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口腔健康,似乎這些年有口腔問題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覺得是因為經(jīng)濟進步,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這牙齒問題可是古已有之,別不信。今天就從古人的牙齒問題聊起,來和大家聊聊口腔健康問題。
01,為什么說古人也有牙齒問題?
這里有一份皇帝皇后的牙齒報告,大家可以瞅瞅:1955年,明朝定陵開始發(fā)掘,其中有萬歷皇帝和她的孝端、孝靖皇后,對他們的口腔部分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了不少口腔問題。
比如,萬歷皇帝有非常復雜的口腔疾病,有嚴重的齲齒和牙周病,還有牙齒楔狀缺損、氟牙癥、偏側(cè)咀嚼等。孝靖后也有很多齲齒和中等程度的牙周病,只有孝端后的牙齒比較健康。
要知道,萬歷皇帝去世的時候是58歲,擱在今天還沒到退休年齡呢,他就已經(jīng)掉了9顆牙。人們常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命”,可以想象當年萬歷皇帝被牙齒疾病導致痛苦折磨、徹夜難眠還無法解決。貴為帝王之尊都如此,普通人更別提了。
還記得中學課本里的《祭十二郎文》不?唐朝的韓愈就描述自己“齒牙動搖”、“動搖者或脫而落矣”,這是典型的牙齒問題,當時韓愈還不到40歲呢。同樣也是課文,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引用了明朝的《幼學瓊林》的話“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同樣也是牙齒問題。
可以說,古代的牙齒問題比比皆是,逼的老祖宗們不得不單獨為牙病造字出來,比如:“齲”(qǔ),左邊是齒,右邊是本身表示蟲的禹(禹,蟲也-《說文》),《說文》里解釋為“齒蠧也”,就是牙齒里的蟲子,我們可以想象,古人觀察到有的人牙齒有洞壞了,就像被蟲子吃了一樣,于是就發(fā)明了齲這個字。
其實古代關(guān)于牙齒的字還真不少,比如齵表示牙齒不齊,齱表示牙齒不正,齒表示牙齒錯生,齤表示缺齒。你瞅瞅,這么多關(guān)于牙病的字,你總不能說古人閑著沒事亂造字吧?造字基本上是出現(xiàn)的很頻繁,所以才單獨造字。
說個冷知識,我們經(jīng)常說的“齷齪”,你瞅瞅,也是齒字部首,不用問,就是和牙齒有關(guān),最早就是形容牙齒很細密,進一步引申到狹小局促,最后發(fā)展成為了現(xiàn)代的意思。
02,為什么現(xiàn)代人還有口腔問題呢?
可以看到,和古人相比,我們現(xiàn)代人的口腔健康總體要好很多了,畢竟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發(fā)達,很多問題我們都可以治療,但是為什么很多人還會有口腔問題呢?其實有幾個點容易被忽視。
1,牙齒有生命周期。人有兩幅牙齒,第一幅牙齒是乳牙,一般周期大概是5-6年,所以會在6歲左右進入換牙期。于是第二幅牙齒:恒牙開始出現(xiàn)。而恒牙的生命周期就要長多了,生命周期可以長達70年左右。
而現(xiàn)代人均預期壽命可是逐步上升的,比如目前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jīng)有78歲了,這意味著許多人已近超出了恒牙的生命周期了,再加上日常對牙齒的維護、清潔的個人差異,身體狀況的差異,所以牙齒問題出現(xiàn)是必然的??磥磉@活的長了也不全是好處啊。
2,現(xiàn)代食物可能也對牙齒有不小的影響
相比于古代人,我們現(xiàn)在的食物可太豐盛了,尤其是現(xiàn)代科技加持下,各種烹飪方式,要比古人飲食更加精細,有各種各樣的加工工藝讓這些食物更易咀嚼,所以按理說對牙齒更友好。不過,也存在一點問題,那就是:營養(yǎng)太高,比如為了讓食物可口,各種食物的營養(yǎng)也要好多了,比如我們?nèi)粘3缘拿媸?、米食、各種精加工的蛋糕、餅干等等,更有為了讓食物可口加入了許多糖、油。這些食物對我們來說是美味,對于牙菌斑總的致齲細菌來說,同樣也是美味啊。于是它們也更容易繁殖了,從而產(chǎn)生酸,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清除掉這些酸,那就會讓我們的牙齒受到酸的影響而被腐蝕,經(jīng)年累月下,齲洞就形成了。
可見,現(xiàn)代人牙齒問題依然沒有減少,也是多重因素導致的。
03,如何減少牙齒問題?
