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日前在京開幕。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yè),特別是近5年來,我國充分保障殘疾人基本民生,大力改善殘疾人生活品質,促進了殘疾人全面發(fā)展。
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是保障殘疾人權益的有力舉措,也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的標志?!吨腥A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提起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很多人會立刻想到修更好的盲道設施,讓更多視障患者更快地融入社會。那么,視障患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視障患者可以進行無障礙閱讀嗎?
視障患者分為四級
視覺障礙,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導致視覺器官的構造或機能發(fā)生部分或全部障礙,經(jīng)治療仍對外界事物無法或很難作視覺辨識。視障患者按照視力級別劃分為四個等級:一級為無光感至光感小于0.02,二級為光感0.02至光感小于0.05,三級為光感0.05至光感小于0.1,四級為光感0.1至光感小于0.3。其中,一級在視障級別中最嚴重。造成視障的原因有先天、后天、罕見病等,其中常見原因有屈光不正、白內障、糖尿病引起的視網(wǎng)膜損傷等。
我們可能覺得全盲就是患者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見,其實有些全盲人士還是可以通過光感來區(qū)分黑夜和白天,但還有一部分盲人視覺感官神經(jīng)是失效的,并不是眼睛無法看到,而是他們的大腦無法處理視覺方面的信息。
研究表明,大腦每天通過五種感官接受外部信息,其占比分別為味覺1%、觸覺1.5%、嗅覺3.5%、聽覺11%、視覺83%。眼睛接受的信息,是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接收信息總和的4倍。
據(jù)時代數(shù)據(jù)公布的《視障者基本信息調查》顯示,視障人群一周出行4次以上的占30%,一周出行1—3次的占40%,基本不出門的占30%。通過這種比例分布,我們就能感受到視障患者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獲得認知的方式是困難的、有限的。
“天使眼”讓無障礙閱讀成真
視障患者雖然可閱讀盲文圖書,但這種圖書制作工序復雜,出版周期相對較長,一套盲文讀物相比同樣內容的普通讀物,價格貴了數(shù)倍,而且盲文讀物紙張寬大,一本盲文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厚度堪比一本字典。
有沒有什么方式可以有效解決視障患者進行無障礙閱讀呢?當然有。比如,圖書館里的黑科技“天使眼”,外觀和普通太陽鏡差不多,憑借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技術就能采集前方物體信息,并將其轉換成語音信號,通過耳機傳導到視障患者耳中。
在醫(yī)學技術領域,電子眼早已不再陌生,通過電位矩陣模擬視神經(jīng)通路,能讓視神經(jīng)未受損的視障患者,看到用感光元件捕捉記錄的信息。這種技術雖已在使用并不斷優(yōu)化,但是受限于成本、技術、人腦本身機制等多種因素還未普及。
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共同期待,科技不光點亮我們的生活,也會點亮這些視障患者的生活。
(作者系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普宣講團成員、北京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