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周舒義、望鄉(xiāng)
1.8億年前可能就有“溫血”恐龍了
長久以來,恐龍被認為像現(xiàn)代爬行動物一樣,是行動遲緩的“冷血動物”,需要依靠太陽熱量來調節(jié)體溫。而一項新研究表明,早在大約1.8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部分恐龍就已經進化出了從身體內部產生熱量的能力。
雖然人們常用“冷血”和“溫血”來區(qū)分動物的不同體溫調節(jié)方式,但這個描述并不確切。對應“溫血動物”,學界用內溫性(endothermy)來描述動物通過自身代謝產熱、調節(jié)和維持體溫的特性。此前研究表明,部分恐龍可能具有內溫性,但這種特性的演化時間節(jié)點并不清楚。
雪中的馳龍藝術圖,這是一類帶有羽毛的獸腳亞目恐龍。| 來源:Davide Bonadonna/Universidade de Vigo/UCL
研究人員利用化石數據集、古氣候模型和恐龍進化樹,研究了整個中生代恐龍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繁衍遷徙路徑。中生代(2.51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是恐龍最為活躍的時期,可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也是板塊、氣候、生物演化改變極大的時代。
結果發(fā)現(xiàn),三大恐龍類群中的兩個——獸腳亞目(如霸王龍和迅猛龍)和鳥臀目(如劍龍和三角龍),在侏羅紀早期遷徙到了氣候較冷的地帶。這表明它們可能在這個時候已經演化出了內溫性。而另外一大類群——蜥腳亞目(如雷龍和梁龍),則生活在較溫暖的地區(qū)。分析表明,大約在1.83億年前,強烈的火山活動導致全球變暖、植物群滅絕。而內溫性的出現(xiàn),可能也是這場環(huán)境危機所致。獸腳亞目和鳥臀目恐龍因此能夠在較冷的環(huán)境中高度活躍、長時間活動,從而更快生長發(fā)育,產生更多后代。
另一方面,“冷血”的蜥腳類恐龍進化出了巨大的體型,研究推測,這降低了身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比,有助于減少熱量散失,使它們能夠在更長時間內保持活躍。
相關論文: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4.04.051
世界首位接受豬腎活體移植的患者去世
當地時間5月11日,美國馬薩諸塞綜合醫(y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發(fā)布消息說,世界首位接受豬腎臟活體移植的患者——現(xiàn)年62歲的理查德·斯萊曼(Rick Slayman)于手術近兩個月后死亡。
馬薩諸塞綜合醫(yī)院在聲明中表示,沒有跡象表明斯萊曼的死亡是由腎臟移植造成的,“我們對他的信任和推動異種移植領域發(fā)展的意愿深表感激?!睋萍既請笙ⅲA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長陳剛透露,患者死于突發(fā)心梗。
Rick Slayman | 來源:MGH
斯萊曼是一名終末期腎病患者,多年來患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壓,曾長期透析,于2018年接受了人腎臟移植手術,但幾年后移植腎臟出現(xiàn)衰竭跡象,不得不于2023年恢復透析。后來,斯萊曼出現(xiàn)血管通路相關并發(fā)癥,醫(yī)生建議其接受豬腎臟移植。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基于“同情使用”規(guī)則批準了移植手術。
今年3月16日,馬薩諸塞綜合醫(yī)院經過4小時手術,成功將豬腎臟植入斯萊曼體內。此次手術使用的豬腎臟經過69處基因編輯,包括敲除會引起排異反應的基因、添加一些人類基因,以改善器官與人體的兼容性。此外,研究團隊讓豬體內的逆轉錄病毒基因失活,以防相關病毒影響人體。斯萊曼于4月出院,當時醫(yī)生預計這顆腎臟可以為他延長數年壽命,但同時也承認異種移植可能存在許多未知風險。