那么,如何減少牙齒的問題?要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牙齒問題也不是一天出現(xiàn)的,日積月累才導致了牙齒問題。所以答案自然不言而喻:刷牙!別看刷牙是日常基本操作,其實刷牙有著很古老的歷史。
在記錄先秦各種制度的古籍《禮記·內(nèi)側(cè)》中就有記載:“雞初鳴,咸漱”。意思是早上雞打鳴的時候,就要起來漱口,而漱口用的成分是鹽,這意味著,古人很早就留意到可能口腔經(jīng)過一夜的閉合會形成一些不好的東西對牙齒產(chǎn)生影響,而像鹽以及后來的酒、醋都是用來漱口的。這種操作站在今天依然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口腔細菌發(fā)酵后如果不及時清除就會造成齲齒,而酒、鹽、醋都是可以殺菌的。
隨著時間發(fā)展,人們形成了新的清潔牙齒的辦法,比如西晉時候出現(xiàn)了最早的牙簽,可以幫助剔掉牙縫中的殘留,不僅可以避免牙縫隙增大還可以防止這些殘留的食物成為口腔微生物的培養(yǎng)基。而到了東晉,“叩齒健齒法”出現(xiàn),主要是通過牙齒咬合來對牙齒進行保健。
而到了隋唐時期,牙刷開始登上舞臺了。這個時候,人們開始用楊柳枝來刷牙,可能是因為楊柳枝隨處可以摘到,以及在傳統(tǒng)中醫(yī)里認為楊柳枝的消炎效果,不過楊柳枝本身的確是含有重要成分水楊酸,著名的阿司匹林源頭就是柳樹。
于是,牙刷就開始越來越好了,到了遼代,甚至出現(xiàn)了和我們現(xiàn)代認知非常接近的牙刷了,而且,為了讓刷牙效果更好,牙膏的雛形也出現(xiàn)了,主要是鹽這種殺菌成分,也有用金銀花之類的藥膏。
不過那個時候,牙刷依然是少數(shù)人使用的奢侈品,可能對于很多人來說,對刷牙的認知還是沒有那么深刻。
而直到現(xiàn)代工業(yè)發(fā)展起來,牙刷才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了每個人日常必備,而刷牙的普及更是從娃娃就抓起了。
04,巴氏刷牙法
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年齡和飲食之外,可能就是在刷牙的技巧上。其實這些年牙醫(yī)和口腔學界已經(jīng)給出了正確的刷牙方法,那就是巴氏刷牙法:
就像上圖所示,這樣刷牙不僅可以將牙齒上的食物殘渣除去,還能很好的清潔齦緣附近及齦溝內(nèi)菌斑,讓牙齒更健康。
然而,就像我們常說的“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刷牙的方法不少人都知道,卻很難做到正確的巴氏刷牙。
比如刷牙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刷到的是面頰方向的牙齒那一面,然而另一面,也就是舌頭方向的那一面,非常容易被忽視。這也倒不是我們的問題,主要是這牙齒內(nèi)側(cè)不容易夠得到啊,而巴氏牙刷是需要把這部分也要考慮進去的,否則就容易滋生病菌。
同樣,刷牙的時候我們也沒法觀察到刷牙精度,看不到口腔內(nèi)部,所以只能跟著感覺走了,結(jié)果就是,盡管很多人很用心的去刷牙,但是口腔問題卻一直存在。
所以,對于口腔問題,牙刷重要,刷牙方法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