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法半夏

百度百科
原創(chuàng)
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書
收藏

形態(tài)特征

葉2-5枚,有時1枚。葉柄長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內(nèi)、鞘部以上或葉片基部(葉柄頂頭)有直徑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發(fā)或落地后萌發(fā);幼苗葉片卵狀心形至戟形,為全緣單葉,長2-3厘米,寬2-2.5厘米;老株葉片3全裂,裂片綠色,背淡,長圓狀橢圓形或披針形,兩頭銳尖,中裂片長3-10厘米,寬1-3厘米;側(cè)裂片稍短;全緣或具不明顯的淺波狀圓齒,側(cè)脈8-10對,細弱,細脈網(wǎng)狀,密集,集合脈2圈。花序柄長25-30(-35)厘米,長于葉柄。

佛焰苞綠色或綠白色,管部狹圓柱形,長1.5-2厘米;檐部長圓形,綠色,有時邊緣青紫色,長4-5厘米,寬1.5厘米,鈍或銳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長2厘米,雄花序長5-7毫米,其中間隔3毫米;附屬器綠色變青紫色,長6-10厘米,直立,有時“S”形彎曲。

漿果卵圓形,黃綠色,先端漸狹為明顯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生長環(huán)境

生長在海拔2500米以下,常見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為旱地中的雜草之一。 該種喜暖溫潮濕,耐蔭蔽;可栽培于林下或果樹行間,或與其它作物間作,可用塊莖、珠芽或種子繁殖。

分布范圍

分布于中國(除內(nèi)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發(fā)現(xiàn)野生的外),朝鮮、日本也有。

主要價值

【拉丁名】Rhizoma Pinelliae

【英文名】 Pinellia Tuber

【來源】一般用生石灰、甘草汁炮制后使用,稱為法半夏。

【產(chǎn)地】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生產(chǎn),主產(chǎn)于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安徽、貴州、浙江、江蘇等地。

【制法】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適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攪勻,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洗凈,陰干或烘干,即得。每100kg凈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鑒別】

(1) 該品粉末淡黃色至黃色。照半夏項下的〔鑒別〕(1) 項試驗,顯相同的結(jié)果。

(2) 取該品粉末2g,加鹽酸2ml,氯仿20ml,加熱回流1 小時,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無水乙醇0.5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甘草次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0:20:7:0.5)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暗紅色斑點。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脾、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

【用法用量】 3~9克。

【注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炮制方法

方法

明代的炮制方法

用大半夏,湯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轉(zhuǎn),以濃米泔浸一夜,每一兩用白礬一兩半,溫水化浸五日,焙干。以白鉛霜一錢,溫水又浸七次。以漿水慢火煮沸,焙干收之。

現(xiàn)代的炮制方法

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適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攪勻,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洗凈,陰干或烘干,即得。每100kg凈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M坤卿。

法半夏的最佳炮制工藝

截止目前,經(jīng)過大量的摸索研究,總結(jié)出法半夏的最佳炮制工藝為: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石灰10kg,漂泡6天。

評價

法半夏最早記載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米泔水、白礬、鉛霜等為輔料的制法,1985年版《中國藥典》以甘草石灰液為輔料炮制法半夏。目前臨床多采用《中國藥典》所記載的炮制方法,其具有簡便易行,適用性強的特點,而且避免了藥物中含有重金屬的弊端。

分類

法半夏:法半夏長于燥濕,且溫性低。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

清半夏:清半夏長于化痰。功用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半夏曲:半夏曲長于消食化痰。半夏曲“苦辛,平?!比敕?,脾,大腸三經(jīng)。功 效化痰止咳,消食寬中。主治:泄瀉,咳嗽。

姜半夏: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功能與主治:降逆止嘔。用于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用姜礬湯在半夏曬至半干時浸潤。經(jīng)炮制后得到的炮制品之一姜半夏毒性降低,但由于其中的有效成分及刺激性成分不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僅在半夏項下收載氨基酸的定性鑒別,未見有關(guān)姜半夏的質(zhì)量標準報道。

最早的半夏炮制品始載于《黃帝內(nèi)經(jīng)》,但沒有記載具體的操作方法,它是中藥炮制中最早有文字記錄的品種。在漢代仲景方中只言一“洗”字,筆者認為古人言半夏炮制之意可存,其法當改進,以提高療效。故后人不斷深入研究,經(jīng)過臨床反復(fù)實踐,創(chuàng)制的炮制方法應(yīng)用至今。目前市場上半夏有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三種炮制品。生半夏有毒,其毒性主要是對眼、咽喉、胃腸等粘膜有強烈的刺激性;半夏塊莖辛辣味。故生半夏多作外用;用輔料炮制后,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如清半夏可增強燥濕化痰作用,姜半夏可增強降逆止嘔作用,法半夏長于燥濕化痰,多用于內(nèi)服或中成藥中。由此可見,炮制方法不同,相應(yīng)的品種療效有異。近年對半夏炮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如炮制化學(xué)研究表明:半夏及其炮制品中總生物堿含量多少依次為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水半夏;氨基酸分析結(jié)果表明,半夏及其炮制品中氨基酸的含量較高,分別為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法半夏,半夏炮制方法對氨基酸的含量影響較大;炮制藥理研究表明:白礬溶液對生半夏具有解毒作用,姜可以降低半夏的刺激性和毒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毒性效果最明顯。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

評論
中氣旋
少師級
特征分析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