培育出來的許多栽培變種,都有可能被稱為南瓜。
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南瓜。圖片:Chiswick Chap / wikimedia
除此之外,刻板印象中的“南瓜”都叫杰克。圖片:Pixabay
這個問題也是由來已久了。1936年,我國的園藝學家吳耕民教授,根據(jù)法國羅典的分類意見,將常見的主要栽培的南瓜屬植物分別命名為中國南瓜、美國南瓜、印度南瓜。這種觀點差不多延續(xù)了兩百年了,但其實所謂的中國南瓜,在《中國植物志》里的正式名稱就叫“南瓜”,拉丁學名是Cucurbita moschata;美國南瓜也被稱為美洲南瓜,在《中國植物志》里的正式名稱是西葫蘆,拉丁學名是Cucurbita pepo;印度南瓜在《中國植物志》里的正式名稱是筍瓜,拉丁學名是Cucurbita maxima。
滑動依次是南瓜、西葫蘆和筍瓜。圖片:Badagnani & Martin Doege & George Chernilevsky / wikimedia
不過,有一點必須得說明,原本那幾個名字,都不是太靠譜,因為南瓜并不是原產(chǎn)于中國或者印度的。根據(jù)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的相關報告以及其他一些論證,基本可以確定南瓜屬植物起源于美洲大陸,而且有兩個主要的起源中心。其中之一是南美洲的阿根廷北部、玻利維亞、秘魯南部,這片區(qū)域是所謂的印度南瓜,也就是筍瓜的起源地;另一個起源中心在墨西哥,所謂的美國南瓜、中國南瓜,都是起源于墨西哥。
南瓜屬到底有多少個物種,持有不同觀點的學者,給出不答案也不相同。大體上可以認為,南瓜屬有13~30個物種,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進化和人為選擇,如今主要栽培的“現(xiàn)代南瓜植物”,大都來自于5個物種,它們分別是:南瓜(C. moschata)、西葫蘆(C. pepo)、筍瓜(C. maxima)、墨西哥南瓜(C. mixta,也叫灰籽南瓜)、黑籽南瓜(C. ficifolia)。
墨西哥南瓜(左)和黑籽南瓜(右)。圖片:Fernando Lopez Anido & Hans B. / wikimedia
在一些語境里,以上這些南瓜屬植物的栽培品種,都可以叫做南瓜。在中文語境里,我國常見的還是前面三種,也就是南瓜、西葫蘆、筍瓜,它們也經(jīng)常被人混淆。說得更準確些,不是混淆,而是人們并沒有刻意加以區(qū)分,經(jīng)常把它們的一些栽培品種,都稱為南瓜。
長得像南瓜的西葫蘆(左)和長得像西葫蘆的南瓜(右)。圖片:George Chernilevsky & ?? / wikimedia
可能讀者會覺得不服氣?!拔骱J誰不認識啊,跟南瓜完全不一樣?。 钡?strong>有些南瓜的品種,看起來像人們印象中的西葫蘆,而有些西葫蘆的品種,看起來像人們印象中的南瓜。果實的形態(tài)并不能用來準確的區(qū)分到底是南瓜還是西葫蘆。在這個問題上,物種或者品種,與俗稱或者普通人的刻板印象,是兩個不同的語言范疇。
然而,這些都是西葫蘆。圖片:Jan Luca & Magnus Manske / wikimedia
真正的南瓜都長啥樣
作為農(nóng)作物的南瓜,果實形態(tài)主要分為三大類:長筒形、扁圓形(扁球形)、短筒形。分類的主要依據(jù)是果實的縱徑和橫徑的比例。長筒形的直徑,縱向是橫向的2倍以上;扁圓形的縱徑小于橫徑;短筒形介于上述二者之間。在我國民間,扁圓形的南瓜品種,主要有柿餅南瓜、磨盤南瓜等,長筒形的南瓜主要有牛腿南瓜、黃狼南瓜等;短筒形的南瓜主要有橄欖南瓜、梨形南瓜等。
形態(tài)各異的南瓜。圖片:Gerda Arendt / wikimedia
除了食用的南瓜,還有很多南瓜品種是用來觀果的,也就是果實通常不那來當作食材,而是觀賞。無論是掛在藤上,還是摘下來擺放在家里,看著一堆奇形怪狀的南瓜,讓人體會到一個物種之下的不同品種,也有能如此如此豐富的多樣性,從而開始熱愛育種學。
也有扭得像抽筋了的南瓜。圖片:Nadiatalent / wikimedia
無論是食用還是觀賞,反正南瓜的不同品種,果實的形態(tài)和顏色有很大差異。果實表皮的顏色,除了橙黃色之外,還有墨綠色、黑色、黃白色、橘紅色等顏色,也有紅綠相間、黃白相間的品種。果實的形態(tài),除了前面說的三大類之外,還有棒槌形、鈴鐺形、勺子形、葫蘆形、飛碟形,有的品種在表皮上還帶有棱或明顯的突起。
南瓜的果實變化多端。圖片:Pixabay
不過如果用為食用的果實,人們還是喜歡金黃色的南瓜。它在古時候就有個別名叫“金瓜”,而且在我國的一些地方,因為南瓜是金黃色的,所以也被賦予了吉慶、富貴的寓意。比如在臺灣省的民間,有些家庭在招待來客時,要用南瓜糊來炒米粉,或者將南瓜的果肉煮在粥羹里,這樣做出來的菜品看上去金燦燦的,才是主人家的待客之道。
看起來十分喜慶的南瓜濃湯。圖片:新星芯 / 豆果美食
如今有不少人喜歡“貝貝南瓜”,一是覺得這個“品種”小巧可愛,二是覺得口感好。不過,如今市場上所謂的“貝貝南瓜”,其實有很多品種混雜在一起。最初“貝貝”這個品種是1998年在日本育成的,每個果實通常200-500克,而且它有個特點是甜度不太高,還被宣傳為具有降低血糖等作用。所以如今吃到的特別甜的“貝貝南瓜”,很可能不是這個品種。
貝貝南瓜。圖片:盧其諳
而且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日本育種公司培育出來的正版的“貝貝”,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其實是筍瓜的品種,而不是南瓜。所以前面就一直說,南瓜、西葫蘆、筍瓜這幾個東西,彼此很難區(qū)分,咱們就姑且當它是俗稱的廣義上的南瓜吧。
現(xiàn)在市場上的“貝貝南瓜”,其實是多個小型南瓜屬品種的統(tǒng)稱,所以味道、價格可能都不相同,并不是誰真誰假,誰在坑蒙拐騙。比如現(xiàn)在注冊的品種名稱里有“貝貝”的,就有貝貝綠1號、貝貝2號、貝貝3號、大貝貝2號、皇貝貝、迷你貝貝等。
還沒有小姐姐拳頭大的迷你貝貝。圖片:隔壁所長
以上海市為例,目前的迷你南瓜屬品種常見的有十余種,從日本引進的品種包括貝貝、貝貝2號、貝貝3號、貝貝一串紅、翡翠桔、金星、銀星、雙迷你等,這些品種的種子都比較貴,平均每粒要2塊錢以上,所以栽種的原始成本就比較高,賣的價格也貴。還有一些我國的自育品種,比如貝貝綠1號、金香玉、日本桔瓜,這些就稍微便宜一些。
黑胡椒椒鹽烤貝貝南瓜,你也想試試嗎?圖片:a開心果a / 豆果美食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歡迎轉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