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名片:
張志升,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聯(lián)合其團隊出版了第一本中文蜘蛛科普類著作《常見蜘蛛野外識別手冊》(第一、二版)、世界首本蜘蛛類大型圖鑒《中國蜘蛛生態(tài)大圖鑒》和《中國動物志漏斗蛛科和暗蛛科》。
五里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青翠繁茂,充滿生機。近日,西南大學張志升科研團隊在國際知名分類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發(fā)表了一篇專題論文,對來自五里坡的皿蛛科蜘蛛進行了總結,一共記錄皿蛛16屬24種,其中包括以五里坡發(fā)現(xiàn)的種類作為模式物種而建立的2個新屬(二叉蛛屬和五里蛛屬)和以五里坡作為模式產(chǎn)地的8個新種。
蜘蛛,無處不在。而作為蜘蛛背后的分類研究者,張志升帶領其團隊翻山越嶺,足跡遍布全國,甚至東南亞,在各種自然環(huán)境中尋找蜘蛛。
關鍵詞:專注
#苦,但樂在其中#
“我從小就喜歡小動物,在山里跑來跑去觀察它們在大自然中的狀態(tài)?!睆堉旧f。憑借著對小動物的喜愛以及研究生時期遇到宋大祥和朱明生兩位恩師,便和蜘蛛結緣至今,二十多年來,專注于蜘蛛分類學。
分類學,是生物學的一門基礎學科。簡單來說,這門學科就是研究生物有多少種、相互間存在什么關系的學科。從野外收集樣本,再進行歸類和鑒定,是分類學中循環(huán)往復的工作之一。
“苦,但樂在其中。”張志升坦言道,他把科研當作職業(yè),而這種職業(yè),沒有所謂的八小時工作制,更別說固定雙休,更多是為了解決某一項科學問題而繁忙,無論是上班、休息,還是節(jié)假日?!白隹蒲械目鞓?,來自于你解決了這個科學問題之后的滿足感?!?/p>
張志升在野外考察 (受訪者供圖)
“做基礎研究,最大特點就是看不到有直接的成果應用,而且研究過程中也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張志升說,干這行,必須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關鍵詞:摸查
#邂逅千奇百怪的“蜘蛛精”#
在深山之中,與風雨相伴。如果發(fā)現(xiàn)了新物種,就是一次機緣巧合之下的邂逅,仿佛是人類與未知的一場偶遇。此時,荒野徒步的艱辛旅程,仿佛也生出了一絲欣喜與有趣。
“很早之前,我們在縉云山考察時遇到盤腹蛛,它看起來就與眾不同,像是‘屁股’后面帶了一個圖章,后來研究后發(fā)現(xiàn)它是一個新種,并正式定名為近里氏盤腹蛛?!睆堉旧钠鹨巴饪疾煊龅降摹疤厥狻敝┲霑r,如數(shù)家珍。
近里氏盤腹蛛(受訪者供圖)
“還有長得不可思議的,我第一眼看感覺像只青蛙,可個頭又比青蛙小,而且也只是形似青蛙頭,沒有身體;第二反應就是蛇,可也沒有身軀。結果我用手輕輕一碰,它就掉下來了,定睛一看才發(fā)現(xiàn)是只蜘蛛?!睆堉旧呎f邊比劃著第一次見到湖北曲腹蛛的畫面。
湖北曲腹蛛(受訪者供圖)
在陰條嶺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官山指蛛、偏巖屋叉蛛、陰條嶺垣蛛等5個蜘蛛新種;在縉云山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并命名2個卵形蛛新物種:縉云三窩蛛和九齒三窩蛛;在四面山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四面山奧塔蛛和環(huán)紋刺足蛛2個圓顎蛛新物種。
近年來,張志升團隊收獲良多,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蜘蛛新物種200多個。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7年,該團隊編制而成的《中國蜘蛛生態(tài)大圖鑒》正式出版,該書收錄了分布在中國71個科的1139種蜘蛛的2300余張照片;2018年正式出版的《中國動物志 漏斗蛛科和暗蛛科》中共收錄了中國漏斗蛛科和暗蛛科的368種蜘蛛,其中包括新種44個;2022年參與在Magetaxa期刊出版的文章“Survey of Linyphiidae (Arachnida: Araneae) spiders from Yunnan, China”中,單篇文章就記述了110種皿蛛科蜘蛛,其中包括了76個新種。
關鍵詞:應用
#回答“是什么?”的問題#
對于專業(yè)以外的吃瓜(蛛)群眾,很可能都會有個疑問,研究蜘蛛分類到底有什么用?
