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上闡述創(chuàng)新精神時,多次提到了好奇心。他說:“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fā)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yǎng)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p>
的確,我覺得自己對科學產(chǎn)生愛好和學習的興趣就是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所引起的。我從小是在嘉陵江邊長大的,每天放學后就要到江邊玩耍,去玩沙、游泳,傍晚去看天上的星星月亮。那時候仰望天空,心想天怎么這么高,這么遠?宇宙是怎么形成的?俯看江邊的沙灘,在沙灘上玩沙,心里想沙怎么這么細???還有比沙更細小的東西嗎?我就把沙粒捻了又捻,還把家里奶奶的老花鏡拿來照看沙里面有什么構造。我游泳時,心想怎么地球上有水?怎么還有陸地?海陸是怎么形成?再進一步,同學們包括我,怎么生下來不像媽媽就像爸爸呢?
后來長大了我才逐漸知道,我小的時候最感興趣的這四個問題,就是我們20世紀所取得的最偉大的四個科學成就。那就是宇觀世界,宇宙的大爆炸理論;微觀世界,物質結構的夸克模型;宏觀世界,全球大地構造的板塊學說;生物世界,我們?nèi)说倪z傳基因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構的雙螺旋模型。這些科學前沿,原來都是我小的時候感興趣的問題。我親身的經(jīng)歷告訴我:好奇心是科學的源泉,好奇心領進你走進科學的大門。
后來我當了社會科普工作者,越來越深刻認識到,科普教育首先要從如何呵護和激發(fā)青少年對科學的好奇心上下功夫,才能收到更大的實際效果。
科學家都對自然界的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對自然現(xiàn)象的成因愛刨根問底,多問幾個為什么?然后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從而促進了科學的發(fā)展。問題就是下金蛋的母雞!孩子們也一樣,他們與生俱來都具有對未知事物都抱有驚訝的態(tài)度,好奇、好問、好動、好玩,這恰恰是科學家和發(fā)明家必須具備的品質。所以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我在對青少年作科普講座時,常常先問他們有什么好奇的問題?他們七嘴八舌地問道:天為什么是藍的?云為什么是白的?樹葉為什么是綠的?花為什么是紅的、黃的、五顏六色的?還有自問自答的:天為什么下雨,因為天上有人往下面潑水;那邊為什么刮風?因為有人從那邊給我們搖扇......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超出我們想象的。我們當家長的,當老師的,往往只準孩子們“規(guī)規(guī)矩矩”,不準他們“亂說亂動”,這就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封鎖他們的求知欲,我們千萬不可如此??!
習近平在這次座談會上還強調(diào)指出:“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薄皩W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要跟上?!?/p>
我們要真切地認識到,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還不是真正的科學家。真正的科學家,有其觀察、實驗、分析、推理等一系列的科學研究步驟和規(guī)則。我們要讓孩子們通過讀書、學習、實驗、實踐,逐漸了解、熟悉、釆用、發(fā)揮科學家的游戲規(guī)則,更要學習科學家的求實、創(chuàng)新、協(xié)同、奉獻的科學精神,逐步使孩子們從天生的科學家成長為真正的科學家。這是我們家長、老師、課外輔導員、科普工作者最值得用心之處,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