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位于安徽中部偏西南,大別山東麓。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5.8℃,年平均日照總數為1903.34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1326.9毫米,年無霜期246天。桐城市山區(qū)平均海拔在200米以上,西部山區(qū)如唐灣鎮(zhèn)平均海拔達600米。山區(qū)山坡主要為非耕地土壤和部分耕作旱地,PH6-7的微酸性或中性沙質壤土;是適宜山茱萸大面積栽培并能優(yōu)質豐產的地區(qū)。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Sieb. et Zucc.)是一種壽命較長的落葉小喬木,藥棗、石棗、紅棗皮都是它的別稱,同時它也是我國名貴的藥用樹種,另外由于它能夠帶來經濟收益也是經濟樹種,更是與金雞納霜、血竭并稱為世界上三大名貴木本藥材。其皮肉入藥,性微溫,味酸澀,入腎肝二經,具有補肝益腎、固澀防脫、安五臟、通九竅的作用,可治眩暈耳鳴、腰膝酸痛、自汗盜汗等癥。久服益精提神、強力長年,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在我國許多省份都有分布,例如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地;除了中國在朝鮮和日本等地也可以找到茱萸的存在。山茱萸栽培歷史悠久,收獲期長,是發(fā)展山區(qū)經濟、興林富民的傳統項目。
山茱萸又是一種非常好的觀賞樹種,春天先花后葉,花開時風光旖旎,花期過后才開始展葉抽梢,葉脈奇異;秋果晶瑩紅艷,“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撮撮紅果掩映于綠葉間,遠看似朵朵盛開的紅花,恰如紅衣仙子俏立枝頭,煞是惹人憐愛,故有“紅衣仙子”之美稱。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于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健康,近幾年萸肉暢銷,價格上揚,山茱萸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具有優(yōu)異的生產發(fā)展前景。但是山茱萸的生長歷程與發(fā)展速度形成矛盾,其根源在于山茱萸的種子其外殼不僅厚而且較為牢固,通常情況下在播種之后需要3年時間才會發(fā)芽,實生苗造林十幾年才開始結果,給山茱萸的發(fā)展速度帶來極大的阻礙;如果管護措施不到位,還會嚴重影響產量與質量。
本文結合生產實踐和田間調查,從立地條件、造林技術、栽培措施、生產管理等方面對山茱萸生態(tài)栽培技術進行系統梳理研究,以期為山茱萸有序、健康、高效、低碳生產,進而為實現林業(yè)精準扶貧提供生產指導。
- 立地條件
適地適樹是林業(yè)生產遵循的第一原則,與樹種生物學特性相適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高效生態(tài)栽培的基礎
1.1土壤山茱萸屬須根型樹種,無明顯主根,細根多,分布淺,根幅大于冠幅1倍左右,水平方向根系密集分布在樹冠投影范圍內,垂直方向0-40cm范圍內分布的根量占總根量的95%以上【1】。故應選擇栽培在深厚、疏松、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上。土層厚度大于1m,另外,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要大于2%,氮和磷的含量要分別高于0.1%、0.2%,除了這些條件之外,土壤中要富含鉀、銅、鋅、鈣、鎂等元素,石礫含量不超過20%,孔隙度50%以上,PH6-7的微酸性或中性,山茱萸生長最為適宜。
若PH值比7高,會阻礙山茱萸的生長;但是,如PH值低于5,會導致土壤里的鎂和其他的微量元素溶解,進而造成山茱萸的生長缺乏微量元素營養(yǎng)的供給,生長和發(fā)育狀況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1.2光照山茱萸耐陰、耐寒,對高溫的抵抗能力較弱,光照時間短的陰坡山地生長的山茱萸,生長態(tài)勢喜人,其開花時間早、結果的時間早且多,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形成樹冠。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光照時間長的陽坡上所生長的山茱萸,這些山茱萸的葉子稀少,開花晚、結果少,樹冠較小,分枝少,且其結果能力差。