張志升解釋道:“蜘蛛分類學其實回答的就是一個根本問題,即‘是什么’的問題。”他認為,在開展蜘蛛應用之前,要先弄清楚你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物種?”“有什么習性?”“有哪些特點?”等問題,才有可能考慮應用。簡而言之,分類學是從事其他相關研究和應用的基礎。
蜘蛛,有經(jīng)典的三大應用:蛛絲、蛛毒和生物防治?!澳壳?,我們跟多個科研團隊合作,提供蜘蛛樣本,將蛛絲開發(fā)為生物材料,以蛛毒為原料研發(fā)新藥。”
蜘蛛作為害蟲天敵,在農(nóng)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害蟲控制和維持生態(tài)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為此,張志升團隊承擔了中國東部農(nóng)區(qū)蜘蛛等土壤動物的多樣性調查工作?!斑@個項目的目的就是要搞清楚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哪些動物,以及蜘蛛在其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蜘蛛可以捕食多種農(nóng)田害蟲,如稻飛虱、卷葉螟、潛葉蠅等,蜘蛛的多樣性會隨著害蟲數(shù)量的改變而發(fā)生相應改變?!?/p>
關鍵詞:嚴謹
#把科學融入日常生活#
除了搞科研,張志升作為博士生導師,“嚴謹”是他對學生最根本的要求。
“我的恩師宋大祥院士在對待科學研究上非常嚴謹,比如寫文章時對文章細節(jié)的推敲,逐字逐句地看,還會在一旁批注修改原因。”張志升說?!袄弦惠吙茖W家嚴謹?shù)闹螌W精神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受益終身?!?/p>
對于學生發(fā)表學術文章,張志升也有一套嚴格的標準。一是看理論高度,邏輯混亂、胡謅一通是萬萬不行的。二是看細節(jié),少標點符號、有錯別字、參考文獻引用不當?shù)惹闆r,都是不能容忍的。
而在教學上,張志升則把科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增加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直觀感受和理解。研究生剛來時,張志升做的第一件事,就會讓他們自己去觸碰蜘蛛,改變害怕蜘蛛的習慣性思維?!熬褪且驗榻佑|少了才會害怕,所以我會盡量鼓勵學生去參加一些實踐活動。”
在他看來,學生更多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實踐認知,只有越快適應,大學或研究生生活才會越充實,將來發(fā)展也會越好。
所有的堅持都源于熱愛,訣竅在吃苦,成敗在創(chuàng)新。今年,國際知名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上,針對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動物多樣性,出版了一期??∕onograph)。張志升,正是專刊組織者、客座編輯之一。
“??舶?2篇文章,涉及類群包括蜘蛛、昆蟲、馬陸、蝎子和螨等動物類群;是首個在國外期刊上發(fā)表的、針對中國一個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的????!睆堉旧H有感觸地說,“??某晒Τ霭嬲f明陰條嶺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p>
接下來,張志升還將繼續(xù)在陰條嶺組織開展科學考察,并將陰條嶺科考的成功經(jīng)驗應用到其他保護區(qū),努力挖掘重慶的無脊椎動物資源特色,凸顯重慶作為生物多樣性熱點區(qū)域的重要性。
文字:楊帆
攝影:趙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