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丁堡大學消息,當?shù)貢r間4月8日,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因病在家中安詳辭世,享年94歲。
希格斯最廣為人知的貢獻,是在1964年提出以他名字命名的希格斯機制,預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揭示了包括W玻色子在內(nèi)所有基本粒子的質(zhì)量起源。
愛丁堡大學校長彼得·馬斐森(Peter Mathieson)在訃聞中寫道:“彼得·希格斯是一個非凡的人——一位卓有天賦的科學家,以其遠見和想象力豐富了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識。他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激勵了成千上萬的科學家,他的貢獻還將繼續(xù)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后來人?!?/p>
編譯 | 周舒義
不管本人意見如何,希格斯的名字廣為公眾所知,是從諾貝爾獎開始的。自他摘獲諾獎桂冠以來,下面這段軼聞被眾口相傳、津津樂道:
1964年的一個周末,徜徉于凱恩戈姆山川河谷間的希格斯,忽然福至心靈,悟到了理論的關鍵。他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醉心于粒子物理研究;直到大兒子出生時,還呆在數(shù)里之外的圖書館。
希格斯不諳世事,遠離現(xiàn)代生活——從不看電視,也沒有手機,直到80歲生日才獲得了人生中第一臺電腦。諾貝爾獎揭曉當天,他并未焦急地守在電話旁,而是在大街上溜溜跶跶。直到撞見舊鄰、收到祝賀時,他的第一反應也是茫然和疑惑:
“啥獎?”
上述敘事滿足了我們對物理學家的所有想象,唯一的問題在于真假摻半。
在2013年的采訪中,希格斯告訴記者,他對漫步山間、靈感襲來的傳言一頭霧水,自己也并未對諾獎的青睞感到意外。面對舊鄰的祝賀,剛從利斯區(qū)吃飯回來的希格斯早已對一切了然于胸——“當我說‘啥獎?’時,真的只是在開玩笑?!?/p>
希格斯是個性格孤僻的人。事實上,那天他為了避開沸騰的人潮,本打算驅(qū)車前往西高地(West Highlands)。結果因為汽車六個月沒開,電瓶虧電打不著火,“所以我放棄了這個計劃,當然,我沒把這事告訴任何人?!?/p>
傳聞也有真實的部分,希格斯確實過著“低科技”的生活。他住在小公寓里,沒有手機,沒有電視,也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他從兒子那里收到過一部手機,卻從未往外撥過電話——除了家人,沒有人知道這個號碼?!拔矣憛挶贿@樣打擾。為什么人們可以這樣打擾我?”
因為他們喜歡保持聯(lián)系?“但我不想聯(lián)系。這是對我生活方式的侵犯,原則上我當然沒有義務接受它?!毕8袼辜抑幸矝]有電視,但這并不是因為他對外面的世界缺乏興趣。“我不認為電視是外部世界,” 希格斯曾直截了當?shù)卣f,“我認為它是一種人工制品?!痹?jīng)有人讓希格斯看了《生活大爆炸》,但他“印象不深”。
身為教授,希格斯有一個郵箱地址,但他從不發(fā)送電子郵件,甚至也從未瀏覽過網(wǎng)頁。早先,秘書會把收到的郵件打印出來,他再一一用紙信回復;后來,郵箱轉交一位同事打理,這位同事清楚,絕大多數(shù)郵件都無需驚動希格斯。
希格斯喜歡獨處,但并非兩耳不聞窗外事。在他馥郁而內(nèi)斂的一生中,也不乏華彩奔流。
1929年5月29日,希格斯出生于英國泰恩河畔的紐卡斯爾;1941 年,為躲避德軍轟炸,希格斯舉家遷往布里斯托爾。他在當?shù)氐目砂参姆▽W校就讀時,世界籠罩在核陰影下,他差點為此放棄物理專業(yè),“這顯然是我不想卷入的事情?!毕8袼挂欢确e極參與英國反核運動組織——核裁軍運動(CND),但CND后來逐漸走向偏激,甚至開始反對修建核電站。希格斯受夠了那些“連反應堆和核彈都分不清的家伙”,選擇退出組織?!拔以詾樗麄冎皇潜徽`導了,把兩者混為一談?!?/p>
1950年,希格斯從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物理系畢業(yè)。他本打算攻讀粒子物理專業(yè)的博士學位,指導教授卻勸退說:“目前的粒子物理理論的情況很糟糕,你研究這個理論不會取得任何成績,更不用說獲得諾貝爾獎。”于是希格斯選擇了分子物理學。
