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坦按:
電影《他人的生活》(Das Leben der Anderen,2006)中有一個經典橋段:東德史塔西審問疑犯的時候,沒有動用什么酷刑,只是24小時不間斷地輪換警察來審問,很快,疑犯便因極度缺乏睡眠導致了徹底精神的崩潰。
估計很多人也有過熬夜、睡眠不足以及持續(xù)失眠的經歷,睡眠和情緒之間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關聯?
當我還是一名研究生時,我和我的同事研究過“徹夜未眠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每周一次,通常是在周五晚上,我會徹夜監(jiān)視著參與者并確保他們遵守協議。第二天中午左右,我們都踉踉蹌蹌地走出實驗室,疲憊不堪,只想回家休息。
實驗進行兩個月后的某一天,當我在車里等紅綠燈時,收音機里傳來一首愚蠢的情歌。突然,我無法控制地哭了。我記得我對自己的反應感到驚訝。隨后我突然意識到,我不僅僅是在研究睡眠剝奪——我已經成為這項研究的一部分。
幾周的睡眠不足讓我付出了代價,我不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那個研究項目以及之后進行的許多研究都表明,良好的睡眠與情緒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對健康的人來說,良好的睡眠與更積極的情緒有關,而僅僅一晚的睡眠剝奪就足以在第二天早上引發(fā)強烈的焦慮和抑郁情緒[1]。此外,那些患有慢性睡眠障礙的人往往會對日常事件感到更消極,從而很難擺脫沮喪悲觀的心態(tài)[2]。
事實上,在一項全國性的睡眠調查中,85%的美國人報告稱,當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睡眠時,他們的情緒就會受到干擾[3]。我們實驗室和其他研究機構的研究現在開始揭示,睡眠不足如何破壞我們大腦內部的情緒調節(jié)回路。
? The New Yorker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和醫(yī)療專業(yè)人士一直認為失眠是其他更“主要”疾病或癥狀的副產品,比如抑郁癥或焦慮癥。換句話說,首先是焦慮,然后才會出現失眠。今天,我們知道這種順序是可以顛倒的。實際上,失眠和焦慮、抑郁或其他精神健康狀況可能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極難打破的惡性循環(huán)。
這方面的許多證據來自慢性失眠。與睡眠良好的人相比,患有失眠癥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患抑郁癥或焦慮癥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兩倍。例如,一項針對1500人進行的跟蹤調查研究發(fā)現[4],慢性失眠與一年后抑郁癥發(fā)病率增加三倍、焦慮癥發(fā)病率增加兩倍有關。失眠癥狀還會增加患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風險[5],在高危人群中與自殺行為密切相關,并且通常發(fā)生在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情緒發(fā)作之前。
此外,即使在接受了足夠的抑郁癥或焦慮癥治療后,繼續(xù)睡眠障礙的人相對于睡眠改善的人來說,復發(fā)的風險也更大[6]。了解睡眠在這一模式中的作用可能有助于揭示新的見解,以幫助預防和治療許多情感和精神障礙。
? Alpha Coders
較早的研究已經表明,失眠可以在原本身體健康的人中出現嚴重的精神健康癥狀[7]。在主要進行于20世紀60年代的研究中,連續(xù)熬夜兩個晚上的志愿者表示,在形成想法、尋找單詞和造句方面存在困難。他們出現幻覺,比如看到靜止的物體在移動,或者盡管獨自一人卻感到別人的觸摸。
熬夜三天后,一些參與者出現妄想和偏執(zhí)癥狀。他們相信自己是秘密特工,或者外星人要來抓他們(如果這聽起來像精神病發(fā)作,那是因為它確實如此)。五天后,幾名參與者進入了一種類似于全面臨床精神病的狀態(tài),并且無法完全理解他們的情況。
在一項研究中[8],美國軍方的志愿者嘗試在四個多晚上保持清醒。一名被朋友形容為安靜、矜持的士兵在連續(xù)三個晚上不睡覺后變得極具攻擊性。他挑起爭斗,并堅稱自己是在為總統執(zhí)行一項秘密任務。最終他被強行束縛并被驅逐出實驗。另外6人表現出暴力行為和持續(xù)的幻覺。所有這些狀況,在睡了一整天后,士兵們的行為又恢復了正常,并且對之前的混亂沒有任何記憶。
鑒于這種破壞性影響,對長期睡眠剝奪的研究現在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但它們仍然有力地提醒我們,我們的思維和心理健康到底有多么依賴睡眠。
? Quanta Magazine
盡管有這些令人震驚的結果,科學家們仍然對徹夜不眠的后果持懷疑態(tài)度,特別是考慮到(幸運的是)我們很少有人忍受過如此極端的睡眠剝奪。這就是最新研究的出發(fā)點。近年來,出現了一種神經科學的解釋,它開始闡明睡眠或缺乏睡眠的原因,這似乎與我們的情緒有直接聯系。