這是全球首例活體人類移植豬腎臟手術,被視為異種移植的里程碑事件。在此之前,美國曾進行兩例活體人類豬心臟移植手術,但兩名患者都在術后數月內死亡。去年7月,美國紐約大學蘭貢醫(yī)療中心團隊曾進行一例豬腎臟移植手術,受試者是一名已被判定為腦死亡的57歲男性。
OpenAI推出多模態(tài)模型GPT-4o,交談更像人
5月14日凌晨,OpenAI推出最新多模態(tài)模型GPT-4o(“o”代表omni,意為“全能”),帶來了更自然的人機交互,支持文本、音頻和圖像的任意組合輸入、輸出,反應速度近乎人類水平,還能通過語音語調或面部表情感知人類情緒。
據介紹,GPT-4o基于跨文本、視覺和音頻的端到端模型,所有輸入輸出均由同一個神經網絡處理。其在非英語文本方面的性能有顯著提高,視覺和音頻理解方面尤其出色。GPT-4o的速度是GPT-4 Turbo的2倍,而成本只有后者的一半。它可以在平均320毫秒、最短232毫秒的時間內響應音頻輸入,接近人類交談的反應速度。此前ChatGPT通過語音模式進行對話,平均延遲為2.8秒(GPT-3.5)和5.4秒(GPT-4),無法直接感知音調、多人講話和背景噪音,也無法發(fā)出笑聲、歌聲和表達情緒。
GPT-4o的文本和圖像功能將在ChatGPT更新后提供給所有用戶,Plus用戶的消息數量使用上限是免費版的5倍(達到上限后會切換回GPT-3.5版本)。而新版語音模式將在未來幾周向Plus用戶推出,同時也會通過API在小范圍內提供對GPT-4o新音頻和視頻功能的支持。
學生成績按“鬧”修改?西安科技大學通報處理結果
據央廣網報道,西安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一名專職教師近日向記者反映:今年1月,自己所帶課程的期末成績出來后,一名成績不合格的學生家長以“影響孩子前途”“造成污點”為由,要求學生修改成績,并對老師進行語言上的威脅。學院相關人員也多次提到該家長“有背景”,要求老師修改成績。
另外該教師還反映,學院為了給另一位補考學生修改成績,在這名老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課程的成績錄入權限從系統(tǒng)上轉移,由其他老師將不合格的成績修改為合格分數。
5月14日,西安科技大學對此發(fā)布情況通報:
經查,學生陳某某與王某某均參加了2024年4月8日《GNSS原理與應用》課程的補考,陳某某成績?yōu)?9分,成績屬實;王某某成績?yōu)?6分,后被教務員張某某和課程組長陳某更改為60分,經研究,認定更改成績無效。
認定教務員張某某一級教學事故,給予記過處分,調離原崗位;認定課程組長陳某三級教學事故,免去課程組長職務;認定分管教學副院長競某三級教學事故,給予警告處分;給予院長李某某警告處分;給予院黨委書記殷某某記過處分。
上網能夠提高幸福感
上網會讓你更幸福嗎?普遍看法是負面的,這種擔憂通常來自互聯(lián)網的消極一面:網絡霸凌、社交媒體成癮、身體外貌焦慮……而一項針對240萬人、歷時16年的全球性研究挑戰(zhàn)了上述認知,發(fā)現(xiàn)使用互聯(lián)網可能會提高人們的幸福感。
研究人員表示,此前同類研究存在片面性,超過90%的數據集來自少數英語國家,調查對象也以年輕人為主,所以他們試圖更全面地了解互聯(lián)網的影響。新研究通過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的數據,分析了使用互聯(lián)網與八項幸福感指標之間的關系。這些數據橫跨2006年到2021年,通過電話或面對面采訪收集,涵蓋168個國家約240萬名15歲及以上的參與者。研究控制了收入水平、就業(yè)狀況、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情況等可能的影響因素。結果發(fā)現(xiàn),能夠上網的人在生活滿意度、積極體驗和社交生活滿意度方面的平均得分,比無法上網的人高出8%。
研究指出,在線活動可以幫助人們學習新事物、結交新朋友,可能會產生有益影響。這種積極影響類似于在大自然中散步帶來的健康益處。
不過,與不上網的人相比,15至24歲、在過去一周內使用過互聯(lián)網的女性,對自己居住地的平均滿意度偏低。這可能是因為那些在現(xiàn)實社區(qū)里不受歡迎的人會花更多時間上網。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互聯(lián)網和幸福感之間的關聯(lián)是出于因果關系,還是僅具有相關性。
相關論文:
https://doi.org/10.1037/tmb0000127
一周餓兩天,“脂肪肝”就有救?