在CND活動期間,希格斯結識了他后來的妻子——一位美國語言學家。他的確錯過了大兒子的出生,但事實上,這只是因為在妻子前往美國伊利諾伊州探望父母時,分娩提前了一個月。
1960年,希格斯返回愛丁堡大學擔任講師,同事們覺得他“有點古怪,也許喜歡胡思亂想”。希格斯和上級關系緊張,他在處理學生抗議活動方面和校長產(chǎn)生了意見分歧。“我認為他根本不了解學生抗議的原因,不分青紅皂白就譴責學生領袖。部分學者對他的處理方式頗有微詞,我就是其中之一?!?/p>
他還和校長在學校對南非公司的股權分配問題上發(fā)生了沖突。坊間傳言,希格斯遲遲拿不到終身教職,是對他公開挑戰(zhàn)校長權威的懲罰。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希格斯甚至沒和校長說過話。他確信,要不是1980年有被諾貝爾獎提名的傳聞,自己早就被掃地出門了。事后交流顯示,學院院長的看法是:“好吧,他可能會獲得諾貝爾獎。就算沒有,我們也隨時可以趕他走。”
1970年后,妻子提出離婚,希格斯的人生落入低谷。此后多年,他一直郁郁寡歡。
陰翳不止來自于家庭,由于缺乏粒子物理學基礎,希格斯感到難以跟上領域進展。直到1996年退休,他一直游離在學界的種種變革之外。他曾告訴記者,“現(xiàn)今,沒有一個學術崗位會要我。就這么簡單,我覺得自己的工作效率不夠高?!?/p>
作為一名“低產(chǎn)”學者,希格斯發(fā)表的論文用兩只手就能數(shù)得過來,這顯然跟當下的發(fā)文節(jié)奏相差甚遠。“在系里做研究評估工作時,我曾讓他們很尷尬。整個部門會群發(fā)信息:‘請列出你近期發(fā)表的論文’。然后我回復:‘無’?!?/p>
不過希格斯本人倒不覺得尷尬,他調(diào)皮地補充說,因為論文太少,曾有研究人員誤以為希格斯的網(wǎng)站只列出了部分工作,還向他發(fā)郵件要完整清單?!拔冶患夹g細節(jié)全方位地拋在了后面,也從來沒有追上過。所以,有種自己才不堪任的感覺?!?/p>
“這也不再是我做事的方式了。很難想象在現(xiàn)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還會平心靜氣,再像1964年時候那樣去做一件事情?!?/p>
格斯所說的1964年,正是他做出奠基性成果的時候。這一年的7月24日,他將題為《對稱性破缺,無質(zhì)量粒子和規(guī)范場》的文章投至Physics Letters,文章很快被接受并發(fā)表。一周后,他向Physics Letters投遞了第二篇文章,卻遭到了拒稿。在后續(xù)修改中,希格斯強調(diào)了希格斯機制給出的理論預言——希格斯玻色子,并將文章投至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在希格斯機制中,希格斯引入了一種新的物質(zhì)場(希格斯場),其在對稱性自發(fā)破缺之后擁有非零的真空期望值,使得基本粒子可以通過與之相互作用來獲得質(zhì)量。
1993年,英國科學大臣征集希格斯場和希格斯粒子的最佳通俗解釋,獎勵是一瓶香檳。倫敦大學學院的大衛(wèi)·米勒教授最終拔得頭籌。米勒把粒子獲得質(zhì)量的過程比作一場雞尾酒會,普通人無人理睬,可以自在走動,而大咖會被人群包圍,穿過會場就很費勁。希格斯機制與之類似:與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越強,粒子的質(zhì)量也就越大。
粒子物理學家Martinus Veltman對此類科普解釋持批評態(tài)度。他認為自相對論、量子力學以來的物理知識,不能單憑想象和直覺去理解,而是必須借助數(shù)學工具。希格斯本人也反對把希格斯場比作粘稠糖漿之類的解釋,因為他覺得這會引入誤解。
在公眾傳媒中,希格斯玻色子更廣為人知的綽號——“上帝粒子(God Particle)”,出自物理學家利昂·萊德曼的科普書籍The God Particle。因為物理學家投入大量資源卻遍尋無蹤,萊德曼最初想叫它“Goddamn Particle(該死的粒子)”, 后來迫于出版商壓力才改成現(xiàn)在的God Particle。
希格斯并不喜歡這個綽號。這倒不是什么出于維護宗教感情的考慮,恰恰相反,他是一名無神論者。有人寫信給他,聲稱《圣經(jīng)》《古蘭經(jīng)》或佛經(jīng)之類預言了“上帝粒子”的存在,讓希格斯對這個綽號更加后悔。他毫不客氣地批評道:“我不是信徒。有些家伙在科學和神學之間已經(jīng)糊涂了。他們聲稱CERN的實驗證明了上帝存在。西班牙教會要為這一誤導負責,它把腦袋本就不清楚的糊涂蛋搞得更混亂了。那些真心相信上帝七天創(chuàng)造世界的人們,腦子真的好使嗎?”