1.3坡向與坡度坡向與太陽輻射強度和日照時數有關,特別是山茱萸表現出一定的喜陰性,應該選擇在北坡(陰坡)、東坡(半陽坡)、西坡(半陰坡)造林,在桐城市山區(qū)應該選擇北向、東向或西向坡地。
山茱萸的生長速度和結果情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坡度也是其中一個因素,具體來講就是水土流失和水土沖刷的狀況。山茱萸的每個生長階段都需要對林地的土壤進行墾挖,雖然程度不深但是也容易造成影響,坡度越大出現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基于保持水土、涵養(yǎng)水源的原則,山茱萸造林應選擇坡度不高于25度的斜坡或緩坡。
1.4海拔山茱萸適合生長在海拔200米至1000米的陰坡、半陰坡及陽坡的山谷、山麓地帶生長【2】。據筆者在桐城市各鎮(zhèn)多年觀察山茱萸生長情況,得出結論:生長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茱萸開花、結果率要高,發(fā)生病蟲害危害也較輕。
2.精準造林
2.1無性系苗木是當前山茱萸造林良種配置的選擇,為了能夠為幼苗林的生產提供保障以及獲得質量和數量都為上乘的果實,在苗木的選擇上要關注一下幾點:(1)選擇的山茱萸必須要獲得省級以上的審定或許可,能夠與當地的生態(tài)條件相匹配。但是,每個地區(qū)的山茱萸無性系都具有一定的區(qū)域性。就現狀來看桐城市山茱萸栽培品種多為“珍珠紅”、“八月紅”、“大米棗”、“馬牙棗”,也有引進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同創(chuàng)中藥材專業(yè)合作社培育的優(yōu)良品種“君子紅”;②優(yōu)先選用芽苗砧嫁接培育的苗木和根系發(fā)達的容器扦插苗;③實行多個無性系混栽。山茱萸為自花授粉與異花授粉相結合的樹種,但自花授粉結果率明顯低于異花授粉結果率。在通常情況下會選擇3至5個無性系進行混合栽種.混合栽種時分為主品種和配載品種,在進行選擇時主品種通常是生物性狀和經濟性狀兼優(yōu)的品種,栽植比例可控制60%-70%,能夠最大化的發(fā)揮其產量豐厚的優(yōu)勢。
2.2山茱萸的生長和產量與造林的方法有密切關系。光照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對山茱萸樹的樹冠發(fā)育狀況、果實數量和質量、生長健康程度、病蟲害程度、有很大影響;但是與光照條件相關的優(yōu)勢山茱萸的栽植密度、株行距等。如何確定一個合理的密度呢?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立地條件,其次是山茱萸生長發(fā)育的階段;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在選擇密度的時候要考慮幼苗林的產量和成木的穩(wěn)定高產量;進行密度和株行距設計時要考慮到立地條件、經營方式以及物種、品種的特質。
同時為了便于發(fā)展林下經濟和機械化操作,目前推薦的初植密度:株行距為4mX4m或4mX5m,每畝栽植30-40株,苗木栽植前一個月挖好定植穴,穴長60cm,寬60cm,深40cm,并施足底肥。根據生產實際合理配置種植點,解決植株地上與地下部分的不協調。在正方形種植點株行距的情況下,能夠實現樹冠的均衡生長,比較適合平坦林地。而在長方形種植情況下,行距大,可以充分利用光能為機械操作提供便利。另外,還有三角形的,主要實在平緩的林地,主要特征就是相鄰的植株之間彼此錯落有致,與正方形相比能夠在單位面積上多種植15%的植株。
3.生產管理
3.1林地土壤管理 加強林地土壤管理,是保障山茱萸生長發(fā)育,實現優(yōu)質豐產的基本措施。根據林農的經驗:一年不處理雜草就會成行生長;兩年不處理雜草就會造成搶奪營養(yǎng)導致減產;三年不處理雜草會導致葉子枯黃,植株死亡;四年不處理雜草會導致荒蕪。土壤的管理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林齡、立地條件和經營方式。每個階段的任務都不同,在幼林期要進行中耕除草工作,要實現山茱萸幼苗的深層和四周發(fā)展需要逐年加深耕作層。當山茱萸成林時需要以墾復為主要手段進行土壤管理,常言有“當年墾復,頭年得利,兩年增產,三年豐收”之說。墾復的林地在干旱季節(jié),15cm的表土層,墾復的土壤與未墾復的相比其中的含水量高5%-10%;30cm的土層,含水量高10%-15%,有機質和有效氮、磷、鉀含量比未墾復的提高1倍,林地土層0-29cm處,土壤空隙度為77.7%,29-47cm處總空隙度為82.6%。因為土壤條件的優(yōu)化,能夠加速山茱萸在地上部分的生長發(fā)育,墾復后山茱萸的水平根系總長度是荒蕪未墾復山茱萸的2-4倍,分布深度在10-30cm,新葉數增加21.34%-50.9%,新梢數增加19.63%-44.07%,花芽數增加8.92%-42.3%。
