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4日
美國物理學會宣布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獲得本年度的巴克利獎
巴克利獎被公認為是國際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的最高獎
旨在表彰在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
憑借拓撲絕緣體研究
和在拓撲絕緣體中發(fā)現(xiàn)量子反?;魻栃膭?chuàng)新突破
薛其坤成為巴克利獎授獎70年以來
首位中國籍的獲獎者
薛其坤與研究團隊學生交流
以勇于探索之心,攀科學高峰之巔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凝聚態(tài)物理中的一個重要量子效應
長期以來,使其“現(xiàn)身”并實現(xiàn)實驗觀測難度極大
是無數(shù)研究者奮力追尋而不得的科學目標
2009年起
薛其坤聯(lián)合來自清華大學物理系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多個研究組組成攻關團隊
一起從拓撲絕緣體研究方向嘗試“攀登這座科學高峰”
2012年底
在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后
薛其坤和團隊終于成功地在實驗上
觀測到了量子反?;魻栃?/p>
成為“世界首次”
這一中國科學家在實驗上獨立觀測到的重要物理現(xiàn)象
被視為全球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科學發(fā)現(xiàn)
是世界物理學界最為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
為后續(xù)國際凝聚態(tài)物理研究引領了新的方向
登上一座高峰,只是下一段攻關跋涉的開始
過去十年間
薛其坤和研究團隊對物質世界的探索從未停止
他們不斷嘗試提高觀測溫度
積極尋找新材料并取得了重要進展
這是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所取得的重大進步
中國科學家所作出的具有重大突破意義的研究成果
已然踏入世界舞臺中央
在科學發(fā)展的“第一梯隊”大放異彩
薛其坤在清華大學的實驗室里
失敗并不是什么罕見的事
35歲當教授
41歲就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
并開始擔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的副校長
薛其坤的科研道路粗看起來平順
細察卻屢遭挫折、屢敗屢戰(zhàn)
1962年
薛其坤出生在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一個農(nóng)村家庭
他勤奮好學
并于1980年考上了山東大學光學系
在那個年代,能考上大學都是很聰明的人
可之后的日子里
薛其坤的求學之路卻不是一帆風順
考研3次讀博7年
碩博五年間沒有得出一套能夠支撐論文的數(shù)據(jù)
后只身遠赴日本東北大學金屬研究所學習
這對薛其坤來說是個難得的機遇
也是莫大的挑戰(zhàn)
留學在外語言不通,學習倍加困難
但薛其坤憑借扎實功底和超常付出
取得了“7-11實驗室”三十年來最大的科研成果
正是因為這種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薛其坤這個未來的學術界新星
大器晚成,終于在三十而立之際露出了自己的鋒芒
1500多個日夜,成百上千次失敗
薛其坤始終都沒想過放棄
他還像當年那個撞了南墻也不回頭的少年一樣
在科研路上一心向前
薛其坤在清華大學物理系辦公
孜孜不倦的“7-11先生”
薛其坤有過很多“稱號”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等世界級科學大獎的獲得者
……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
他曾謙遜地自比為“一艘從沂蒙山區(qū)駛出的小船”
也曾因從早上7點開始即在實驗室埋首工作
晚上11點方才離開而被稱為“7-11先生”
薛其坤身兼科學研究
人才培養(yǎng)、行政事務等多項職務
一天的工作時間要比昔日的“7-11”更長
芒格曾經(jīng)說,“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
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
這是一個簡單到容易被忽視的道理
一個人無論想要什么都要問自己:我憑什么配得上它?
對于薛其坤來說,問題的答案始終是簡單的
他知道自己有什么
有親情、有友情、有熱情、有上進心
有包容打擊的胸懷、有熱血辛勞和汗水
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有在這一切背后的自然和質樸!
這就是薛其坤帶給我們的力量
簡單的,質樸的力量
審核專家:羅興波(中國科學院大學現(xiàn)代科學家研究中心)
作者:蔡琳、宋雅娟、王媛媛(實習)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