雖然希格斯在傳媒中的形象謙虛而內(nèi)斂,但他有時也會像上面這樣,呈現(xiàn)出尖刻一面。當記者問他最近讀了什么虛構小說時,他會開玩笑:“你是說其他人的論文嗎?” 希格斯還對Physics Letters 在1964年的那次拒稿耿耿于懷:“我不懂他們?yōu)槭裁唇邮芤黄v一種可能避開戈德斯通定理的論文,卻又拒絕一篇解釋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文章。因此,我認識到把文章修改完后發(fā)給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Physics Letters不是明智之舉,CERN的人不懂這類事情?!?/p>
時間會改變很多東西,包括CERN。2012年7月4日,兩位CERN的實驗小組發(fā)言人在CERN主禮堂報告了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最新實驗結果,證實希格斯玻色子很可能存在,彼時希格斯83歲,距離他1964年的預言,足足過去了48年。
置身氣氛熱烈的會場,這位耋耄老人摘下眼鏡,默默擦拭淚水。他事后解釋說,自己心潮洶涌,“主要是因為等待結束,松了口氣”。
來源:CERN
許多星星孤獨地燃燒著,熄滅了,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達我們的眼睛。
希格斯是幸運的,他等到了自己理論得見驗證的這一天。2013年10月8日,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格勒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獲獎演說中,希格斯選擇1960年作為自己故事的開場:
那一年,全蘇格蘭高校聯(lián)合舉辦了首屆物理暑期學校,新到愛丁堡大學的希格斯應邀協(xié)助會議組織,負責晚餐的紅酒供應。
希格斯記得,暑校里有四名年輕學生,每天都在學校的一間地下室里討論理論物理,直到深夜。他們很少能在第二天早起,來聽第一節(jié)學術報告。這四位年輕人是:N. Cabibbo,S. L. Glashow,D. W. Robinson和M. J. G. Veltman。
希格斯并未參與他們的討論,因為他要保管紅酒。許多年后,Cabibbo告訴希格斯,正是四人在晚餐后偷拿的紅酒,充當了深夜討論氛圍的催化劑。
Cabibbo后來成為了CKM矩陣里的C;Glashow建立了電弱統(tǒng)一理論,Robinson與他人合作,給出了非相對論多體系統(tǒng)中信息傳播速度的上界。Veltman和他的學生一道,闡明了電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結構。
在一次次深夜暢談中,希格斯和四人組的唯一交集,不過是一瓶瓶紅酒。但這似乎是某種預示:他們此后的人生軌道冥冥交織,仿佛冰冷宇宙中璀璨的大質(zhì)量星體,隔著茫茫黑暗,以萬有引力遙相應答。
從這個意義上講,希格斯并不孤獨。
主要來源
[1] https://journals.aps.org/rmp/pdf/10.1103/RevModPhys.86.851
[2]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3/dec/06/peter-higgs-interview-underlying-incompetence
[3]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4/apr/09/peter-higgs-physicist-who-discovered-higgs-boson-dies-aged-94
[4] https://mp.weixin.qq.com/s/mnNrjaFjGzWuzRPkRPoVfA
本文受科普中國·星空計劃項目扶持
出品:中國科協(xié)科普部
監(jiān)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shù)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fā),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nèi)聯(lián)系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