“脂肪肝”通常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中國已取代慢性乙型肝炎,成為最常見的慢性肝病。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治療,可能會轉變?yōu)榇x功能障礙相關的脂肪性肝炎(M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出現(xiàn)肝臟組織損害和纖維化,進而發(fā)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如果已經出現(xiàn)了脂肪肝,該如何控制和緩解呢?一項新研究帶來了好消息:不用減少總熱量攝入,只需簡單調整一下飲食模式,一周內留出兩個整天餓一餓,或許就可以防止脂肪性肝炎的發(fā)展。
這種飲食方案被稱為5:2間歇性斷食,重點是每周有不連續(xù)的2天禁食高熱量液體和食物(可以隨意飲水),每個禁食周期持續(xù)24小時。這屬于“間歇性斷食”的常用方案之一,其他較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方案還有6:1,即一周內有一個24小時的周期保持禁食。研究人員通過小鼠模型試驗比較了不同的間歇性斷食方案,發(fā)現(xiàn)5:2間歇性斷食對預防和改善脂肪性肝炎的效果最好。
新研究模擬典型西方飲食給實驗組小鼠連續(xù)數月喂食了高糖、高脂肪飲食,在它們患上脂肪肝后讓部分小鼠開始采用間歇性斷食法。每個斷食周期一結束,這些小鼠就會立刻吃飽,所以每周攝入的總熱量并沒有減少。然而,它們的體重不再增加,也沒有出現(xiàn)代謝功能障礙,血樣指示肝損傷的生物標志物水平很低。分析發(fā)現(xiàn),轉錄因子PPARα和糖代謝關鍵酶PCK1在禁食期間發(fā)生了顯著上調,它們共同作用,增加脂肪酸的分解和糖異生,并抑制脂肪堆積。研究人員表示,需要在人類患者中開展研究,以確定間歇性禁食是否也能像小鼠實驗中一樣預防慢性肝炎。
相關論文:
http://dx.doi.org/10.1016/j.cmet.2024.04.015
650多名學者聯(lián)名批評AlphaFold 3不透明,呼吁公開代碼
上周,谷歌DeepMind與Isomorphic Labs合作推出新一代AI生物分子結構模型AlphaFold 3,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預測幾乎所有生命分子的結構和相互作用。但AlphaFold 3目前只能通過網絡服務器受限訪問,且其5月8日發(fā)表在Nature上的論文并未公開底層代碼。這招致了科學界的廣泛批評。截至5月14日,已有超過650名研究人員聯(lián)名簽署公開信,表示對論文不提供代碼感到“失望”,并批評期刊違背了自身關于代碼可用性的規(guī)定。
公開信寫道,“誠然,公司有權用自身創(chuàng)新謀利。但如果僅利用學術出版物背書,卻堵死復現(xiàn)成果、進一步研究的可能性,那么這對科學事業(yè)是一種破壞?!惫_信還批評Nature選擇性執(zhí)行政策“不公平”,“編輯決策與科學界需求相?!?。論文審稿人、結構生物學家Roland Dunbrack表示,在文章發(fā)表前,他曾多次要求提供代碼,但一直沒有回應。結構生物學家James Fraser表示,論文未說明理由、僅注明“不提供代碼”,似乎公然違反了期刊政策。Nature的投稿指南規(guī)定,支持論文主要觀點的代碼必須應要求提供給審稿人。其編輯政策規(guī)定,“作者必須及時向讀者提供代碼,不得有不適當的限制?!?/p>
除了每天20次(發(fā)布之初是10次)的使用限制,AlphaFold 3還限制分析對象的種類。據報道,由于和藥物發(fā)現(xiàn)公司Isomorphic Labs利益相關,AlphaFold 3無法預測蛋白質和新藥之間的相互作用。
對此,Nature主編Magdalena Skipper在一份聲明中回應稱:“Nature承認在某些情況下,可能無法公開研究數據或代碼?!本庉媯儠翱紤]許多因素,包括對生物安全的潛在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倫理挑戰(zhàn)?!彼硎?,論文給出了描述程序運行步驟的偽代碼,“提供了支持復現(xiàn)的替代方案?!盌eepMind方面表示,團隊將在6個月內放出AF3模型,供學術研究使用。
此前報道:AlphaFold 3來了:預測所有生物分子結構、相互作用
出品:科普中國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fā),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lián)系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