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衣蠟蟬,這種昆蟲是同翅目蠟蟬科中的一員,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花姑娘”、“椿蹦”、“花蹦蹦”或者“灰花蛾”。它是一種不完全變態(tài)的昆蟲,不同齡期的體色變化非常顯著。
斑衣蠟蟬的卵呈長圓柱形,長約3毫米,寬度大約2毫米左右,形狀像麥粒一樣。卵的背面兩側(cè)有凹入線,使得中部形成一個長條隆起,而隆起的前半部分則有一個長卵形的蓋。這些卵會排列成卵塊,上面覆蓋著一層灰色土狀分泌物,看起來就像一堆泥塊。
斑衣蠟蟬的若蟲剛孵化時,身體是白色的,不過不久之后,它們就會變成黑色,并且身體上布滿了許多白色小點。這些若蟲喜歡聚集在葉子的背面或嫩莖上,利用它們的口針插破植物表皮,吸取植物汁液。經(jīng)過3次蛻皮后,若蟲的體色再次發(fā)生變化,從黑色變成鮮紅色,并且有黑白相間的斑紋點綴其中。
斑衣蠟蟬的成蟲體長約為14到22毫米,翅展約為40到50毫米,整個身體呈灰褐色。前翅是革質(zhì)的,基部大約三分之二為淡褐色,翅面上具有大約20個黑點;翅膜質(zhì)的后翅基部是鮮紅色的,也帶有黑點;翅的末端是黑色的。成蟲的體表覆蓋著白色的蠟粉。
斑衣蠟蟬的成蟲和若蟲都以吸食樹木的嫩葉和枝干汁液為生。如果想觀察它們,最好在上午8點到10點和下午16點到17點之間,因為正午時分它們通常會聚集在枝葉茂密的隱蔽處休息。
斑衣蠟蟬雖然看起來很可愛,但它們也會給植物帶來一定的危害。成蟲和若蟲善于跳躍,并且喜歡聚集在葉片的背面和嫩梢上吸食汁液,這樣會導(dǎo)致受害葉片出現(xiàn)淡黃色斑點。斑衣蠟蟬的體型較大,口器較長,所以吸食時會對植物產(chǎn)生較深的傷口,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造成穿孔,甚至導(dǎo)致葉片破裂、樹皮枯裂和植物死亡。此外,斑衣蠟蟬排泄的蜜露也會散落在枝葉和果實上,容易引發(fā)煤污病,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
斑衣蠟蟬對許多植物都有害,主要包括臭椿、香椿、海棠、桃樹、苦楝、刺槐、懸鈴木、國槐、柳樹、楊樹、合歡、女貞、碧桃和榆樹等。這些植物都是斑衣蠟蟬的取食對象。
斑衣蠟蟬雖然是一種害蟲,但是在我們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也有一定的價值。它們的蟲體經(jīng)過曬干后可以入藥,被稱為“樗雞”。因此,對于這種昆蟲的管理和控制需要科學合理的方法,以保護農(nóng)作物和生態(tài)平衡的同時,也能充分利用它們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