每當我們面臨令人神經或情緒緊張的挑戰(zhàn)時,大腦深處一個叫做杏仁核的中樞就會啟動。杏仁核可以觸發(fā)全面的身體反應,讓我們?yōu)槊媾R的挑戰(zhàn)或威脅做好準備。這種“逃跑或戰(zhàn)斗”的反應會加快我們的心率,并使得壓力荷爾蒙涌入我們的血液。幸運的是,我們和這一系列過度興奮反應之間有一個腦區(qū):前額葉皮層,即眉心后面的腦區(qū)。研究表明,該區(qū)域的活動往往會抑制或下調杏仁核,從而控制我們的情緒反應[9]。
在我和我的同事剝奪健康志愿者一晚睡眠的研究中,他們發(fā)現,根據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 的測量,前額皮質的活動急劇下降[10]。此外,連接杏仁核和前額皮質的神經活動明顯減弱[11]。換句話說,當睡眠受到干擾時,控制我們情緒反應的區(qū)域和回路基本上都會失靈。
其他研究發(fā)現,在人們經歷一夜的睡眠剝奪或通常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或者參與者的睡眠被限制在每晚僅4小時、連續(xù)5個晚上時,這種神經損傷的情況也會發(fā)生[12]。
這種損害可能非常嚴重,以至于模糊了人們所認為的情感界限。例如,當我和我的同事向參與者展示中性和情緒化的圖片時(想想火車上通勤者的平淡圖像與兒童哭泣的照片),功能磁共振成像顯示,當人們休息充足時,杏仁核對這些圖片的反應不同。但在失去一夜的睡眠后,一個人的杏仁核對兩種類型的圖像都有強烈的反應[13]。
換句話說,當杏仁核無法與前額葉皮質協同作用時,大腦認為情緒的閾值就會顯著降低。這種情緒控制的受損使我們更容易焦慮和低落,以至于即使是愚蠢的情歌也會引發(fā)哭泣。
? Lumen Learning
對杏仁核、前額葉皮質和兩者之間的神經回路的影響也可能產生許多其他后果。今年一月份我們發(fā)表的研究結果表明[14],這種大腦回路的變化,以及與喚醒有關的其他腦區(qū)域,與一夜未眠后的血壓升高有關。我和同事們觀察到的大腦層面機制可能會導致對整個身體產生負面影響的變化,從而增加罹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退一步來看,很明顯,就像我們的身體健康一樣,心理和情緒健康也依賴于微妙的平衡。我們在無數白天和晚上做出的選擇維系著這種平衡。因此,即使是一個不眠之夜也會造成損害。我們需要注意這一現實情況,無論是為了我們自己還是身邊的人。
當然,不可避免的是,我們都會時不時地錯過睡眠。但我們應該認真審視那些阻礙人們獲得充分休息的社會結構,例如工作規(guī)范、學校文化以及對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支持不足等等。睡眠和心理健康科學表明,不解決這些問題將使人們容易受到嚴重的傷害。
參考文獻:
[1]pubmed.ncbi.nlm.nih.gov/32299657/
[2]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y-sleep-deprived-people-are-more-selfish-and-lonely/
[3]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836340/
[4]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2399907004114?via%3Dihub
[5]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11/j.1467-8721.2008.00594.x
[6]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31887/DCNS.2008.10.3/dnutt
[7]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t.2018.00303/full
[8]journals.physiology.org/doi/abs/10.1152/ajplegacy.1947.150.2.253
[9]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07)01783-6
[10]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19-0754-8
[11]pubmed.ncbi.nlm.nih.gov/32299657/
[12]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792375/[13]www.jneurosci.org/content/35/38/13194[14]journals.lww.com/psychosomaticmedicine/Abstract/2023/01000/Sleep_Loss_Influences_the_Interconnected.6.aspx
文/Eti Ben Simon
譯/腐竹與瘦竹
校對/tim
原文/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y-just-one-sleepless-night-makes-people-emotionally-fragile/
本文基于創(chuàng)作共享協議(BY-NC),由腐竹與瘦竹在利維坦發(fā)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