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顏龍安:水稻就是我的孩子 I 中國攻克雜交水稻難關50周年展

科普中國新媒體
科普中國新媒體官方賬號
收藏

2023年,是中國攻克雜交水稻難關50周年。為開展好落實好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以高質(zhì)量科普服務廣大公眾。中國科技館將舉辦“稻谷飄香,禾下追夢——中國攻克雜交水稻難關50周年”展,由中國科協(xié)、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指導,中國科技館、中國農(nóng)學會主辦。

“讓稻田高產(chǎn),讓天下人吃飽飯”

1958年,考上江西農(nóng)學院的顏龍安被分到了農(nóng)學系農(nóng)學專業(yè)。青年時期的他,就已堅定理想信念,“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只要把個人事業(yè)融入國家和社會的偉大事業(yè)之中,就能勇往直前、堅忍不拔地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p>

年少時時局動蕩的記憶,大學時食不果腹的經(jīng)歷,讓顏龍安將自己這份選擇提升為一份責任,更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消除饑餓,讓人人都能吃飽肚子;我是農(nóng)民的兒子,我要為農(nóng)民、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作出貢獻。

“水稻就是我的孩子,水稻育種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

1962年,顏龍安放棄了去商業(yè)局和糧食局工作的機會,來到了萍鄉(xiāng)市農(nóng)業(yè)局農(nóng)技站,他要把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1971年2月,33歲的顏龍安來到三亞南紅農(nóng)場,參與全國水稻雄性不育系選育攻關。經(jīng)過一段時間,顏龍安意識到要擴大測交范圍,在得到珍貴的“野敗”資源后,他和助手選取了不同品種的水稻與“野敗”雜交。最終,他帶著與野敗雜交獲得的48粒種子和10萬字的實驗記錄回到萍鄉(xiāng)。

陽春三月,48粒種子下田整整一周卻毫無動靜。第8天一早,他和助手李汝廣沖進試驗田,把所有的種子全部挖出來。
原因在哪里呢?顏龍安四處咨詢,閉門思考,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jié):帶有野生親緣的雜交后代種子可能休眠期較長,須進行變溫處理,打破休眠期。由于當時科研條件簡陋,顏龍安和助手將種子一粒粒洗干凈,用濕潤的藥棉裹緊,再用塑料袋包好,7個組合分成7包,放進貼身內(nèi)衣口袋里,希望能用體溫助力稻種發(fā)芽。一天、兩天、三天……胚尖慢慢地鼓了起來。枕著農(nóng)業(yè)科研人員的心跳聲,48粒種子似乎讀懂了他們的期盼,7天7夜之后竟然齊刷刷地探出了“小腦袋”。

借助這些發(fā)芽的種子,1972年,顏龍安帶領團隊育成“二九矮4號A”和“珍汕97A”秈型水稻不育系,經(jīng)過南繁北育連續(xù)四代回交,不育株率達100%,在雜交水稻育種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他也成為我國第一個育出“野敗”不育系的科學家。長期奔波于江西、海南兩地,艱苦的研究和辛勤的勞作,身高一米七的顏龍安當時只有48公斤,真可謂“稻肥人瘦”。

1982年至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組的雜交稻全國推廣18.74億畝,占全國種植雜交稻總面積的47.59%。

“多一些對人民的奉獻,就等于延長了自己的生命”

1992年,因患上腦膜瘤,顏龍安突然昏倒在工作崗位上。面對組織上的關心,此時的顏龍安只有一個請求:希望手術后還能搞科研。經(jīng)過這臺九死一生的手術,從顏院士顱內(nèi)取出了鴨蛋大小的瘤體。

“人的一生不單是歲月的刻畫,最重要的是精神的譜寫和留下自己的腳印,多一些對人民的奉獻,就等于延長了自己的生命?!鳖価埌矐阎翱萍紙髧钡某嘧忧閼?,在水稻育種路上矢志不渝,在科技的前沿勇攀高峰,將滿腔熱血灑在豐收的土地上。

采訪顏龍安院士側(cè)記

顏龍安院士因做過手術,右手已實難拿筆,更不要提寫字。但在采訪過程中,我們卻看到了顏院士手中稿件上密密麻麻的標注。筆畫雖然扭斜,卻并不潦草,寫滿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嚴謹細致,也足見顏院士對科普工作的重視與支持。

2023年5月30日,“稻谷飄香,禾下追夢——中國攻克雜交水稻難關50周年”展將在中國科技館面向公眾開放,讓我們一同走近雜交水稻攻堅克難的偉大歷程,走近中國科學家群體。

評論
科普李艷玉
少傅級
稻田高產(chǎn),讓天下人吃飽飯,雜交水稻功不可沒!!
2023-05-24
科普達人精英
太師級
讓稻田稻谷高產(chǎn),讓天下人吃飽飯奮斗終身!
2023-05-24
小新達人
少傅級
致敬英雄!端好中國人的飯碗!
2023-05-24