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記者 朱麗
“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主觀認知很難改變,而且往往存有負面情緒,公眾對于食品生產中使用的新技術也常抱有懷疑態(tài)度。這種情況下,科普易激發(fā)抵觸心理?!敝袊こ淘涸菏?、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總顧問陳君石坦陳,科學共識向社會共識轉化仍然困難重重,高質量的食品安全科普仍是稀缺品。
9月20日,2023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公共衛(wèi)生應急科普能力建設與提升”專題論壇在北京首鋼園舉辦。陳君石在會上表示,“聽不到,難破圈”“飛沫化,難影響”“ 適得其反,事與愿違”是食品安全領域應急科普遭遇的三重困境。
“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對消費者健康影響最大的問題是食源性疾病。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點并不為廣大消費者所認識。消費者認為的最重要的食品安全問題可能是食品添加劑,接下來是農獸藥殘留?!标惥毖?,以毒蘑菇中毒為例,去年一年,中國發(fā)生了約7000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幾十人死亡。這也體現(xiàn)出了應急科普能力提升的緊迫性。
“科普不是自娛自樂、自我感動,要有效地影響公眾認知、態(tài)度、行為,然后培養(yǎng)推動公信力?!比绾巫鲇杏绊懥Φ膽笨破??陳君石建議,首先要改變理念,從單向告知轉向“以受眾為中心的精準科普”;其次要改變團隊,從“單一主體”到“雙主體協(xié)同”的專業(yè)團隊,讓自然科學家站在前臺,來自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社會科學家站在后臺提供交流策略,來提升高質量科普供給力;第三要改變模式,推行社會科學循證的精準科普模式,用好人工智能技術,強化受眾快速認知洞察。
從食品安全到全社會各個領域,應急科普能力提升都是當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加高效地傳播科學知識,提供公眾所需的應對指導。同時,還應加強科技創(chuàng)新,研發(fā)更加智能化、精準化的科普工具和設備,提高科普的覆蓋范圍和質量?!敝袊茀f(xié)原副主席、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齊讓指出,應急科普能力建設需要在科技創(chuàng)新和信息化、科學研究和專業(yè)培訓、多方合作和共建共享等方面進一步加強。
媒介技術越發(fā)達,偽科學信息的傳播反而可能更快,影響力更大。面對偽科學信息的泛濫,傳播者應該如何與公眾溝通?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看來,信息疫情是社交媒體時代的一種新型社會現(xiàn)象,是信息病毒在各種條件激發(fā)下出現(xiàn)的大規(guī)模傳播并產生的嚴重社會影響。她指出,與公眾溝通應該采取多元化、互動化、個性化、情感化等策略,增進公眾對科學信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