3.2整形修剪 山茱萸發(fā)枝力和更新力強,整形修剪可調整群體、個體結構,達到光能的最大化利用,順利進行光合作用,實現營養(yǎng)物質的合理配置,能夠實現多開花多結果。對于幼樹來說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形,要以修剪為輔助手段,當樹生長到40至60厘米時在2月的時間內頂梢,要選擇留下3個或4個主枝,然后在各個主枝上要保留3個或4個副主枝,形成自然開心形。因為山茱萸長、中短果枝都是在頂端開花、發(fā)芽、結果,所以果枝不能夠進行短截。成年樹需要在春季、秋季進行修剪。修剪時宜根據品種、樹齡、林相和樹形等綜合考慮。能夠解決生長與結果之間的矛盾,對結果枝群進行更新,保留生長枝,進行短截,促進分枝。實踐證明,修剪的山茱萸樹比不修剪的增產三分一至一半。
3.3為了能夠提高林地的肥力需要進行合理間作,推動幼苗林的生長和發(fā)育。與不間作的山茱萸林地相比間作的林地氮元素要高0.37%、磷高0.15%、蔗糖高0.13%,能夠實現多功能利用,實現收益的增長。一般情況下都是豆類、綠肥,能夠實現地力和土壤肥力的最大化利用,進行養(yǎng)分調節(jié)和病蟲害的防御,但是在間種的情況下需要進行輪作。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方,可以實施林苗套種,或者是與山核桃等經濟林進行混合種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對山核桃郁閉度進行控制,不能高于0.6,在成活之后要加強培育和管理,三年之后能夠進行掛果投入生產。
3.4成林培育與管理
3.4.1冬季11月以后進行冬挖,要與施基肥相配合,一般每2年進行1次。伏鏟在旱季到來之前進行,在根際覆蓋上雜草,盡可能的避免地表蒸發(fā)以及地表溫度過高。
3.4.2科學施肥在綠肥上山以及挖山埋青等有效措施的基礎上,對山茱萸林追肥是達到高產穩(wěn)產的重要措施。施肥必須要根據時間和樹種所決定,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搭配,但是在大年主要仍是磷鉀肥和有機肥;小年是磷氮肥為主。冬季或早春株施尿素和過磷酸鈣各0.5千克、餅肥0.5千克或有機復合肥1-1.5千克,5月底至6月底株施尿素、過磷酸鈣各0.5千克。
3.4.3?;ū9趸ㄆ谟?.5% 至3.5%的農用硼砂液涂干,盛花期用0.5%-1%的農用硼砂水和5-10毫克/千克的2,4-D丁酯液混合噴霧。
3.4.4病蟲害防治。山茱萸的病害有以及幾種:第一是灰色膏藥病主要發(fā)生在成年植株上,由介殼蟲所傳染,在病發(fā)初期可以以1:1:100的比例噴波爾多液進行保護。第二種是炭疽病,多在5月或6月發(fā)生,主要危害的是果實,對病株自6月份開始每7至10天噴1次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倍液,噴2至3次【3】。第三種是白粉病,對植株的危害極大,發(fā)病初期噴50%托布津1000倍液。
山茱萸蛀果蛾是山茱萸主要害蟲,以幼蟲蛀食果實,危害嚴重。研究結果表明,用下列處理防治方法均取得了較好防治效果。一是中耕耙磨施肥后,其殺蟲效果為85.4%,殺蟲效果較好;二是9-10月及時清除落果,其防治效果為87. 2%,防治效果較好;三是10月中、下旬用2.5%敵百蟲粉劑在樹冠下土壤噴灑后,墾復15cm,其幼蟲死亡率為90.9%,殺蟲效果明顯;四是用50-55℃熱水浸燙果實,幼蟲殺滅率為100%,殺蟲效果明顯;五是應用40%氧化樂果乳劑1500倍液、90%殺蟲脒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5%氯氰菊酯乳劑3000倍液樹冠噴藥,防治效果分別為91.2%、93.3%、91.0%,均在91%以上,防治效果明顯;六是消滅蟲害于越冬集中地,噴酒西維因100倍液,其幼蟲殺滅率為99%,殺蟲效果明顯;七是在成蟲羽化盛期噴2.5%溴氰菊脂5000倍液防治【4】。另外還有木掩尺蠖,也叫作弓形蟲,第一代幼蟲出現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會產生嚴重的危害,第二代幼蟲出現在8-9月,危害程度較小,能夠采用50%殺螟松乳劑或90%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
參考文獻:
【1】陳延惠,馮建燦,鄭先波,李繼東,武應霞,畢會濤,吳國新,姚芳《山茱萸研究現狀與展望》[J] 2012年3月《經濟林研究》第30卷第1期第144頁
【2】邵亞榮《山茱萸育苗技術》[J] 《安徽林業(yè)》2008年第3期第41頁
【3】劉丹鋒《山茱萸主要病害發(fā)生與防治》[J] 《現代農村科技》2015年第6期第32頁
【4】賀文龍《山茱萸蛀果蛾不同處理防治效果試驗研究》[J] 《中國林副特產》2016年6月第3期(總第142期) 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